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福利经济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福利经济学Neo-Welfare Economics

在本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指出,经济理论不应该包括价值判断,且效用的可衡量性和可比较性不成立,因此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没有科学依据。继罗宾斯之后,其他经济学家也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展开批判,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它,而是对它进行修改、补充和发展,建立起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帕累托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勒纳、霍特林、伯格森、萨缪尔森、卡尔多、希克斯和西托夫斯基等。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希克斯等提出的以帕累托的边际效用序数论替代庇古的边际效用基数论; 勒纳和萨缪尔森等提出的实现帕累托最适度的条件;卡尔多、希克斯和西托夫斯基等提出的补偿原理; 伯格森和萨缪尔森等提出的社会福利函数论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又提出次优理论、外部经济理论、相对福利理论、公平和效率交替理论、宏观福利理论等。

新福利经济学New Welfare Economics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批判庇古福利经济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福利经济学。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利奥尼尔·罗宾斯发表了《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对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评。1939年卡尔多发表了《经济学的福利命题和个人间的效用比较》,将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的序数边际效用价值论引入福利经济学,并把帕累托提出的社会经济最大化的新标准——帕累托最优准则作为福利经济学的出发点。随后,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约翰·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柏格森和保罗·萨缪尔森等对帕累托最优准则作了多方面的修正和发展,并提出了补偿原则论和社会福利函数论,创立了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

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对庇古以后的福利经济学的称呼。主要代表人物有卡尔多、希克斯和萨缪尔逊。他们认为当社会生产资源已经达到最优配置程度时,任何一种新的配置格局都不能在不减少他人福利的前提下,使任何人的福利有所增加。这时只能从交换的最适度和生产的最适度来寻求达到最大社会经济福利的条件。又认为某种经济政策和措施,会使某些人得利而另一些人失利。但最后结果如果得利者所获得的福利大于受害者所损失的福利,就是社会福利的增长。受害的损失可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来补偿。这种理论又被称为“假想的补偿原理”。还认为社会福利是每个社会成员所购买的商品、提供的生产要素及其他一切可影响社会福利的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个社会福利函数有一个相应的社会福利极大值,从中可求出最优的国民收入分配方案,获得最优的社会福利。这种理论被称为社会福利函数。
新福利经济学貌似为全体社会成员谋取最大福利,实质上是为少数垄断资本家谋福利。
【参】 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Neo-Welfare Economics

30年代以来,在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套研究经济福利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勒纳、卡尔多、希克斯、萨谬尔森等人。它以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认为福利是自由选择个人偏好的满足。它不是指达到最大的满足总量,而是指达到最高的满足水平。它不同于旧福利经济学之点在于:用效用序数论代替效用基数论;发展“帕累托最优条件”理论,认为生产和交换两种最优条件的结合是一般均衡的两个方面,只在同时满足这两个最优条件,才能达到最大的社会福利;提出所谓“补偿原则”,认为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改善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社会福利就会增加;还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概念,用来考察社会福利极大化问题。它试图说明在不同的限制条件下,福利的标准和最佳的福利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福利经济学在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进一步发展。7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伊斯特林提出福利的主观性和相对性问题。托宾、萨缪尔森提出国民经济福利尺度问题,把新福利经济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 福利经济学   经济增长理论 ☛
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new welfare economics

庇古以后的福利经济理论的总称。新福利经济学与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主要分歧在于:旧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基数论,可以在个人间对效用进行比较,并且采用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而新福利经济学则主张效用序数论和个人间效用大小的不可比性,并且采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
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帕累托,他最先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和资源最优配置的概念。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希克斯(J. R. Hicks,1904~1988)、卡尔多(N.Kaldor,1908~1986)、伯格森(A. Bergson,1914~)和萨缪尔森(P.A.Samulson,1915~)等人的研究,系统的新福利经济学才得以形成。按照新福利经济学对福利概念的解释,一个人福利的好坏是指他所得到的效用水平的高或低,而社会福利则取决于组成社会的各个人的福利。由于个人间的效用无法比较,因此新福利经济学放弃了旧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均等化理论,仅以资源的最优配置作为达到最大福利的条件。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新福利经济学建立了一整套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并提出了福利标准和补偿验证的方法,以及社会福利函数论,据此对社会经济体系的运行做出评价。

☚ 福利经济学   配置效率 ☛
0000029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