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语 思想著作。二卷。西汉陆贾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当在汉高祖在位期间。 陆贾,约生于战国楚考烈王二十三年(前240年),卒于汉文帝十年(前170年)。楚国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其“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汉立,刘邦委陆贾出使南越王,因劝说有功被拜太中大夫。刘邦曾责备陆贾居马上而谈《诗》、《书》,让其“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遂成是书。另又撰《楚汉春秋》。 《新语》今存十二篇,为《道基》、《术事》、《辅政》、《无为》、《辨惑》、《慎微》、《资质》、《至德》、《怀虑》、《本行》、《明诫》、《思务》。均属呈对刘邦的奏议,主要内容为总结秦亡汉兴及历史上兴败成亡的经验教训,为汉廷提供治国方针,其中以儒家“仁义”为基本措施,而以道家“无为”为最高理想,故直接论述的是社会政治,但又蕴含着较深刻的哲理思想。用骈散两种语体写成,骈对而华彩,又兼纵横家气势。 《道基》篇为全书总论,由天地既位而论人间帝业之规则,即所谓“传曰‘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管理天下即按天地形成与运动的规律而动,“故在天者可见,在地者可量,在物者可认,在人者可相。”要做到不违天时,不夺物性,不藏其情,不匿其诈。接着回溯汉以前诸圣依此管理国家、确立纲常、封疆治耕、制定经典及其成功的历史,以及那些相反及失败的教训。将成败的原因归为是否顺天地之道而施行“仁义”。提出自己的治平理想是“握道而治,据德而行,席仁而坐,杖义而疆,虚无寂寞,道德无量。” 《术事》篇有两个基本的历史观点,一是谈论历史是为了反及自身,即“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述远者考之于近。故说事者上陈五帝之功,而思之于身,下列桀纣之败,而戒之于己。”二是与之相连,谈论历史是要把握其规律,而不泥于某一具体的事,因为成败、善恶等有相同的规律可寻。要之,便是不管谁立事都不能离开道德,无论谁调弦都不能失其宫商,“故制事者因其则,服药者因其良。”并大胆提出“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合之者善,可以为法,因势而权行。” 《辅政》篇谈用人,以为“圣人居高处上,则以仁义为巢,乘危履倾,则以圣贤为杖”。通过尧舜与秦帝的比较,而阐明用人材好坏的重要,总结为“杖圣者帝,杖贤者王,杖仁者霸,杖义者强,杖谗者灭,杖贼者亡。” 《无为》篇谈治国方法以无为而治为高。这种无为的实质仍是仁义,即宽怀以待。以为“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后天下大治。”其原因在于使用的是“当宽舒以袤其身,行身中和以致疏远;民畏其威而从其化,怀其德而归其境,美其治而不敢违其政。”相反,秦始皇设刑罚、陈军备,以暴力治民,反而达不到真正的治。故曰:“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无为而无不为。 《辨惑》篇列举历史上种种事例说明那些苟合之言实际上无益于治国,特别是纵横家的揣摩帝王之意“操直而乖方,怀曲而合邪。”主张“君子直道而行,知必屈辱而不避也”,“正其行而不苟合于世也”,如此才能有益于国。 《怀微》篇谈“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要求君主以自己的修身为重,循道以行,而不必求神仙,避深山,弃亲人,后者属于非道。修身要从自身及其细事入手,即所谓“修之于内,著之于外;行之于小,显之于大。” 《资质》篇又谈选择辅国人才,以为那些有大才大德的人往往隐于深山,有“万世之术藏于心”,却不容于世,没机会出世。反之,公卿子弟、贵戚党友则虽然没有什么才能,却得以重用,属于“辅之者强而饰之众也”。以“忠贤之士弃于野,则佞臣之党存于朝”而为君主戒告。 《至德》篇以为无论是天地之性,还是万物之类,都遵照“怀德者众归之,恃刑者民畏之,归之则充其侧,畏之则去其域”的规律,因而提倡修德为上,以顺天下,合于民意。 《怀虑》篇以为立功当专一,而专一则又指内心的修定,即“养气治性,思通精神”,因而“治外者必调内,平远者必正近”。反之,如果“劳神八极”,“忧不存于家”,则反而无法立计。另一层意思则以为治国者不能为多种多样的外部享受或功益、产业、名声所牵制,否则神思迷乱,思路常异,“两兼则心惑,二路则行穷。” 《本行》篇主张治国应以道德、仁义为本。反对为利益、享乐所诱惑,怀珠宝、服名珍、酒色淫佚不过是小人所为,以至进而损害百姓的利益。以为“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 《明诫》篇以为历代那些失道丧国的事例,不在于天道所变,而是君主自己造成的。反之,如果治道失于下,则天灾也随之而降,即所谓“尧舜不易日月而兴,桀纣不易星辰而亡,天道不改而人道易也。” 《思务》篇从另一侧面谈治国者的内在修养,要有自己的明见和主见。主张要“博思广听,进退顺法,动作合度,”闻见要广,但在选择时要谨慎,学问要博,但在行事时要敦厚,见邪知直,见华知实,不为淫色、谀词等所惑,虽富贵而不改其志,听人谈神仙方术而不随从,然后才能“一其道而定其操,致其事而立其功也。” 该书《汉书·艺文志》未著录,《诸子略》儒家有陆贾二十三篇,其中当有《新语》。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传赞》提到“陆生《新语》十二篇”,当与今篇幅同。现存有明弘治间李廷梧刻本、明范氏天一阁刻本、《子汇》本、明万历程荣《汉魏丛书》刻本、《两京遗编》本、《四部丛刊》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收王利器撰《新语校注》,当为较好的读本。 《新语》《新语》
西汉初陆贾著。全书12篇。陆贾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和开国功臣,曾奉命出使南越,使南越王赵陀向汉称臣。刘邦死后,又曾为丞相陈平划策,剪除诸吕,迎立文帝。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刘邦得天下后,陆贾时时对刘邦称道《诗》、《书》,劝说刘邦逆取顺守,奉行仁义,吸取亡秦的教训,总结治国的经验,为刘邦所接受。刘邦令陆贾总结古代各国成败的原因。陆贾粗述其存亡之征,写成12篇,每奏一篇,刘邦都大加称赞,并将这12篇文章命名为《新语》。其中第1篇为道基,第2篇为术事,第3篇为辅政,第4篇为无为,第5篇为辨惑,第6篇为慎微,第7篇为资质,第8篇为至德,第9篇为怀虑,第10篇为本行,第11篇为明诫,第12篇为思务。其思想倾向除本于儒家,尤其是荀子外,也杂有汉初黄老道家的色彩。其中也保存有不少史料。历代学者均曾有较高评价,王充《论衡》将陆贾与董仲舒及司马迁、刘向、扬雄相并提,称“《新语》陆贾所造,盖董仲舒相被服焉。皆言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观。鸿知所言,参贰经传,虽古圣之言不能过增。”但对于该书真伪,历代学者亦有置疑。该书《汉书·艺文志》未著录,仅《七略·诸子略》著录有《陆贾》23篇,似非司马迁所见12篇本。南宋黄震《黄氏日抄》指出:“其文烦细,不类陆贾豪杰士所言。贾本以《诗》《书》革汉高帝马上之习,每陈前代行事,帝辄称善,恐不如此书组织以为文。若贾本旨谓天下可以马上得,不可以马上治之意,十二篇咸无焉。则此书似非陆贾之本真也。”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是条举数事,怀疑它“其殆后人依托,非贾原本与?”版本主要有明代李庭梧、姜思复、胡维新、范大冲刻本,和清代严可均、宋翔凤、近人唐晏校本。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王利器《新语校注》,以浮溪精舍刻宋翔凤校本为底本,其他版本为校本,书后并附有《新语》佚文、《楚汉春秋》佚文及书录等,为《新编诸子集成》之一,是目前的较好版本。 新语(反)古语 新语书名。西汉陆贾著。共12篇。为帮助汉高祖刘邦总结秦汉失得天下经验教训的奏章。刘邦号之曰《新语》。主张“无为”政治,与民休息;认为世之盛衰,朝代更替与天无关,而取决于国君之所为;强调仁义之治。有明范氏天一阁刻本、明万利程荣《汉魏丛书》刻本和《四部丛刊》本等。 新语书名。西汉陆贾著。共12篇。为帮助汉高祖刘邦总结秦汉失得天下经验教训的奏章。刘邦号之曰 《新语》。主张“无为”政治,与民休息;认为世之盛衰、朝代更替与天无关,而取决于国君之所为; 强调仁义之治。有明范氏天一阁刻本、明万历程荣《汉魏丛书》刻本和 《四部丛刊》本等。 新语文集,西汉陆贾撰。二卷。贾,楚人,从汉高祖定天下,官至太中大夫。此编收作者汉初奉旨著文十二篇。汉高祖尝谓“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书成,高祖称善,号其书曰《新语》。陆氏力主贵仁义,贱刑罚。述《诗》、《书》、《春秋》、《论语》,主张治国以儒家为宗,而辅以黄老无为之治。敷陈治道,论说世事,征引故实,巧用比喻,对西汉一代思想文化有很大影响。《汉魏丛书》本作一卷,他本多作二卷。有《四部丛刊》本,《湖北先正遗书》本。 新语西汉陆贾著,2卷12篇。据《史记》记载,是陆贾受高祖刘邦之命总结秦汉失得天下经验教训的奏章。高祖很赞赏,“号其书曰《新语》”。书中多阐述《春秋》、《论语》之文,主张崇王道,黜霸术,识贤任贤,以德教化,修养生息。认为,世之盛衰与天无关,朝代更替“非天之所为也,乃国君者有所取之也”(《明诫》)。指出圣人在于施仁义,怀仁义则位高而不坠,秦尚刑则二世而亡。提出要建国强威,辟地服远,“必得之于民”,“儴道者众归之,恃刑者民畏之” (《至德》)。主张“无为”政治,“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无为》)。要求君主实行与民休息,安居乐业的“无为”之道。书中有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有明弘治间李廷梧刻本、明万历程荣《汉魏丛书》刻本和《四部丛刊》本等。收入《诸子集成》、《百子全书》。 新语 新语西汉政治哲学著作。亦称《陆子》。西汉陆贾著。陆贾(约前240—前170),楚国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以客从高祖定天下”的开国功臣。曾官至大中大夫。在巩固西汉王朝中央集权的事业中,以其卓越的外交和政治才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黄帝四经 新书 ☛ 新语西汉陆贾著。二卷十二篇。为帮助汉高祖刘邦总结秦汉失得天下经验教训的奏章。刘邦命之为“新语”。认为朝代更替“非天之所为也,乃国君者有所取之也”。主张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无为而治。流行本为《汉魏丛书》、《四部丛刊》本。 新语二卷。亦称《陆子》。汉陆贾(约前240—前170)撰。陆贾楚人,秦汉之际著名的舌辩之士,以客从刘邦定天下。授太中大夫。在吕后掌权期间,被免家居,孝文帝刘恒当权又重任太中大夫。西汉初两次出使南越,都成功地说服了南越王尉佗臣服朝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一再建议刘邦要文治,“文武并用”才能长治久安;在诸吕擅权阴谋作乱之际,力劝丞相陈平靠近太尉周勃,加强将相之间的团结,以免分裂;又在公卿大臣间,游说,故在平定诸吕作乱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汉书·艺文志》著录: “《陆贾》二十三篇。”梁阮孝绪 《七录》谓 《新语》 二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 皆著录: “《新语》二卷,陆贾撰。”今存有《新语》二卷本或一卷本,均为十二篇。是书篇目为: 一《道基》,二《术事》,三《辅政》,四《无为》,五《辨惑》,六《慎微》,七《资质》,八《至德》,九《怀虑》,十《本行》,十一《明诫》,十二《思务》。书中多阐述《春秋》、《论语》之文。主张崇王道,黜霸术,识贤任贤,以德教化,修养生息。反对秦始皇的侈骄。提出了“广思而博听”,“进退循法,动作合度,闻见欲众,而采择欲谨”的卓见。对《新语》真伪的看法,从宋以来,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认为《新语》是伪书。最初是宋代黄震在《黄氏日抄》中提出的。主要有以下几点根据: 一,其文烦细,不类陆贾豪杰士所言,当时无《五经》的称呼,无对偶文;二,《汉书·司马迁传》云,迁取 《战国策》、《楚汉春秋》、《陆贾新语》作《史记》,唯 《新语》之文不见于《史记》;三,《榖梁传》至汉武帝时始出,而《道基》篇末乃引 “榖梁传”文,与时不符; 四,《本行》篇曰: “表定六艺”非贾所为; 五,《新语》本儒家书,而今本多道家说等。与之相反的意见则认为 《新语》是真书。清唐晏《重补陆贾新语跋》云: “陆氏著此书,去秦焚书才六年耳,其所读者,未焚之《榖梁传》也。至汉武帝时则为再出矣,故所引者今本无之也。”罗根泽亦认为《新语》是陆贾的著作,根本不是伪书。据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司马迁曰: ‘陆生时时前说称 《诗》、《书》,高帝骂之曰: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陆生乃祖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 《新书》。”《汉书·艺文志》儒家著录为 《陆贾》二十三篇,不写成 《新语》是把《新语》和其他著作放一起的缘故。”《新语》中有道家之言是很自然的,反映汉初黄老之术的实际情况,符合时代特点。这些都不能作伪书的根据。因此《新语》为真,是研究陆贾思想的可靠史料。《新语》有各种版本:明弘治间李廷梧刻本,明范氏天一阁刻本,万历中胡维新辑刻《西京遗编》本,皆二卷本。民国八年 (1919)上海扫叶山房石印 《百子全书》本,《汉魏丛书》本,《诸子集成》本,1956年中华书局排印 《诸子评议补录》本。 新语 新语政论专著,汉初陆贾撰,2卷12篇。西汉王朝建立后,陆贾多次对高祖言儒术,讲“逆取顺守”之理,高祖乃令其“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贾乃粗述存亡之征而奏,高祖称善,号其书曰《新语》。今本多阐述《春秋》、《论语》之文,旨在崇王黜霸,归于修身。可供研究汉初思想参考。 ☚ 女诫 淮南子 ☛ 新语学术类著作。亦称《陆贾》、《陆子》。西汉陆贾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陆贾》十三篇。今存《道基》、《杂事》、《辅政》、《无为资质》、《至德》、《怀虚》七篇。通行本有《四部丛刊》、《诸集成》、《汉魏丛书》、《龙溪精舍丛书》诸本。《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称: 刘邦与陆贾议论秦亡汉兴之故,及历代成败的原因,陆贾提出天下可于“马上得之”不能于“马上治之”的观点,使刘邦深受震动,因命陆贾著文阐发。陆贾连续著文,逐篇上奏,“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其书多称引《春秋》、《论语》,“其大旨主于崇王黜霸,而归于修身用人,持论亦不悖于圣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秦任刑法不变”而导致灭亡,提出效法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兼用”才是长治久安之策。其思想为稍后的贾谊进一步发挥。其哲学思想坚持万物皆“天地相成,气感相应而成”的宇宙观,宣传“天道不改而人道易”的观点,反对神仙迷信观念。因《汉书·艺文志》只著录《陆贾》二十三篇,不见《新语》书名,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始重出《新语》书名,南宋黄震曾怀疑此书非陆贾之作。今按《新语》为陆贾之作无疑,当为《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陆贾》之一部分。今本文字亦有后人增删之迹,如其书引《穀梁传》,非陆贾所及见即是。 新语政书,西汉陆贾撰,十二篇。论述治国之术。强调无为而治,政令统一,重用贤人,慎微辨惑,崇尚仁德。其政治主张为儒家与黄老思想的混合物。以清宋翔凤较本为佳。 新语西汉陆贾撰。二卷,十二篇。全书主旨在于讨论治国之术,强调“无为而治”的道家学说,提倡政令统一,崇尚仁德,重用贤人。但与《汉书·艺文志》中儒家著录“陆贾”二十三篇不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