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长勺之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是春秋前期,齐鲁两国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中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鲁庄公闻报,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一决胜负。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进攻,均未奏效。鲁军利用齐军三鼓而气衰的有利时机,一鼓作气,迅猛英勇地冲向敌人,冲垮齐军的车阵,大败齐军。曹刿判明齐军确实败溃,这才建议鲁庄公实施追击。鲁军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此役虽然规模不大,但鲁庄公听从谋士曹刿的建议,在作战中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政策,正确选择战场,适时反击,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 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齐鲁间的著名战役。齐桓公二年(前684年),鲁人曹刿求见鲁庄公,知庄公讲究信用,认为可与齐一战。之方在长勺(山东莱芜东北)对垒。庄公在齐军第一次击鼓时打算出击,随从出征的曹刿反对。等到齐军第三次击鼓,曹刿抓住齐军勇气衰竭的有利时机,击鼓进军,大获全胜。这次战役是我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一鼓作气”即源于此。 长勺之战 005 长勺之战春秋时著名战役。齐桓公二年(前684)春,齐攻鲁,鲁庄公于长勺 (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曲阜北)迎击。庄公以齐强鲁弱,寡不敌众,遂纳曹刿以逸待劳、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建议,待齐军击第三通鼓,战场已呈齐竭鲁盈的有利形势下,下令反击,击溃齐军。后乘齐军辙乱旗靡之机追击,终将齐军逐出鲁境,鲁军大胜。 ☚ 战争、战役 城濮之战 ☛ 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进行的战争。公元前686年,齐国宫廷内乱,齐襄公和即位的公孙无知先后被杀,齐国无君,分别在鲁和莒避难的齐襄公的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急于回国争夺君位。鲁庄公竭力支持公子纠,并发兵护送其回国即位。不料公子小白捷足先登,当上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对支持公子纠与自己争夺君位的鲁国十分怨恨,鲁庄公也不甘心公子纠失去君位,两国于公元前686年战于齐境内的乾时(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鲁败,鲁庄公被迫杀死公子纠。齐桓公并未罢休,企图一举征服鲁国,于公元前684年发兵攻鲁。鲁庄公面对强敌,决心与齐决一胜负。这时,有个名叫曹刿的武士请见鲁庄公,对战前的政治准备作了阐述,并征得庄公同意,与庄公同赴战场。战争开始后,齐军步步深入鲁国,鲁军为保存实力步步后退,双方在长勺 (今山东曲阜市北)拉开决战态势。齐军先发制人,向鲁军发起猛烈进攻,鲁庄公要下令擂鼓出击,曹刿连忙劝止。齐军求胜心切,又连续两次发动攻势,曹刿才说可以出击了。鲁军一鼓作气,迅猛地冲向敌人,将齐军冲垮。庄公见齐军溃败,欲下令追击,曹刿再次劝止。下车查看,发现齐军车辙紊乱,又登车远望,见齐军旌旗东倒西歪,判明齐军确实溃败,才建议追击。鲁军大胜,将齐军赶出鲁境。战后,曹刿向庄公解释取胜道理时说: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史记·鲁世家》)。又说明齐国毕竟是大国,要防其佯败,因而不可冒然追击,待证实其确实辙乱旗靡之后才大胆追击。长勺之战,鲁军以劣势兵力击败远较自己强大的齐军。齐桓公吸取教训,内以管仲治国,外以尊王攘夷为旗帜团结诸侯,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 长葛之战 城濮之战 ☛ 长勺之战春秋时齐鲁之间的战役。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齐恒公二年(前684年),齐军攻鲁。当时齐强鲁弱。曹刿求见鲁庄公,认为庄公取信于民,得到国人支持,可以 一战。两军相遇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庄公欲立即进击,曹刿加以阻止。待齐军三次击鼓进攻之后,曹刿抓住齐军士气衰弱之时,发起反攻,大败齐军。刿见齐军“辙乱旗靡”,断定为真败,遂下令追击齐军,获全胜。 长勺之战见“军事”中的“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鲁军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大败齐军的一次作战。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即位刚2年就骄傲轻敌, 以大国自居,急着发兵征服鲁国。鲁庄公乾时战败后,在国内采取“取信于民”的政策,为赢得下次作战胜利打下了基础。庄公得知齐军来犯,即让深通谋略的鲁国武士曹刿随行出兵迎敌。两军对阵于长勺。一开始,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急欲出击,被曹刿劝阻了。齐军见鲁军不动,又3次擂鼓进军,还是没有取得什么结果,于是士气由急躁变得沮丧。而鲁军却阵势稳,士气高。曹刿见战场上出现了“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便建议鲁庄公出击,鲁军一鼓作气,杀得齐军溃败。此役,是中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春秋时期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鲁庄公十年(前684),强大的齐国调集大军攻伐弱小的鲁国。曹刿思及国家安危,求见鲁庄公。交谈之后,以为庄公体察百姓疾苦,深得“国人”支持,可以应战。齐、鲁两军相遇于长勺(今山东莱芜县西北面)。鲁军列好了阵势,庄公急于出战。曹刿鉴于齐军正是气盛之时,宜守而不宜攻,故劝阻庄公不可贸然出战。齐军按捺不住,马上擂鼓进攻,连续冲锋两次,企图一举歼灭鲁军,然均被鲁军挡回。齐军求胜心切,即刻第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认为对方力量已近衰竭,示意庄公反攻。顿时,鲁军阵内战鼓齐鸣,旌旗招展,杀声震天,猛烈反攻齐军。齐军大败。 ☚ 泓水之战 孔子 ☛ 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春秋初期鲁国抵抗齐国兼并的一次战争。公元前684年春天,鲍叔牙率军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发兵应战,曹刿入见庄公,问明了庄公战前的政治准备情况,认为庄公在取信于民方面还做了些事,可以一战,并请求随军出战。当齐军进入了有利于鲁军反攻的阵地——长勺(今莱芜东北)时,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擂鼓应战,曹刿连忙劝止。自恃实力强大的齐军,再三攻鲁军不胜,士气沮丧。坚守阵地的鲁军,以逸待劳,士气旺盛,等到齐军力竭气衰时发起反攻,齐军大败而逃。庄公看到齐军败退,便要立即下令追击,曹刿怕中齐军埋伏,再次劝止。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齐军车辙紊乱,又站在车上看到齐军的旌旗东倒西歪,判明齐军确是败退,才建议全力追击,结果大败齐军。 ☚ 长枪会 长山岛战役 ☛ 长勺之战chang shao zhi zhan【历史】Battle of Changshao in 684BC,between Kingdom of Lu and Kingdom of Qi,with Lu being the winner 长勺之战春秋初年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齐出兵伐鲁,战于长勺(今山东境内)。当时鲁国弱小,鲁庄公采纳了曹刿提出的战术,待齐军三次击鼓毕,士报竭尽时,发动反击,一鼓作气攻克齐军。断定齐军败退无埋伏时,下令追击,获取全胜。齐伐鲁受挫后,暂时无力进攻别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