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成就
粉碎“四人帮”以后,安徽的社会科学事业很快得到恢复。自1978年以来,社会科学事业进入了全方位的迅速发展新时期。“文革”中被撤销的研究机构和学会得到恢复,并新成立了一批研究机构和各种学会,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的社会科学研究网络和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的研究队伍。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开展各种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种新兴学科迅速崛起,富有安徽地方特色的学科研究受到学术界瞩目,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社会科学研究出现空前繁荣的新局面。
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 1978年以来,安徽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纷纷建立,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形成由省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党校和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等组成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1978年安徽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恢复重建。1983年,在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了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由原来仅有70余人、学科单一的研究单位,发展成为拥有11个研究所、2个编辑部、120多名专业研究人员、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并成为全省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心。安徽高等院校除文科系科外,还建立了科研机构23个,其中主要有安徽大学的俄罗斯问题研究所和古籍研究所、安徽师范大学的汉语言研究所、安徽财贸学院的合作经济研究所等。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理工科大学也建立了马列主义教育研究室或社会科学部,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全省高校从事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员共有3000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安徽省委和地、市、县委都建立了党校,到1992年底全省共有省、地(市)、县级党校97所。仅省委党校,从事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员就达230多人,并设有理论研究所,编辑理论刊物《理论战线》。省一级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相继建立,其中经济方面的有省计委经济研究所、省价格研究所、省建行投资研究所、省金融研究所、省财政科学研究所、省审计科学研究所等;其他方面的有省艺术研究所、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到1992年底共有各类研究人员216人。此外,有的地市也建立了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如芜湖市社会科学研究所、马鞍山市经济研究室、合肥市经济研究中心、淮南市技术经济研究所等。
学术团体和学术交流 1978年4月,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重新成立,下设哲学、经济、历史、教育、语言、图书馆等6个学会。省社联作为全省社会科学界群众性学术团体,在组织、协调各学会、协会的工作和促进社会科学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学术气氛的日益活跃,学会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到1992年底,全省社科系列已有学会、研究会112个,其中由省社联主管的86个。全省已有16个地市和5个县成立了社联,所属学会、研究会200多个。
从50年代起,安徽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就积极参加省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交流更为活跃。1978年11月,安徽哲学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大学哲学系等联合在芜湖召开全国西方哲学讨论会,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次西方哲学全国盛会。这次盛会为进入新时期以后安徽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开端。80年代以来,安徽省社会科学界凭借富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优势,先后组织召开了建安文学学术讨论会、桐城派学术讨论会、戴震学术讨论会、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00周年学术讨论会、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术讨论会、国际明史学术讨论会、胡适学术讨论会等,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知名学者参加,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安徽省社会科学研究还逐步从半封闭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各学科间开始互相交流、渗透,并经常与自然科学工作者、党政部门实际工作者,以及经济界、技术界、企业界,共同召开理论学术讨论会,使社会科学的理论与社会实际联系更为紧密。
安徽社会科学的国际交流也日益加强。近年来,全省有数十位学者出国作学术访问。另有美国、法国、瑞典、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近百名学者,先后来到安徽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