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民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民报》左翼文化名人参与、抗日色彩鲜明的报纸。陈铭德等人1929年9月在南京创办,1938年1月15日迁重庆出版。日出4开8版,1941年11月增出晚刊,期发数最多时达4万份。后该报成都版、上海版、北平版创刊,南京版复刊,发展成为南京、重庆、上海、北平、成都5社8版的庞大报系。业务核心是后来被誉为 “三张一赵” 的张恨水、张慧剑、张友鸾、赵超构和罗承烈任总主笔的言论班子。副刊各具特色,主持人则是当时 “左联” 知名作家和艺术家。制定 “中间偏左” 的编辑方针 (即在国民党统治区跟共产党走)。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共产党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为民立言,使报纸得以逐渐发展壮大。1944年连载赵超构的 《延安一月》,1945年10月首发毛泽东的诗词 《沁园春·咏雪》,受到读者普遍欢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报反对内战、独裁,支持爱国民主运动,受到国民党当局迫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都版1950年4月停刊,重庆版1952年1月停刊,在上海留有 《新民晚报》。 新民报 079 新民报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陈铭德任社长兼总经理。吴竹似、张友鸾等先后任总经理。标榜持超政治态度,坚持代民众之言。1937年抗战后迁往四川,先后在重庆、成都出日刊、晚刊。宣传抗日,趋向进步。抗战胜利后,发展成为拥有5个分社、8种日刊、晚刊的全国性报纸企业。解放战争时期遭到国民党当局迫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新民晚报》继续出版至今,赵超构等任总编辑。其间1966年8月23日起曾用 《上海晚报》名称,1967年2月6日至1981年12月曾停刊,该报在编排方面具有内容丰富、短小精粹、贴近生活等独特风格。 ☚ 中央日报 世界知识 ☛ 新民报 新民报1938年3月创刊于威海,侵威日军利用《黄海潮》报的人员和设备出版《威海卫新民报》。1945年8月停刊。社长是日本人板桥重雄。该报主要宣传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政策,除在本地及外埠发行外,也远销日本、朝鲜。为周6刊,星期日及例假日休刊,对开4版,发行600—1000份。 ☚ 新儿童 新论语 ☛ 新民报 《新民报》旧中国著名的全国性民营报团。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社长陈铭德。总编辑初为吴竹似,后为张友鸾。主要面向青年学生。1937年6月20日改组为南京新民报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为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社长萧同兹。陈铭德任总经理,邓季惺为经理,罗承烈为总主笔,总编辑赵纯继。此年11月,日军逼近南京。11月7日该报停刊西迁重庆,1938年1月15日在重庆复刊。1941年11月1日增出晚报。赵纯继、方奈何先后主编日报,崔心一、陈翰伯主编晚报。重要干部还有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赵超构等人。1943年建立成都分馆,邓季惺任经理,赵纯继任总编辑。此年6月18日成都版晚报创刊。1945年2月1日成都版日报创刊。抗战胜利以后,报团总管理处移南京,1946年10月10日恢复出版日报,此年1月1日创办晚报。南京报馆成为报团总馆,统一领导各地分馆。这些分馆计有上海分馆、北平分馆、重庆分馆、成都分馆。上海分馆于1946年5月1日创刊晚报,经理创刊晚报,经理邓季惺,总主笔赵超构,总编辑程大千。北平分馆于1946年4月4日创刊日报,主持人张恨水。总社南迁后,成都、重庆两馆仍保留,由总主笔罗永烈统一领导。当时该报团共有五社八版报纸 ☚ 新世界 新民晚报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