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婚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婚别

新婚别

唐诗篇名。五古。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七。组诗“三吏”“三别”中“三别”的第一首。此诗以一暮方结婚晨即送夫出征的新妇口吻,反映战乱中强行征兵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宋人真德秀曰:“先王之政,新有婚者,期不役政。”(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引)而诗中新郎亦被征,足见当时兵役之苛酷。首段四句以比喻总提“嫁女与征夫”的悲惨遭遇,次段二十四句写新妇诉说内心痛苦,末段四句以比喻表达其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运用第一人称写法,叙述暮婚晨别经过和刻画女主人公复杂心态真切生动;擅用比兴手法,摹写形象而又含蓄;语言朴素流畅,平易通俗,富有乐府民歌风味。浦起龙评此诗曰:“比体起,比体结。语出新人口,情绪纷而语言涩。”(同上)王嗣奭曰:“‘暮婚晨告别’是诗柄,一篇都是妇人语,而公揣摩以发之。”(《杜臆》卷三)仇兆鰲云:“《新婚》一章叙室家离别之情及夫妇始终之分,全祖乐府遗意,而沉痛更为过之。”“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杜诗详注》卷七)

☚ 石壕吏   无家别 ☛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明显地表现在开头这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分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兔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为什么这位新娘子会伤心到这步田地呢? “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这个问题。“结发”二字,不要轻易读过,它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谁知道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呢! 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你的床席都没有睡暖,这哪里象个结发夫妻呢? “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你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我这媳妇的身分都没有明确,怎么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呢? 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现在,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自己家门口来了,这岂不可叹?所以,我们还要把这两句看作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自己非常疼爱,把自己当作宝贝儿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我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我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现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却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还跟谁呢? 想到这些,怎能不叫人沉痛得柔肠寸断? 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更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象开始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天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 一些看来好象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你的面,我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你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象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象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不感到勉强和抽象,而觉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杜甫《新婚别》(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新婚别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下一篇:赠花卿 →
诗词简介: 此诗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艺术传统,通篇采用第一人称写法,用新娘子的诉说和表白,反映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不幸,表达人民识大体、顾大局,积极支持平叛战争的牺牲精神和爱国热忱,同时,也突出地表现了新娘子对丈夫坚贞不渝的爱情及对未来生活的深情憧憬。王嗣奭评此诗曰:“一篇都是妇人语,而公揣摩以发之。”(《杜臆》)此诗选择了“暮婚晨告别”的极典型的事件,借承受战争苦难最深重的新娘子的诉说,全诗娓娓叙来,贴切自然,深挚动人。其中既有对战乱的怨愤、离别的无限悲苦之情,又有对丈夫的激励劝勉,句句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心态,句句从肺腑中吐出,使全诗脉络分明,一波三折,深情顿挫,曲尽其妙。加之浅切朴实的口语、俗语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更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真可谓深得乐府诗之精髓。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新婚别》
    .[唐].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 《 xīn hūn bié 》 
    《 新 婚 别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tù sī fù pénɡ má , yǐn màn ɡù bù chánɡ 。 
    兔 丝 附 蓬 麻 , 引 蔓 故 不 长 。 
    jià nǚ yǔ zhēnɡ fū , bù rú qì lù pánɡ 。 
    嫁 女 与 征 夫 , 不 如 弃 路 旁 。 
    jié fà wéi qī zi , xí bù nuǎn jūn chuánɡ 。 
    结 发 为 妻 子 , 席 不 暖 君 床 。 
    mù hūn chén ɡào bié , wú nǎi tài cōnɡ mánɡ 。 
    暮 婚 晨 告 别 , 无 乃 太 匆 忙 。 
    jūn xínɡ suī bù yuǎn , shǒu biān fù hé yánɡ 。 
    君 行 虽 不 远 , 守 边 赴 河 阳 。 
    qiè shēn wèi fēn mínɡ , hé yǐ bài ɡū zhānɡ 。 
    妾 身 未 分 明 , 何 以 拜 姑 嫜 。 
    fù mǔ yǎnɡ wǒ shí , rì yè lìnɡ wǒ cánɡ 。 
    父 母 养 我 时 , 日 夜 令 我 藏 。 
    shēnɡ nǚ yǒu suǒ ɡuī , jī ɡǒu yì dé jiānɡ 。 
    生 女 有 所 归 , 鸡 狗 亦 得 将 。 
    jūn jīn wǎnɡ sǐ dì , shěn tònɡ pò zhōnɡ chánɡ 。 
    君 今 往 死 地 , 沈 痛 迫 中 肠 。 
    shì yù suí jūn qù , xínɡ shì fǎn cānɡ huánɡ 。 
    誓 欲 随 君 去 , 形 势 反 苍 黄 。 
    wù wéi xīn hūn niàn , nǔ lì shì rónɡ xínɡ 。 
    勿 为 新 婚 念 , 努 力 事 戎 行 。 
    fù rén zài jūn zhōnɡ , bīnɡ qì kǒnɡ bù yánɡ 。 
    妇 人 在 军 中 , 兵 气 恐 不 扬 。 
    zì jiē pín jiā nǚ , jiǔ zhì luó rú chánɡ 。 
    自 嗟 贫 家 女 , 久 致 罗 襦 裳 。 
    luó rú bú fù shī , duì jūn xǐ hónɡ zhuānɡ 。 
    罗 襦 不 复 施 , 对 君 洗 红 妆 。 
    yǎnɡ shì bǎi niǎo fēi , dà xiǎo bì shuānɡ xiánɡ 。 
    仰 视 百 鸟 飞 , 大 小 必 双 翔 。 
    rén shì duō cuò wǔ , yǔ jūn yǒnɡ xiānɡ wànɡ 。 
    人 事 多 错 迕 , 与 君 永 相 望 。 
  • 《新婚別》
    .[唐].杜甫.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 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无乃:岂不是。
    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姑嫜:婆婆、公公。
    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
    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
    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衣。裳:下衣。
    不复施:不再穿。
    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对那些能够成双成对的鸟儿的羡慕。
    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
    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 起来四句,是真乐府,是《三百篇》兴起法。“暮婚晨告别”,是诗柄。一篇都是妇人语,而公揣摩以发之。有极细心语,如“妾身未分明”二句,“妇人在军中”二句是也。有极大纲常语,如“勿为新婚念”二句,“罗襦不复施”二句是也,真无愧于《三百篇》者。(王嗣奭《杜臆》卷三)
     
    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暂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望,志之贞且坚也。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
     
    《新婚别》,送者之词也。比体起,比体结。语出新人口,情绪纷而语言涩。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新婚伊始,即遇征兵,夫妻生离,亦一典型事例。诗为代言,曲尽人情。
     
    全诗三层,一起怨夫。盖旧时女子对男方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豪爽如红拂亦感“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虬髯客传》),借夫贵以显妻荣;而本篇所写乃贫贱夫妇,如“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然“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毕竟是一句过情话,过情乃是怨极的表现,不全是真话。“席不暖君床”语妙,如俗话所谓“地皮子还没有踩热呢”,而“暮婚晨告别”则补充说明何以就“席不暖君床”。古时婚期不服役,赶紧完婚,也许就这道理,但战时兵役不认那个道理,弄得新人分离,“无乃太匆忙”也。当时征集的所有新兵,皆开赴河阳,说是“守边”,国事仓皇可知,可见也怨夫不得。而古时女子过门三日,先告家庙,上祖坟,再见公婆,始正名分。诗中新娘过门才得两天,难怪她要为难:“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二是怨命。怨身为女儿,不能自择配偶,而听命于父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进一步又说,而今嫁得夫婿,竟不能随,岂不是鸡犬不如。不过退一步想,要是生为男儿又将如何呢?这倒使人想起古谚道“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这类话定出乱世人口,太平时代谁想得到呢。于是女子改口劝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是无奈语也是理智语,希望这仗早点打完,打完了再团圆。“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这是找理由以自慰,事实不完全如此。
     
    三是自誓。从新妇的怨艾和劝勉可以见出,这是一个相当善良,也很重感情的贫女。虽说只一夜夫妻,但俗话就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因此她决心等,也只能等。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丈夫杀敌凯旋归来之上。从此她跟《卫风·伯兮》中那个女子一样,不再施妆,以示坚贞。诗末更作一比,谓人不如鸟,照应鸡犬一句。然而并未绝望。
     
    要之,诗中刻划的女主人公形象是痴情而又能识大体的,虽然她也有怨意,但是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女人。
     

  • 这首诗是一位新娘子的自白。在结婚的第二天,丈夫便因被征而赴前线。她一方面感叹自己的命运不济,另一方面她又鼓励丈夫奔向前线。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兔丝(又名菟丝子)依附在蓬上麻上,它的蔓儿自然不会长得长。《古诗十九首》其十四: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用以比女子之依附于男子。这里接言闺女嫁给出征的人,还不如当初丢在路旁。用“兔丝”和“蓬麻”起兴作比,表示自己的不幸,语极沉痛,怨意殊深,非只是“近于怨矣” (《说诗晬语》),与上引古诗的单纯作比,也大不相同,浦起龙《读杜心解》谓此四句“比体起,比体结,语出新人口,情绪纷而语言涩。”接八句于叙事中含情。“结发”,即成婚。按古礼,新婚男子,免役一年,如今暮婚晨别,既见军情之急,更见兵役的残酷。表示委婉反问的语气。接云所去的地方虽说不远(《无家别》亦有“虽从本州役”句),但是“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妾身”旧时女子谦称自己。“姑嫜”,丈夫的母亲和父亲,俗称公、婆。亦作“姑章”。清人杨伦《杜诗镜铨》引梦弼曰: “妇人嫁三日,告庙上坟,谓之成婚。婚礼既明,然后称姑嫜,今嫁未成婚而别,故云‘未分明’云云。”这几句仍是诉说自己的怨苦,这些话只能对丈夫说,可是他眼看就要走了。
     
    下面再回叙(亦称倒叙)她未嫁时的情况。那时候父母让我深藏闺房,不随便抛头露面。封建道德很重视“男女大防”,提及此事,表明自己是知礼的。接着说,如今嫁了你,“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是理所当然。这是封建社会夫权思想的反映,很合乎这个“知礼”的妇女的思想。“归”,古代谓女子出嫁。“鸡狗”句用谚语。《埤雅》引语曰: “嫁鸡与之飞,嫁狗与之走。”以下又是沉痛陈词:但是想到你将奔赴生死难卜的战场,我真是痛断肝肠,十分难受。我发誓想跟着你去,只怕这样反而使你紧张不安,会添许多麻烦。“苍黄”,也作苍皇:匆忙急遽而慌张。蒲起龙《读杜心解》以“此柔肠九回时”评上句,亦“沉痛迫中肠”意。
     
     下面笔锋一转,变倾诉自身的痛苦而为勉励丈夫从军,劝他不要因为刚结婚惦记着家,应该努力当兵为国效劳,而妇人在军中影响斗志,那会对士气有所损伤——这是古代的迷信之说。接下来虽仍不无嗟怨的感情,但主要是对临别的丈夫表示坚贞,可怜我这贫苦人家的女儿,多年来好不容易才做了这么些绫罗的衣裳(罗襦),如今也用不着了,当着你的面就脱下衣裳,洗掉脸上的脂粉吧。这样写既表示对丈夫的忠贞,也表示今后生活不会有什么欢乐了。最后如诗的开头仍用比兴手法:抬头看天空里百鸟飞翔,不论大小都成双成对。可是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我和你只有长久地相思了。“错迕(wu)”,交错,错杂。
     
     这首诗写一对夫妇“暮婚晨告别”的惨剧,通过新婚女子的叙述,表现出她的沉痛深哀。但她善良坚贞而又识大体顾大局,惜别劝勉,真切如见。通过人物的复杂感情,也隐现出诗人忧国而又忧民的心理。仇兆鳌曰: “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暂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望,志之贞且坚也。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 (《杜诗详注》卷七)夏力恕曰: “无穷义理,无限节操,却从新娘口中脱出,只此便是有唐乐府,临阵歌之,可以激励将士。” (《杜诗增注》卷五)
     
  • 此诗以新娘口气写,刚结婚,丈夫即被征去当兵,其苦自不待言。先王之法,不征新婚,以顺人情,今则暮婚而晨别,违法逆情,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由此亦可见当时官府征发之滥与官吏催逼之苛。
     
     诗分三解。“兔丝附蓬麻”以下十二句为一解,写新娘暮婚晨别之不幸。此诗以比起,“兔丝附蓬麻”比“嫁女与征夫”,“引蔓故不长”比喻作“不如弃路旁”的不幸命运。下即连述两点“不幸”:一不幸暮婚晨别,刚做妻子即成为无丈夫之人。“席不暖君床”,意为来不及为丈夫暖床席,就被迫分离了,是“太匆忙”之具体化。二不幸是已在夫家而身份不明,将何以自处?古代礼法,女子于婚后三天,在丈夫陪同下祭家庙、拜公婆,方算完成婚礼,确定新娘身份。今暮婚而晨别,丈夫即去,公婆未拜,婚礼未完,身份未明,今后的日子怎么过? “父母”以下十二句为第二解,写新娘生离死别之苦情。丈夫将“往死地”(指战争前线),新娘内心百折千回。“藏”,指深藏闺中。“归”,女子出嫁曰归。出嫁随夫,此乃常理,今夫去无托,此为一曲折。本欲随丈夫同上前线,但形势变化莫测,恐去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使士气不振。还是你“努力事戎行”,争取活着回来为好。此为又一曲折。苍黄,本指草木由青(苍)变黄,借喻事件突变。“妇人”二句,古人迷信,认为军中有女子,必坏士气。“自嗟”八句为第三解,写新娘临诀别时自陈心曲。“罗襦”二句,互文见义,谓从此脱下结婚时穿上的红罗襦,洗却红妆,愿彼此永久相望。“仰视”二句,以鸟之双翔比人事,鸟恋双飞,人惜团圆,今虽磨难杂错,两心如一,以后终有再相聚之一日。此以比结,照应开头。新娘语极通达,情亦体贴,其意只在慰勉丈夫,而自己之内心实甚痛苦,乃是以刚强掩其号啕也。
     
    “三吏”主要是写吏,把吏之暴这一面写足了,民之苦便自会显出。“三别”主要是写民,把民之苦这一面写足了,吏之暴便也昭然在目了。此诗以新婚被征事件为中心,以新娘送别丈夫时自述苦情为线索,展开民情与官府官吏暴行的矛盾冲突。新娘的一番倾吐,把自己的无限辛酸,满腔心事,委曲道尽,真是“民将何以为民”!但民之苦,正是官府官吏造成的,故这一点写透了,则官府役民之滥,官吏滥征之暴,便不言而自喻了。有人据新娘讲的“勿为新婚念”二句,便说什么这是“鼓励丈夫努力作战,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爱国精神”,实乃支离诗句,穿凿附会,勉为解说。
     
    此诗模拟新娘声口,逼真肖似。因是对丈夫倾吐心事,故频频言“君”(全诗凡七见),所述苦情心事,亦回环婉曲,与人物身份极相吻合。从其所倾吐的语言中,也可约略看出其稳重、善良而又感情内向的性格特征,站立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典型的质朴、淳厚、贤惠而又多情的“贫家女”形象。诗以比起,以比结,既收到了前后照应之效,又起了渲染气氛的作用。引蔓不长,引出暮婚晨别之苦情;鸟必双翔,又反衬出夫妻被拆散之凄苦,“永相望”者,实乃无望之望。诗人还善于融化口语、成语入诗。如“弃路旁”、“嫁女”、“太匆忙”、“贫家女”等,皆普普通通的口语,给人以一种生活实感;如“鸡狗亦得将”,即化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成语,既表意明白,又简洁形象。
     



历代诗词精品之《新婚别》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忤,与君永相望。

 
 新婚伊始,即遇征兵,夫妻生离,亦一典型事例。诗为代言,曲尽人情。
 全诗三层,一起怨夫。盖旧时女子对男方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豪爽如红拂亦感“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虬髯客传》),借夫贵以显妻荣;而本篇所写乃贫贱夫妇,如“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然“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毕竟是一句过情话,过情乃是怨极的表现,不全是真话。“席不暖君床”语妙,如俗话所谓“地皮子还没有踩热呢”,而“暮婚晨告别”则补充说明何以就“席不暖君床”。古时婚期不服役,赶紧完婚,也许就这道理,但战时兵役不认那个道理,弄得新人分离,“无乃太匆忙”也。当时征集的所有新兵,皆开赴河阳,说是“守边”,国事仓皇可知,可见也怨夫不得。而古时女子过门三日,先告家庙,上祖坟,再见公婆,始正名分。诗中新娘过门才得两天,难怪她要为难:“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二是怨命。怨身为女儿,不能自择配偶,而听命于父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进一步又说,而今嫁得夫婿,竟不能随,岂不是鸡犬不如。不过退一步想,要是生为男儿又将如何呢?这倒使人想起古谚道“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这类话定出乱世人口,太平时代谁想得到呢。于是女子改口劝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是无奈语也是理智语,希望这仗早点打完,打完了再团圆。“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这是找理由以自慰,事实不完全如此。
 三是自誓。从新妇的怨艾和劝勉可以见出,这是一个相当善良,也很重感情的贫女。虽说只一夜夫妻,但俗话就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因此她决心等,也只能等。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丈夫杀敌凯旋归来之上。从此她跟《卫风·伯兮》中那个女子一样,不再施妆,以示坚贞。诗末更作一比,谓人不如鸟,照应鸡犬一句。然而并未绝望。
 要之,诗中刻划的女主人公形象是痴情而又能识大体的,虽然她也有怨意,但是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女人。
新婚别

《新婚别》

中国现代古典舞男女双人舞作品。由北京舞蹈学院李恒达、沈培艺1985年首演。编导: 陈泽美、邱友仁。该作根据杜甫同名诗改编。荣获1985年中国舞桃李杯比赛优秀剧目奖。李恒达荣获古典舞男子表演第一名,沈培艺荣获古典舞女子表演第三名。1986年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该作的编导和演员均获一等奖。舞蹈以中国古典舞浓郁的韵味,细腻地塑造了一位新婚之夜便将奔赴战场的古代青年将领的形象以及他的深明大义的新娘的纯美形象,细致入微地表达了这对新人在生死离别之际的情感过程。帷幕拉开,红烛秉照的洞房中,端坐着典雅、秀美的新娘,但喜庆中则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压抑气氛。新郎到来,给新娘带来了喜悦,新婚夫妇情意绵绵。然而,不幸的消息接踵而来,五更雄鸡报晓便是新郎启程奔赴沙场之时,二人都沉浸在极度的悲伤之中。新娘无奈,拿起剑欲为新郎佩上又痛苦地将其摔在地上。但为了边关的安宁,为保卫家乡的父老乡亲,他们不得不把个人的欢悦和幸福放弃。主人公在分离的时刻,双双将婚礼的大红彩绸缠在一起,明誓彼此相爱之情和相恋之心。终于随着一声金鸡报晓,红绸断成两截,将士闯边关,带走了新娘的心,牵着一线不了情。舞蹈风格含蓄,动作流畅,在刚柔交织的动态形象中,在切切的哀怨和浓重的悲剧气氛中,揭示了古代青年将领为保家卫国,不惜舍弃亲情的高尚品质。

☚ 文成公主   吉赛尔 ☛
新婚别

《新婚别》

中国现代古典舞男女双人舞作品。由北京舞蹈学院李恒达、沈培艺1985年首演。编导: 陈泽美、邱友仁。该作根据杜甫同名诗改编。荣获1985年中国舞桃李杯比赛优秀剧目奖。李恒达荣获古典舞男子表演第一名,沈培艺荣获古典舞女子表演第三名。1986年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该作的编导和演员均获一等奖。舞蹈以中国古典舞浓郁的韵味,细腻地塑造了一位新婚之夜便将奔赴战场的古代青年将领的形象以及他的深明大义的新娘的纯美形象,细致入微地表达了这对新人在生死离别之际的情感过程。帷幕拉开,红烛秉照的洞房中,端坐着典雅、秀美的新娘,但喜庆中则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压抑气氛。新郎到来,给新娘带来了喜悦,新婚夫妇情意绵绵。然而,不幸的消息接踵而来,五更雄鸡报晓便是新郎启程奔赴沙场之时,二人都沉浸在极度的悲伤之中。新娘无奈,拿起剑欲为新郎佩上又痛苦地将其摔在地上。但为了边关的安宁,为保卫家乡的父老乡亲,他们不得不把个人的欢悦和幸福放弃。主人公在分离的时刻,双双将婚礼的大红彩绸缠在一起,明誓彼此相爱之情和相恋之心。终于随着一声金鸡报晓,红绸断成两截,将士闯边关,带走了新娘的心,牵着一线不了情。舞蹈风格含蓄,动作流畅,在刚柔交织的动态形象中,在切切的哀怨和浓重的悲剧气氛中,揭示了古代青年将领为保家卫国,不惜舍弃亲情的高尚品质。

☚ 文成公主   吉赛尔 ☛

《新婚别》xin hun bie

Leaving to Army While Just Married→杜甫(Du F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