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旄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旄丘 旄丘《诗经·邶风》篇名。全诗四章,章四句。《毛诗序》云:“《旄丘》,责卫伯也。”认为黎国为狄所灭,黎国君臣逃到卫国,而卫国迟迟不肯出兵救黎,黎之臣下因作此诗以责怨。今人或以为这是流离失所的人们希望得到别人帮助的诗,或以为女子思念爱人的歌。 ☚ 式微 简兮 ☛ 旄丘
【注释】 ①旄丘:前高后低的土丘。诞:延长。节:指葛藤的枝节。②叔、伯:对卫国贵族的尊称。又,女子也称爱人为叔为伯或叔伯。多日:指拖延多日。③处:居。指安居不动。与:指同伴或盟国。 ④以:原因。⑤狐裘:狐皮袍。卫国贵族所穿。蒙戎:也作“尨茸”,蓬松貌。匪:非。⑥靡:无。同:指同一条心。⑦琐:细小。尾:借为“微”,微贱。流离:漂散流亡。⑧褎 (you 又):服饰盛貌。褎如,即褎然,傲慢自大的样子。充耳:一种下垂耳际的冠饰。这里义含双关,谓充耳不闻。《郑笺》:“充耳,塞耳也。” 【译文】 葛藤长在山坡上,枝节怎么已经这样长?叔叔啊伯伯啊,怎么老不肯来帮帮忙? 为何安安稳稳不肯动身?必定还要等个什么人。为何让我们等了这样久?其中必有什么原因。狐裘皮毛蓬蓬松松,并非车子不肯向东。叔叔啊伯伯啊,你我的心思不相通。我们渺小又卑贱,漂泊之人多可怜。叔叔啊伯伯啊,我们的呼声你竟听不见! 【集评】 宋·朱熹:“(二章)因上章‘何多日也’而言何其安处而不来,意必有与国相俟而俱来耳。又言何其久而不来,意其或有他故而不得来耳。诗之曲尽人情如此。”又:“流离患难之余,而其言之有序而不迫如此,其人亦可知矣。”(《诗集传》卷二) 清·姚际恒:“(二章)自问自答,望人情景如画。”又:“末句直刺。”(《诗经通论》卷三) 清·顾镇:“‘何其处’、‘何其久’,皆心头摹拟,情事判然。葛之诞节、裘之蒙戎,固见阅时之久,而疏阔之意,憔悴之容,已隐隐如绘。”(《虞东学诗》卷二) 清·刘沅:“冀其救援,而反复为之推原。结以‘充耳’,盖其宛转求之已久。申包胥之痛哭不过此矣。其情词凄楚,全在虚字间,须逐句逐字玩之。”(《诗经恒解》卷一) 【总案】 本诗意旨,其说不一。有人认为是黎国臣子跟着黎侯久住卫国,因不见卫国前往救助而作;有人认为是黎国君臣遭狄人侵略,逃到卫国,求救于晋,因晋久不出兵而作;有人认为这是一些流亡到卫国的人,盼望贵族救济而不得的诗;还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被遗弃而漂泊在外的女子思念爱人的诗。数说皆可自圆其说。全诗情意缠绵激切,曲折有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准确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心情。 《旄丘》何诞之节兮? 枝蔓为何那样长? 叔兮伯兮,卫国大小叔伯啊, 何多日也? 为何拖延不帮忙? 何其处也? 为啥安居不行动? 必有与也。想必在约他伙伴。 何其久也,为啥时间这么久, 必有以也。必有原因在其中! 狐裘蒙戎,狐皮裘儿蓬松松, 匪车不东。哪是车儿不向东! 叔兮伯兮,卫国大小叔伯啊, 靡所与同。你我两心不相通。 琐兮尾兮,我们低微又下贱, 流离之子。可怜沦为流亡人。 叔兮伯兮,卫国大小叔伯啊, 褎如充耳! 嘻笑不闻又不问! [赏析] 这是 一首黎国流亡者向卫国乞求救援的歌。公元前594年,狄人酆舒吞并了黎国,黎国君臣流亡到卫,请求卫伯帮其复国,卫伯却拖延不肯出兵。这首诗大概是黎国的这群流亡者在乞求卫伯出兵而又久久得不到允诺的情况下写的。由于此诗出于如此的背景,由于歌者处于如此的身份,所以诗中充斥着一种极其矛盾的心态,一种极为复杂的感情:既有希冀又有失望,既有乞求又有埋怨;从希冀出发,歌者对卫伯的拖延作出种种有利的推测,但客观的现实,又使他不能不得出双方想法不同的失望结论;诗人有种寄人篱下的卑贱感,但这种叹息的本身就暗寓着对东道主不仗义的不满和不平。这首《旄丘》之歌,通过比附、揣测、自嘲、慨叹等艺术手法,把诗人的上述心态和复杂感情表现得异常生动出色。 这首诗的特色首先是表现手法的婉曲。开头的“旄丘之葛”就是一种含蓄的比附。旄丘,是卫国境内一山丘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境内,形状是前高后低。“葛”,是旄丘上生长的一种葛藤,藤萝类攀附植物,多用茎繁殖,茎蔓长而多枝杈,这样利于攀援和生长。作为一伙失去故国而寄人篱下的流亡者,很像这旄丘上需要依附攀援的葛藤。“何诞之节”是说葛的枝蔓延伸得很长。诞,同覃,延伸之意;节,指葛的枝蔓。有人说此句是说这群流亡者在客地见到葛的长成,感到漂泊生活已过得很久。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只是太实,我认为还有层虚拟之意:即用葛蔓之长来暗喻等候援兵时间之久,并进一步暗示卫国君臣对黎人复国的延宕和迟缓。这样,与下面两句“叔兮伯兮,何多日也”在思路上衔接为一,手法上则一明一暗,一婉曲一直白。诗人先用比喻含蓄暗示,后再直接陈情道破其意。这种从《诗经》开始的自我表白方式,后来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常用之法。如杜甫的《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汉乐府中的《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古诗十九首》中的“冉冉孤竹生,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南朝乐府中的《襄阳乐》:“女萝自微薄,寄托长松表。何惜负霜死,贵得相缠绕。”可以说从比附对象到比附手法,都是对《旄丘》的继承和发展。另外诗中的“叔兮伯兮,何多日也”,从实质上说也还是一种婉曲手法。“叔伯”,是当时人对贵族的尊称,从后面诗句“狐裘蒙戎”来看,这些叔伯也是大夫 一类的士族。因为“大夫狐苍裘”(《毛传》),“君子狐青裘”(《礼记》),据郑注:“君子,大夫,士也。”这些流亡者要想复国,首先必须乞求卫国国君;卫国延宕不去救援,责任首先在卫君。为什么这群流亡者不去说卫君而反复说“叔伯”呢?这正如朱熹所分析的那样:“此诗本责卫君,而但斥其臣,可见其优柔而不迫矣。”(《诗集传》)所谓优柔不迫,也就是 一种婉曲之法。因为黎国流亡者对卫君助其复国还抱一线希望,所以他们不愿直接指责和讽刺卫君,只能在这些叔伯身上发泄自己的不满。 这首诗的第二个特色,就是它十分细致地描绘出这批流亡者在严酷现实面前自我排解、自我安慰的种种心态。面对着这群急待救援的流亡者,卫国是态度上暧昧,时间上延宕,迟迟不见行动。“何多日也”,这是摆在黎国流亡者面前冷峻的现实。但这群流亡者却不愿正视,他们宁可沉湎于幻想之中,去设想种种情况来为卫国君臣的延宕排解,去编造一些理由来解释眼前的现状。卫国叔伯们为什么安居不动呢?想必是在邀约邻国,筹聚力量,一齐来救我们吧! 为什么时间隔这么久呢? 大概是发生了新的情况吧? 种种的排解和编造,无非是要达到下述两个目的: 一是在失望之中尽量产生一些虚幻的希望,免得在冷酷的现实冰水中绝望地沉没;二也是以此暗示和打动卫国君臣,希望他们能像歌者所设想的那样去邀约力量,拯救黎国 不管是哪种原因,这一段把黎国流亡者复杂心态描绘得异常生动而细腻。明代有首民歌,描述一位女子在情郎失约时的自我排解,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歌云:“等郎等到日偏西,盼郎盼到日上时。莫非是奴处山低月上早,莫非是郎处山高月上迟。”(《精选劈破玉·盼》)俄罗斯文论家巴乌斯托夫斯基在引用李尔王对女儿叛逆行为的自我排解后说:“这种排解和安慰,就像是抓一把盐敷上伤口,所得到的将是更加彻骨的疼痛。”(《金蔷薇》)《旄丘》中描述的黎国流亡者这种不愿正视现实的自我排解,所要达到的正是这种更加伤痛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的特色之三就是它细致地写出了这群流亡者情感上的起伏和变化。在一首不到80字的短诗中,要写出人物复杂的情感,而且还要写出这种情感的起伏变化,这是很不容易的,《旄丘》却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它是《诗经》中、也是我国先秦诗歌中描写情感变化的较出色的一首诗。如前所述,诗中主人公的情感是异常复杂的,诗中较细致地写出了这种复杂情感的起伏变化。第一层基本上是婉曲地暗示,暗含着希冀;第二层是对失望情绪的自我排解和自我安慰,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在祈盼和希冀。但第三层就不同了,诗人一方面用“狐裘蒙戎”来暗示双方生活境况的悬殊,另一方面又用“匪车不东”来申述己方的尽礼尽情,最后点破问题的症结所在:卫国迟迟不肯救援,不是我们在乞援中未尽礼尽情,行为上有什么差池,而是双方的处境不同,感情不同。如果说第三层是直抒其情,感情激昂愤慨的话,那么第四层在情感上则显得冷峻和深沉。为适应这种感情上的深层回流,语言上也由直接指责变为幽默的嘲讽。首先是自贬:“琐兮尾兮,流离之子。”我们这些流亡者啊,真是低微又下贱。自我贬低实际上是在挖苦对方,暗示卫国显贵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最后两句“叔兮伯兮,褎如充耳”更是一种直接的挖苦。褎(you),是多笑的样子,据说聋子因听不到声音,表情上常呈现一种痴笑状。充耳是一种挂在耳旁的首饰,这里是语带双关,挖苦这些卫国显贵像聋子一样,对流亡者的苦难之声充耳不闻,只不过像“充耳”一样是个装饰罢了。这种由祈盼、希冀、自我排解到失望、指责、挖苦的情感变化,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表现得如此细致、生动,这大概是它两千多年来脍炙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旄丘旄丘之葛兮, 何诞之节兮! 叔兮伯兮, 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 必有与也! 何其久也? 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 匪车不东。 叔兮伯兮, 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 流离之子。 叔兮伯兮, 褎如充耳。 山坡上的葛藤啊,它的蔓节怎么长得这么长?叔叔啊,伯伯啊!为何这么长时间不救咱? 你们为何多日安居不出门?必有别人与亲朋。为何这么长时间不露面?必有其他啥原因。 狐裘皮毛蓬松松,你们坐的车子不到我们这来偏向东。叔叔啊,伯伯啊! 不为救难心不同。 我们国小人贱位卑,流亡之人难回归。叔叔啊,伯伯啊!对我们的求助,只是充耳不闻笑微微。 《旄丘》四章,章四句。此诗一般认为是西周的作品。关于此诗的作者、写的什么内容,历来说法不一。一说《诗序》谓为黎臣所作。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能救,黎臣怨卫伯,作此诗以责之。一说是因为当时一些别国人民因受不了本国统治者的压迫或因不堪战乱逃到卫国,希望卫国的贵族们救济而不得所发出的感叹。一说认为是一个贵族妇女被遗弃了,漂泊在外,她丈夫有了新欢,对她的哀诉竟充耳不闻。余冠英《诗经选译》:“女子呼爱人为伯为叔或叔伯,在诗经里常见。‘叔兮,伯兮’语气像对两个人实际是对一人说话。”等等。但从诗中所描写的内容看,还是《诗序》说的近于诗意,是黎人流亡之臣所作。诗中写黎人遭流亡之苦责卫不相救所发的呼声。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诗题序曰:“黎臣劝君勿望救于卫也。” 此诗在写法上也有一些特点。一章,诗人以兴起句“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此句是暗喻流亡之人逃到卫国的时间很长了,犹如葛藤一样绵延无限期。流亡之人触物抒情,以致发出感叹之音:“叔兮伯兮!”清姚际恒评之曰:“(二章)自问自答,望人情景如画。” 旄丘何其处也? 必有与也。何其久也? 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 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 流离之子。叔兮伯兮, 裒如充耳。 这是一首写流亡到卫国的人,希冀救助而不得的诗。此诗的产生年代无细考,一般认为是西周时期的作品。至于作品的作者究竟是什么阶层的人,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此诗为黎侯久住卫国,因得不到卫国的救助,臣子感叹而作。一说是因为当时一些别国人民因受不了本国统治者的压迫或因不堪战乱逃到卫国,希望卫国的贵族们救济而不得所发出的感叹、等等。但从诗中所描写的一些事物看,此诗的作者为贵族较为贴切。诗中有“狐裘蒙戎”和“褎如充耳”的句子。狐裘在当时只有士大夫以上的官爵才能穿; 褎如: 是说大臣们身着盛装之貌。当时,封建社会的等级之分是很严格的。平民百姓即使逃到卫国求生,也是不可能向这样高阶层的贵族们去求助的。因为身份不允许。只有一些国破人危的他国君主或原本较有身份的贵族们流亡至此,才可能期望于卫国的贵族们。但这个流亡贵族是否黎侯之臣,无可考。 此诗以一个流亡异国的落魄贵族之口,道出了当时社会的时物变迁,人情浇薄,世态炎凉。 这首诗是以写事的形式展开的,但贯穿全诗的脉终,却是情。作者在诗中以物及心,以心溢情,又以情喻物,给人一种言已尽而意未绝的感觉,颇具特色。读来,悲凉、凄怆之情溢于诗行。 全诗共四章,看似通篇写祈望救助。其实,作者是以祈望救助为缘由,通过四章的描写,将这种祈望之情不断发展,变化。 第一章,作者以兴起句:“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旄丘: 前高后低的土山。诞: 延长。节: 即葛藤的蔓节。),是说: 山坡上的葛藤啊一枝蔓怎么已长得这样长?这两句似以与诗中所叙事物无关的葛藤起兴,实为暗喻流亡之子逃到卫国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很可能是流亡之子到卫国之初,这些葛藤刚刚长出,而现在已经长的枝茂蔓长了。流亡之子触物得心,以致发出感叹之情:“叔兮伯兮! 何多日也?” (叔、伯: 当时人们对贵族的尊称),叔叔啊,伯伯啊! 为何这么长时间了还不来帮忙? 可以想象,这位流亡之子在葛藤长得枝节繁茂这段很长的时间里,一定是到处求助,祈望卫国的贵族给予庇护和帮助。因此这一句“叔兮伯兮”是他发自内心的急切祈望之情。 为什么卫国的贵族这么长时间还不来帮助呢?诗的第二章便写流亡之子对卫国贵族进行猜测:“何其处也? 必有与也。处: 安居。与: 指同伴或盟国,即是说: 他们为什么安居在家中?一定是有贵宾或亲朋。”何其久也? 必有以也。”以: 原因,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不露面呢?一定有原因在其中。这种猜测很符合流亡之子急切盼望的心理。尽管他来到卫国这样长时间,也没有见到贵族来救助,可是他仍然不往坏处想,而是为那些卫国的贵族假设不露面的原故,聊以慰籍自己急切期待的心情。因此,这一章是上一章祈望之情的深化。 在第三章里,流亡之子急切盼望的贵族终于露面了。然而露面又怎么样呢?“狐裘蒙戎,匪车不东。”狐裘: 狐皮袍。蒙戎: 蓬乱的样子。匪: 彼,指贵族,贵族穿着蓬松的狐皮袍,可是他坐的车子却不到我这边来。流亡之子如此盼望的贵族出现后,却不是为了接他,而是逐车向别的方向奔去。当是时,这位流亡之子才不得不推翻贵族不来救助自己的种种假设,面对现实地做出了真正的解释:“叔兮伯兮! 靡所与同。”靡: 不,叔叔啊,伯伯啊! 你我的感情不相通。他终于醒悟了。他现实地考虑到了眼下自己与卫国贵族的地位和关系。自己已是国破人危对卫国毫无用处的篱下之人了。他们不会象昔日那样对待我了。这种严酷的现实,把他的祈望之情扫得一干二净。因此,细品这一章里的“叔兮伯兮”,已于第一章里的“叔兮伯兮”不是一种味道了。这一章的“叔兮伯兮”全无了祈望之情,只剩了对炎凉世态,浇薄人情的感叹之意了。诗中情的脉终发展变化了。 就诗意看,诗到第三章本来可以收笔了。可是作者却不收,又将已经发展变化的祈望之情,仍然向前推进,作进一步的渲染。因此,读到最后一章,已是字字悲凉,满纸凄然了。“琐兮尾兮! 流离之子。叔兮伯兮! 褎如充耳。” (琐: 细小。尾: 通“微”,卑贱。褎: 盛服; 褎如,即褎然,傲慢尊大的样子。) 我已是人贱位卑,我已是逃亡游子。叔叔啊,伯伯啊! 你们趾高气昂,对我的求助充耳不闻了。字里行间,我们感到了这位流亡之子的心灰意冷,怅然若失。这一章里的“叔兮伯兮”已经变成了他在祈望之情破灭之后,对严酷现实的失望、绝望的哀号了。诗中情的脉络又有了发展与变化。作者的用意可谓深矣! 旄丘 旄丘[原文] ☚ 式微 简兮 ☛ 旄丘 旄丘máo卫国丘名。在今河南清丰及濮阳境内。《邶风·旄丘》一章:“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毛《传》: “前高后低曰旄丘。诸侯以国相属,忧患相及,如葛之蔓延相连及也。诞,阔也。”《尔雅·释丘》: “前高旄丘。” 《太平寰宇记》:“澶州临河县有旄丘。在今大名府开州者。” ☚ 峱 旅 ☛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山部 > 丘阜 > 旄丘 旄丘 máoqiū 亦稱“堥”。前高後低的小土山。《詩·邶風·旄丘》:“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毛傳:“前高後下曰旄丘。”陸德明釋文:“《字林》作堥。”一説,前高後平的小土山。《玉篇·土部》:“堥,前高後平丘名。” 山丘 山丘丘(丘阜;土丘) 垞 邱(邱垤;邱阿;邱阜;陇邱) 魁 垴(削~填沟) 虚 冈阜 附娄 陵屯 阜垤 山垄 山陇 山墟 ☚ 土山 各种程度的山 ☛ 旄丘máo qiū前高后低的土山。《诗·邶风·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