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Jì现行罕见姓氏。今四川之成都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姬姓。 《风俗通》 云: 吴王夫㮣之后, 因避仇改为既氏。”此以名为氏。 ❷ 《姓氏考略》 注引 《潜夫论》云: “微子后有既氏。”此当系出子姓。 ❸又引《路史》 云: “彭祖后有既氏。” 彭祖为陆终之后,名篯铿,此当系出篯姓; 或谓出自彭姓。 汉代有既良,南安长史。 既jì❶盡。枚乘《七發》:“客曰:未既。” ❷已,已經。《漢書》班固《幽通賦》:“既誶爾以吉象兮,又申之以炯戒。” 既 既jì已经。《齐风·南山》一章:“既曰归止,曷又怀止。”郑《笺》: “怀,来也。言文姜既曰嫁于鲁侯矣,何复来为乎?” 《小雅·甫田》二章:“我田既臧,农夫之庆。”郑《笺》:“臧,善也。我田事已善,则庆赐农夫。”《大雅·公刘》五章:“既景迺冈,相其阴阳。”《说文》:“景,日光也。”段玉裁注:“光者远而自他有耀者。”毛《传》:“既景迺冈,考于日景,参之高冈。”郑《笺》: “既以日景定其经界于山之脊,观相其阴阳寒暖所宜。”朱熹《集传》: “考日景,以正四方也。” ☚ 弭 既…且… ☛ 既读音j·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居豙切,去,未韵。 ❶食尽。 ❷已经;已然。 ❸不久之后。《左传》:“既而悔之。” ❹既然。 ❺且;又;也。 上一条: 旡 下一条: 旣
既读音x·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许既切,去,未韵。 ❶通“饩”,赠送谷物等。 上一条: 蕮 下一条: 旣 既〔ji〕 既然 〔ji ran〕 daot goud. 既{}三4493动失。古方言。《方言》第六:「~,失也。」《庄子・应帝王篇》:「吾与女~其文,未~其实。」清钱绎《方言笺疏》:「未~其实,犹言不失其实。」   既ji❶尽,完了。韩愈《进学解》:“言未~,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列:行列。余:我。) ❷已经。《墨子·公输》:“吾~已言之王矣。”(既已:同义词连用。言之王:向国王说过了。“之”后省略了“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轻视别人。) 既〈隐〉旧时粮食业指数目六。参“只、祥、撑、边、母、既、许、烘、欠、阿”。 既;既然jì jìrán【同】 都可作连词;都可用在表推论的因果句中提出据以推论的原因或理由,都有已经怎样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 【异】 “既”只能用在主语后。除作连词外,还可作副词,用在固定格式中的动词前面表动作行为已经过去或完成,例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然”没有副词的用法。[例]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是由古代汉语里的短语“既然这样”凝固而来的,可用在主语之前,也可用在主语之后。只起关联作用。[例]~我把那么深厚的感情灌注在我的歌里,她怎么会听不见? 既jì❶已经 △ ~得利益。 ❷跟“又”“且”“也”搭配,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 ~深且广∣~会说,又会写。 ❸既然 △ ~要做,就要做好。 【注意】(一)右偏旁是“旡(jì)”,不是“无”。(二) 参见362页“即”的提示。 既❶已经:~成事实︱~往不咎(jiu)︱一言~出,驷马难追。 ❷连词。跟“且”、“又”、“也”呼应,表示两种情况都有:~快又好︱~高且大。 ❸尽;完:食~。 ○~而(后来;不久以后)︱~然(连词,常跟“就”、“也”、“还”相呼应)。 既jì❶ 已经:既成事实│既往不咎。 ❷ 既然:既要学,就要学好。 ❸ 与“且”、“又”、“也”等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既麻烦又不安全│既会唱歌,也会跳舞。 ❹ 姓。 既jì❶ 已,已经。《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阵列,楚人未既济。”《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❷ 既然。《哀时命》:“身既不容于浊世兮,不知进退之宜当。” 既ji既而 既然 既是 既望1 既成事实 既得利益 既往不咎(jiu)不咎既往 一如既往 既来之,则安之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既ji❶〈副〉同“又、且、也”配合,连接两个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表示两种情况并存:那女孩~活泼又大方|鱼汤~清淡宜人且富有营养|密闭的地洞~不通风也不透光。 ❷大体上相当于“既然”。用在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后,同后一分句里的“就、那就”配合,表示主观推断:病情~已确诊,就该抓紧治疗|你俩的误会~已消除,就不用再找人调解了。 既jì❶既然:我说呢,~是一家子,我如何连影儿也不知道。(六·145)我不听见便罢,~听见,少不得替你们分解分解。(七三·1791) ❷表示承接前事不久的连词;既而: 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所以爱亲近他们。~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七八·1930) ❸副词。常与下句的“又、复、且”对举使用,表示两种特色兼有:这贾蔷外相~美,内性又聪明。(九·206)后来~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一·10)二人吃得~醉且饱,早已熄灯睡了。(七六·1876)
既jì已:仰蒙宪天仁慈,知有冤抑,尚未定案…伏乞宪慈恩准提证质讯,开恩莫大,生等举家仰戴鸿仁,永永无~矣。(八六·1114) 既盡。《詩經·鄘風·載馳》: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鄭玄箋: “既,盡。” 《詩經·小雅·大東》: “既往既來,使我心疚。” 鄭玄箋: “既,盡。” 《詩經·大雅·鳧鷖》: “既燕於宗,福祿攸降。” 鄭玄箋:“既,盡也。” 《儀禮·鄉射禮》: “坐祭立飲不拜,既爵,授主人爵,降復位。” 鄭玄注: “既,盡。” 《儀禮·燕禮》: “既爵,主人受爵。” 鄭玄注: “既,盡也。” 《儀禮·大射》: “既爵,主人受爵,大夫復降位。” 鄭玄注: “既,盡也。” 《儀禮·有司徹》: “主人答拜,坐祭立飲,卒爵不拜,既爵。” 鄭玄注: “既,盡也。” ❷已也。《周禮·地官·小司徒》: “大役,則帥民徒而至,治其政令; 既役,則受州里之役要,以考司空之辟,以逆其役事。” 鄭玄注: “既,已也。” 《儀禮·聘禮》: “既圖事,戒上介亦如之。” 鄭玄注: “既,已也。” 《儀禮·聘禮》: “賓既將公事,復見之,以其摯。” 鄭玄注: “既,已也。” 《儀禮·士喪禮》: “既井椁,主人西面拜工。”鄭玄注: “既,已也。” 《儀禮·既夕禮》:“既夕哭。” 鄭玄注: “既,已也。” 鄭玄《三禮目錄·儀禮目錄》: “既夕第十三,士喪禮之下篇也。既,已也。” (《通德堂經解》) 《易·既濟》: “既濟,亨,小,利貞。” 鄭玄注: “既,已也,盡也。” (《通德堂經解》) 鄭玄《三禮目錄》: “既夕第十三,……既,已也。” (《鄭氏佚書》)《易·既濟》: “既濟。”鄭玄注: “既,已也,盡也。” (《鄭氏佚書》) 《論語·八佾》: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 吾不欲觀之矣。” 鄭玄注: “既,已也。” (卜天壽抄本殘卷《論語》鄭注) ❸卒也。《儀禮·鄉飲酒禮》: “既爵,授主人爵,降復位。”鄭玄注: “既,卒也。” ❹讀爲“餼”。《禮記·中庸》: “日省月試,既廪稱事,所以勸百工也。” 鄭玄注: “既,讀爲餼,餼廪,稍食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 “既,依注音餼,許氣反。” 既jì旧时米店业谓数目六。参“只、祥、撑、边、母、既、许、烘、欠、阿”条。 既、已;未○既jì(副)〈书〉已经:~成事实|~往不咎|~定方针|~定目标|~来之,则安之。 ○已yǐ(副)〈书〉已经:~成尾声|~成定局| 问题~解决|雨季~过| 为时~晚。 ●未wèi(副)〈书〉尚未;没:~成年|~付款项|~到之前|健康尚~恢复|从~有过。 既jì〖副词〗 一、表示事物性状的程度很高。可译为“非常”、“很”(4)。《梅圣俞诗集序》: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梅圣俞的诗非常多,自己没有收集整理。《管晏列传》: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桓公很贤明,但管仲不勉励他来推行王道,竟辅佐他称霸吗?《屈原列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楚国人很抱怨子兰劝楚怀王到秦国去却没有回来。 二、表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都具有或承受某一动作,或者表示宾语所指的事物都是某动作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完全”、“都”、“全部”(10)。《子鱼论战》: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他们的军队多,我们的军队少,趁他们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命令去攻打他们。《待漏院记》:九门既启,四聪甚迩。——许多宫门全部打开了,皇帝离百姓就很近。《前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菜肴全都吃光了,空杯空盘杂乱地放着。 三、表示动作行为或状况已经产生或存在。可译为“已经”(70)。《郑庄公戒饬守臣》: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许国已经认自己的罪了,尽管您有命令,我也不敢过问。《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已经取得了胜利,庄公问他打胜仗的缘故。《子鱼论战》: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战》: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到楚国的军队]已经摆好阵势,然后才去攻打他们,宋国的军队大败。 四、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得很快。可译为“立即”、“马上”等(2)。《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生既至,拜公于军门。——温生立即来到了,在军门前拜见了乌公。《凌虚台记》: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马上把这些意见向陈公说明,回去后就写了这篇“记”。
既jì〖名词〗 不久,以后(6)。《祭十二郎文》:既又与汝就食江南。——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相州昼锦堂记》:既又刻诗于石。——以后,又在石碑上刻上了诗。《管晏列传》: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以后,他担任齐国的宰相,不吃两种有肉的菜,侍妾不穿丝绸。
既jì〖动词〗 完,尽(3)。《子产却楚逆女以兵》:既聘,将以众逆。——聘问的仪式完了,楚国的公子打算带兵进城去迎新娘。《杨恽报孙会宗书》:送其终也,有时而既。——送过终以后,居丧的时间也完了。《进学解》:言未既。话还没说完。
既jì〖连词〗 一、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并列关系。常同连词“且”、“而”,副词“又”、“亦”、“终”等呼应。今语同(17)。《陈情表》: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我既没有叔父和伯父,又缺少兄长和弟弟。《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我不考虑道路的艰险,一直走不停息,以至陷在穷困饥饿的水深火热之中,又危险又急迫,我大声疾呼,阁下您也许听到、见到了。《超然台记》: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我既喜欢这里的风俗淳朴,而这里的官吏和百姓也习惯于我的笨拙。 二、连接分句,提出推论的前提。常同后一分句表示连贯的连词“则”、表示重复的副词“又”等呼应。可译为“既然”(16)。《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既然自己把意志交给形体驱使,为什么还要感到失望,独自悲伤! 《谏太宗十思疏》: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既然得了志,就随心任性,骄傲地轻视别人。《送杨少尹序》: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汉朝的史书既然记载了他们的事迹,后代善于绘画的人,又描画了他们的故事,到现在还照耀着人们的耳目。 既jì❶ 完毕,终了。《公羊传·桓公三年》:“日有食之,~。~者何?尽也。”韩愈《进学解》:“言未~,有笑于列者。” ❷ 已经。《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成。”贾谊《过秦论》:“始皇~没,余威震于殊俗。” ❸ 不久。《左传·成公二年》:“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卫人赏之以邑,辞。” ❹ 连词。❶ 与“且”“又”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并存。《孙子·谋攻》:“三军~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论语·颜渊》:“~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❷ 表示推论的前提。可译为“既然”。《隆中对》:“将军~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孔雀东南飞》:“君~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既*jiBCC8 ❶已经:~成事实/~得利益/~定方针。 ❷连词,与“就”、“则”等呼应,表示推论:~来之,则安之/~如此,我们就另作安排。 ❸连词,与“又”、“且”等呼应,表示两者兼备:~聪明又漂亮/~有深度又有广度。 连接1 连接1连(连结;连络;连缀;连属;连缉;连同;连串;连缉;纚连;结连;缀连) 接(接合;接联;承接;联接;接连;交接;衽接;赴接) 联(联接;联结;联属;纚联) 结(联结;维结;链结) 维 缀(联缀) 编 续(胶~) 系 簪 钩带 错紾 连接的词:和 与(与其) 同 及(以及) 连(连同) 跟 暨 而(而且;因而;然而;既而) 或(或者) 如(如其;如果) 并(并且)虽(虽然) 既(既然) 即(即使)但(但是;不~) 因(因此;因为;因而) 要是 只要 尽管 不管 不论 于是 除非 所以 况乎 表示连贯关系:然则 然即 承接上面的意思,引出下面的话:承上接下 接连上文并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承上起下 用铰链连接:铰接 用车钩把两节车厢连接起来:挂钩 接在一起:拼接 拼拢 连接合在一起:接合 将事物连贯在一起:串(串连) 把同类的事物连在一起:连类(~而及) 用绳子、线等绕住或套住,使分开的东西连在一起:襻(鞋~) 接在原有的事物的后面:续(~集) 编排连接:铨贯 并排连接:骈接 依次连接:鱼贯 鳞接 摊平后联结:铺著 错误地连接:串(电话~线) (使连接在一起:连接)
另见:粘贴 缝纫 ☚ 连接1 粘合 ☛
情况 情况景(~况;光~;年~;前~;背~) 情(情头) 风息 形况 形候 样子 趋势 头势 事色 动静 情况、消息:声息 情况、情形:光景 景况,情况:风景 情况和趋势:情势 情况与机变:情巧 形势,动静:风色 表示具有两种情况:既(~快又好;~饿且冷) 一定场合的情况、光景:情景 情况好坏:息耗 情况很坏:糟(糟糕;办~) 大事不好 情况更加恶劣:颓慌 情况惨酷:血淋淋 不操心费力,情况却越来越好:心逸日休 情况正常:好好(好好儿) 情况正常、良好:好端端 情况如旧,没有变化:安适如常 情况不明:若明若暗 若明若昧 头绪繁多,情况复杂:错综复杂 犬牙相错 犬牙磐石 犬牙相错 犬牙相接 犬牙差互 犬牙错互 盘石犬牙 犬牙盘石 情况很难捉摸:深不可测 情况复杂,前进道路或方向不明:山重水复 水复山重 水复山环 情况不同:异情 郑昭宋聋 时间不同,情况不一样:彼此一时 前后情况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此一时,彼一时 (情形:情况)
另见:情形 情态 状况 趋势 局势 事态 紧急 危险 ☚ 情况 各种情况 ☛
时间过去 时间过去岁月迁流 表示时间过去:已(已经;已业) 既(~往) 春天过去:春去 春度 春归 光阴过去:除 岁月流逝,光阴过去:日月其馀 岁月逝去:峥嵘(岁月~) 时间不断过去:时去不止 时去不已 时间逐渐过去:荏苒 苒荏 奄冉 时光苒苒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光阴荏苒 流光荏苒 荏苒光阴 荏苒日月 荏苒岁月 不知不觉已过了几年:忽已数载 美好的时光在不知不觉中过去:韶光荏苒 时间一天天过去:渐冉 日复一日 时间一天天过去,促使人走向衰老或死亡:旦暮促人 时间一年年过去:年复一年 时间或机会容易过去:少纵即逝 时间迅速过去:一晃(一晃而过;~三载)一瞬即逝 光阴迅速过去:光阴似流水 人生短促,时间迅速过去:尺波电谢 电谢尺波 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曾几何时 曾几何日曾不逾时 曾未几何 曾未逾时 曾无几何 时间过去已久:早就 久已 已经很早,早就:早已 过去多年:历年 ☚ 时间到来 送走旧节候 ☛
并列 并列并(并排) 骈 齿(齿列;齿班;齿躐;齐齿;隶齿) 比(比并;次比) 齐(齐齿;齐列;齐班) 方 同列 平列 軿列 两种事物平列:两(势不~立) 表示并列关系:或(~者;~诸) 既 也且 又 以 亦 及 而 并 将(~信~疑) 与 和 暨 等同,并列:侪 同列,并列:班行 并列的样子:肆肆 (平行排列:并列) ☚ 排队 排列状况 ☛ 〖既〗 粵 gei3〔寄〕普 jì ❶ 盡,完結,終了。韓愈《進學解》:「言未〜,有笑於列者曰。」 ❷ 副詞,已經。蘇洵《六國論》:「五國〜喪,齊亦不免矣。」 ❸ 既然。陶淵明《歸去來辭》:「~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既然為了温飽,要自己的心靈被軀殼所役使,那麼為何還要悲愁失意?) ❹ 副詞,不久,多與「而」並用。《列子.說符》:「〜而相謂曰。」 ❺ 連詞,表示事物的並列。俞長城《全鏡文》:「~清且明,予實備之。」
既jì❶已经。如:既成事实,既往不咎。 ❷既然,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评论。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 ❸既而,表示上文所说的情况发生之后不久。如:既而冲锋,攻下了山头。 ❹完了,尽。 ❺与“且、又、也”等副词配合,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如:既红且专;既善攻,又能守。 既 既ji副词。(一)用于谓语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存在,相当于“已经”“…以后”。如: ❶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既”句:已经打了胜仗,鲁庄公问他打胜仗的原因。) ❷既至石头,王长史、刘尹同诣褚。(《世说新语·言语》“既”句:到了石头以后,王长史、刘尹一同拜访褚公。) (二)表示在一件事情后不久又施行某一种行为,相当于“不久”等。“既而”义同。如: ❸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左传·成公二年》“既”句:新筑邑大夫仲叔于奚,救了卫大夫孙良夫,孙良夫因此免除了祸殃。不久,卫国赏给仲叔于奚城邑。) ❹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国语·周语》“既”句:不久,荣公作了周朝的卿士,诸侯不再进贡祭祀用品。) ❺遂置姜氏于城颍…既而悔之。(《左传·隐公元年》“既”句:于是把姜氏安置在城颍…不久就后悔了。) ❻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疋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世说新语·德行》“既”句:刘道真曾经是个徒隶,扶风王骏用五百匹布把他赎了出来,不久任用他为从事中郎。) (三)与另一“既”或“且”“又”“亦”等前后照应,所连两项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又”“既…又”。如: ❼既雕既琢,还归其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既”句:又雕又琢,还归他本来面目。) ❽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既”句:军队既迷惑又迟疑,各国诸侯交相进攻的祸患就到来了。) ❾于时既叹褚之默识,又欣嘉之见赏。(《世说新语·识鉴》“既”句:当时在坐的人既叹赏褚太傅的善于识人,又高兴孟嘉的被赏识。) ❿王看竟,既不笑,亦不言好恶。(《世说新语·雅量》“既”句:王看完,既不笑,又不说好坏。) ☚ 几 加 ☛ 既jìⅠ (已经) already: ~ 得权利 vested right; 漱洗 ~ 毕 having performed one's ablutions Ⅱ ❶ (既然) since;as;now that: ~ 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 If there is to be revolution,there must be a revolutionary party. ~ 来了,就多呆会儿吧。 As you are here,you may as well stay a little longer. 你 ~ 表示了决心,就应该见之于行动。 Now that you have expressed your determination,you should act. ❷ (跟“且、又、也”等副词连用,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 both ...and;as well as: ~ 不实用,也不美观 neither useful nor attractive;~ 要有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 We should stick to the principles and be flexible as well. 这孩子 ~ 健康又活泼。 The child is lively as well as healthy. 这间屋子 ~ 宽敞,又亮堂。 The room is both light and spacious. Ⅲ [书] (完了;尽) done with;finished Ⅳ (姓氏) a surname: ~ 子黥 Ji Ziqing ◆既成事实 an established fact;an accomplished fact;a fact already accomplished; 既当官,又当老百姓 remain one of the common people while serving as an official; 既当学生,又当先生 be a pupil while serving as a teacher; 既得利益 vested interest; 既定 set;fixed;established; 既定方针 set policy; 既明且哲 both intelligent and wise; 既而 [书] soon afterwards;later;subseqently; 既决(罪)犯 {律} convict;convicted prisoner; 既来之,则安之 Since we have come,let us stay and enjoy it.;Since we are here,we may as well stay and make the best of it.;Since you are here you'd better relax.; 既然 since;as;now that; 既然有生,必然有死 As there is life,so there must be death.; 既是 since;as;now that; 既是坏事,又是好事 be both a bad and a good thing; 既遂 {律} accomplished offense; 既往病 past illness;previous illness; 既往不咎 Let bygones be bygones.;forgive somebody's past misdeeds;It is needless to blame things that are past.;let the past be forgotten;be let off for one's past misdeeds;Let the dead bury their dead.;not to censure sb. for his past misdeeds; 既往症 anamnesis; 既无内债,又无外债 be free from both foreign and domestic debts;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If there must be today,then why should there have been other days?;既约方程 {数} irreducible equation; 既约分数 {数} irreducible fraction;reduced fraction; 既约矩阵 {数} reducible matrix; 既约性 {数} irreducibility; 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All in the Buddhist community are friends.; 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You have to bow your head under low eaves.;A man who would pass under low eaves must bend his head. 既jì❶ 既成事实|既得利益|既往不咎
❸ 一如既往 既既,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 象人屈膝跪坐在食器旁,而以 “口”形向外爲特寫,以已經吃完的意象表示已然之義,隸定作“既”。卜辭或讀 “餼”,祭名。銘文或用已經、完畢、全部等義。提示: 若人面對食器則爲 “即”,就也。 楚簡帛文作 ,略有訛變。秦簡牘文作 ,古隸典型。參見149.即字條。 既jì“既”的右边是饱食了的人,掉转头准备离开。本义为进餐结束了。引申为动作完成。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jì 暨(暨南大学) jiù 厩(马厩) gài 概(大概) 溉(灌溉) kǎi 慨(慷慨) 相关链接 “概”与“㮣”同,“平斗斛木也。”属会意字。本是块木板,用来把堆起来的米饭或量具中米粟之类谷物刮平。《韩非子·外储说》:“㮣者,平量者也。”公共食堂卖饭时还用此工具。引申为“平”。“一概”,有如今天所谓之“一刀切”。溉、慨系以“概”(省)为声符。 既 甲骨文; 金文; 篆jì[豆(飯食,意符)+旡(吃過轉臉,意符)→既(《説文》:“既,小食也。從皀(jí)旡(jì)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既。’”既:動作已經完成〈既往不咎、既而〉;已經〈既成事實、既定〉。)] 《詩經·邶風·谷風》:“既生既育,比予於毒。”(日子已經過得這麼好,爲何還要把我當毒草。) [春秋] 左丘明《左傳·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記公元前709年7月17日的日全食。今人推算結果,反證《左傳》記録的正確,憑當時的天文知識是偽造不起來的。) 《論語·季氏》:“既來之,則安之。”(既然來到這裏,你就要把心安定下來。) 既旣; jì(9画)
  【提示】, 5画, 中间一横宋体与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第四笔是竖提,不是一竖、一提两笔。旧字形7画,上面是白,下面是匕,或作 。 ⺛,第二笔竖折,旧字形断为一竖、一横两笔。 △既jì9画 无部 (1) 〈书〉 尽;完了: 食~|言未~。 (2) 表示行为、动作已终了(相当于“已经”): ~往不咎|~得利益|一如~往。 (3) 连词。 1. 用于复句的上半句,提出已发生的前提情况;后半句用“就、则”等副词与之呼应,引出推论: ~来之,则安之|事情~已如此,就不必太着急。 2. 在两个并列的动词、形容词或分句中,与“且、又、也”等副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能说,又会干|~冷且潮|~要搞好工作,也要注意身体。 既jì甲骨文到小篆象人吃完了饭,掉头将去状。从皀(bì,又通香)从无(既本字象掉转头)。会意。引申为动作已经完了义。如:霜露既降|既往不咎|既得利益。组词如:既而(有后来义)|食既(指日、月食食尽)。隶楷本作“旣”,常省作“既”(左旁同“即”左旁),现以为标准字形。引申为既然,已经,后面常与“就”“则”相应。如:既说了,就要做到|既来之,则安之。又常跟“且”“又”连用,表示并列。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 既★常◎常
jì表意,甲骨文、金文象人吃完了而掉头向后准备离开食器之形,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既”。本义表示食毕,引申为完了、副词(相当于“已经”)、连词(相当于“既然”)等。既 (jì)稍食也。从皀,旡聲。 【按】既,古文作 ,象人食畢要離開的樣子。本義是吃罷。 既 甲 金 篆 隶jì【析形】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左边是一个盛有食物的高脚器皿,右边是一个背向食器跪坐的人,会已经吃完转头离开之意。小篆字形右半讹变,初形不显。 【释义】《广雅·释诂一》:“既,尽。”本义是尽,完了。韩愈《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意思是话还没有说完,人群中就有人笑起来了。后来引申为已经、既已等表过去完成时态的副词。[既往不咎] 表示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In Oracle and Bronze Inscriptions,the left of the character is a high-up device filled with food and the right is a person sitting down on his heels with his mouth back to the food device.It means finishing eating and turning round to leave. 【original meaning】Finishing or completing. 既 ☚ 旡 内 ☛ 00001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