日本的李商隐研究晚唐诗人李商隐命运坎坷、才华洋溢,其诗作感情深沉、风格绚丽,为晚唐诗坛之冠,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日本学者对其极为喜爱、重视。 他们除了译介李商隐的诗歌作品(著名的如森槐南《李义山诗讲义》、高桥和巳《李商隐》、铃木虎雄《李义山的无题诗》)以外,还撰写了不少有关论著,论题从李商隐的生平、思想、诗作、文章到诗人与同时代人的关系等等,涉及甚广。比较重要的,如:《李义山的人物及其无题诗笺释》(小仓正恒)、《李义山诗论》(高桥和巳)、《李商隐表现考·断章——以艳诗为中心》(山之内正彦)、《晚唐初期诗坛——围绕着李商隐》(垂永英彦)、《论杜牧与李商隐之关系》(山内春夫)、《李商隐诗与西昆体》(薮木茂)、《论义山杂纂》(入矢义高)、《晚唐文学与佛教——李商隐的情况》(平野显照)以及《李义山诗集小考》(荒井健)等等。 日本学者一向重视索引的编纂。关于李商隐诗文,他们各编了一本索引,那就是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李商隐诗索引编集班编制的《李商隐诗索引》(龙溪书会,1981年印行)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附属东洋文献中心编制的《李义山文索引》(属该中心索引丛刊第一种)。 从1975年4月开始,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成立了以荒井健教授为首的晚唐文学暨李商隐研究班,对李商隐进行了新的集中深入的研究。该班持续十年,到1984年3月宣告结束。他们的研究程序大致分为三步,即(1)文字校勘,(2)笺注讲解,(3)撰写论文。工作方式是以“会读”(集体阅读和讨论)为主,研究成果则由组内成员分工写出,并各自署名以示负责。自1978年至今,他们的研究成果连续发表在该研究所出版的每年一巨册的《东方学报》上,共有《李义山七绝集释稿》两批、《李义山七律集释稿》六批以及论文《李义山诗集小考》、《李义山七律韵谱》、索引资料《李义山诗各本篇目对照表》等。 《李义山七绝、七律集释稿》是这些研究成果中最重要、最能体现近年学术水平的部分。李商隐全部七言律诗共124首已全部笺注,另外还注释了有关作品30首,共154首,除已发表的外,将逐年在《东方学报》揭载。 《集释稿》的内容包括凡例与正文两大部分。凡例部分除一些体例上的说明之外,主要是列出笺注所依据的主要文献。文献分为李商隐诗集的古无注释本、旧注释本、各种有关唐诗选本和近代注释本等,共四十种,大体囊括了研究李商隐诗的基本文献。 正文部分包括以下几项:(一)原诗。(二)校勘。《集释稿》以席启寓《唐诗百名家集》中的《李商隐诗集》为底本参考其他各种旧钞本、旧刊本以及《文苑英华》、《唐音统签》、《全唐诗》等总集、《又玄集》、《才调集》、《瀛奎律髓》、《唐诗品汇》等选集,并广泛搜集明清以来诸种笺注本,以之作为校勘资料,对李商隐诗进行校订,写出详细校勘记。(三)根据《广韵》指明韵部,并随时注意指出义山诗押韵的特征和规律。(四)题注。其内容是对本诗题意的概括说明。如《初起》诗题注指出,还有《晓起》、《早起》等诗与之题目相似,都是歌诵美女生活起居的艳诗。如《夜雨寄北》题注说,本诗在高丽本等版本里,题目作《夜雨寄内》,如果原来就是这样的话,那就可以断定这诗是写寄妻子的。但要说它是一个旅寓巴蜀的男子对北国某位女子倾诉思念之情,则未免穿凿。(五)笺释。《集释稿》按句或按联为单位,先笺句意(或一联的意思,再解释笺注词语。如对《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首联,先引屈原《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以下一节以探索该联诗意之所本,再分别引用前人诗赋或李商隐本人其他诗句来笺释“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夷犹”等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其间偶亦申述己意。有时一个词语有多种解释,《集释稿》在全面罗列之后作出判断。如“刘郎已恨蓬山远”中的“刘郎”向来有指汉武帝刘彻和刘晨两说,《集释稿》认为以前者较妥。如“断无消息石榴红”中的“石榴”,有指石榴花、石榴酒、石榴裙三说,《集释稿》经比较,取第一说。《集释稿》十分注意探索义山诗的用语习惯,如指出“×断”(嘶断、吹断、目断等)、“枉×”(枉是、枉缘、枉破”)为义山爱用语;又如指出义山诗爱用“翡翠”与“芙蓉”为对,在其诗中凡三见;又爱用“……己……更……”的句式,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写意》)等。对于在义山诗或他以前诗人的作品中未见用例的某些词语,也都一一予以指明。(六)汇解。这一部分是把笺注者目前所搜集到的前人对义山有关诗全篇的注解,包括笺注、批解、评点等,按人排列,加以详细的、往往是全文的抄录,做成“会注会评”。这种做法极有利于读者的参观比较,清楚地把握前人的种种论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及演化过程。对近代注释及今人见解,也尽可能予以注意、引用。(七)讲析,即通常所说的“串讲”,包括对前人观点的评析。《集释稿》作者对李商隐诗的理解集中表现在这一部分。有时为了眉目清晰,特别是对历来众说纷纭的作品,如无题诗之类,笺释者将前人观点分类列表,然后加以比较品评,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对《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笺释者先将旧说加以概括,分为A、B遇合说,A、B艳情说两种。又进一步将遇合和艳情的对象划分为特定、不特定以及对象不详三类。这样,从古到今诸家的观点全部有了归属。然后作出分析道:在近代诸家注释中,一般都倾向于将无题诗看作纯粹艳情之作,其中以铃木虎雄《李义山的无题诗》观点最为彻底。对无题诸作逐一进行仔细虚心的研讨之后,不得不认为铃木的说法是可信的。然而只是盲目信从那种依据义山生平传记资料还原他的无题诗乃至全部艳诗的传统注释,这岂能抓住义山诗的中心意思?何况作为注释家们固定观念之依据的正史所描绘的义山形象,并不能保证是正确的。关于义山无题诗中寄托某种寓意的论点,笺注者认为,倘在一个作品内部具有确凿证据能够证明它乃是寓言的话,那么可以承认。或者这证明是在作品外部,例如诗题、自注等,那也可以容许。除此而外便是不客观、不妥当的。张采田最热烈地主张义山诗是寓言寄托,由于说法前后自相矛盾,令人无法置信。《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因为某种程度地显示出作诗时的状况,在诗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出现,与其他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无题诗相比,它有不同的形式,意味也颇特殊。因此若照诗的字面意义解释,则上列诸种解释以“对象不特定的艳情之作”最为近是,而其他种种说法则不大可能成立。(八)余论,这是讲毕一首诗以后的综论。如《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的讲析后面有《余论——无题·艳诗·借题》一篇,对无题诗和取诗中(往往是开头的)二字为题的借题诗的性质作了一些探讨。其中论到无题诗的源流,指出在义山以前,无题诗仅三首,且内容上没有共同性。义山无题诗共十六首,他是结集无题诗的第一人。唐末宋初张乔、唐彦谦、韩偓、西昆作者写了不少无题诗,在措辞上明显继承义山,而在艳诗的内容上,有共通之处。故迄至清初,一般均把无题诗视为艳诗。程梦星就认为“义山无题诸作,世多以艳语目之。”但他也提出了义山无题寄托说,冯浩也认为义山无题纯粹艳诗少而寄托者多。从义山诗中看出寄托是清朝注释家的显著特点。《余论》作者认为,无题诗中包含着诗人隐秘恋爱体验的(如“昨夜星辰昨夜风”、“闻道阊门萼绿华”)是极少数,可以称为“原无题诗”。许多只是受乐府诗影响的冶游之作。倒是无题诗以外的借题诗(如《碧城三首》之类)中,有很多类似于“原无题诗”,其“借题”与诗的内容往往有联系,当然也有例外。 《集释稿》实际上是李商隐诸种旧诗和一种新注的合编,其学术特点首先是严格立足于李商隐诗本身,力求准确透彻地弄清一字一句的渊源、用法,并在义山本人作品之间、义山诗与前后作家的作品之间细心比照,以便从各个角度、各种可能性来探寻诗意。因此他们的一些判断和论析都具有较扎实牢靠的基础,很少凿空之谈。另一个特点是搜集前人注释评点务求完全、详尽,并能留心近世和当代李商隐研究的最新成果,因此《集释稿》能清晰勾勒出各种观点论辩演化的轨迹,极适合于作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