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婚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婚别 新婚别唐诗篇名。五古。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七。组诗“三吏”“三别”中“三别”的第一首。此诗以一暮方结婚晨即送夫出征的新妇口吻,反映战乱中强行征兵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宋人真德秀曰:“先王之政,新有婚者,期不役政。”(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引)而诗中新郎亦被征,足见当时兵役之苛酷。首段四句以比喻总提“嫁女与征夫”的悲惨遭遇,次段二十四句写新妇诉说内心痛苦,末段四句以比喻表达其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运用第一人称写法,叙述暮婚晨别经过和刻画女主人公复杂心态真切生动;擅用比兴手法,摹写形象而又含蓄;语言朴素流畅,平易通俗,富有乐府民歌风味。浦起龙评此诗曰:“比体起,比体结。语出新人口,情绪纷而语言涩。”(同上)王嗣奭曰:“‘暮婚晨告别’是诗柄,一篇都是妇人语,而公揣摩以发之。”(《杜臆》卷三)仇兆鰲云:“《新婚》一章叙室家离别之情及夫妇始终之分,全祖乐府遗意,而沉痛更为过之。”“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杜诗详注》卷七) ☚ 石壕吏 无家别 ☛ 新婚别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明显地表现在开头这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分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兔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为什么这位新娘子会伤心到这步田地呢? “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这个问题。“结发”二字,不要轻易读过,它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谁知道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呢! 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你的床席都没有睡暖,这哪里象个结发夫妻呢? “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你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我这媳妇的身分都没有明确,怎么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呢? 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现在,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自己家门口来了,这岂不可叹?所以,我们还要把这两句看作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自己非常疼爱,把自己当作宝贝儿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我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我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现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却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还跟谁呢? 想到这些,怎能不叫人沉痛得柔肠寸断? 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更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象开始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天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 一些看来好象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你的面,我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你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象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象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不感到勉强和抽象,而觉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新婚别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下一篇:赠花卿 → 诗词简介: 此诗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艺术传统,通篇采用第一人称写法,用新娘子的诉说和表白,反映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不幸,表达人民识大体、顾大局,积极支持平叛战争的牺牲精神和爱国热忱,同时,也突出地表现了新娘子对丈夫坚贞不渝的爱情及对未来生活的深情憧憬。王嗣奭评此诗曰:“一篇都是妇人语,而公揣摩以发之。”(《杜臆》)此诗选择了“暮婚晨告别”的极典型的事件,借承受战争苦难最深重的新娘子的诉说,全诗娓娓叙来,贴切自然,深挚动人。其中既有对战乱的怨愤、离别的无限悲苦之情,又有对丈夫的激励劝勉,句句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心态,句句从肺腑中吐出,使全诗脉络分明,一波三折,深情顿挫,曲尽其妙。加之浅切朴实的口语、俗语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更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真可谓深得乐府诗之精髓。
新婚别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忤,与君永相望。 新婚伊始,即遇征兵,夫妻生离,亦一典型事例。诗为代言,曲尽人情。 全诗三层,一起怨夫。盖旧时女子对男方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豪爽如红拂亦感“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虬髯客传》),借夫贵以显妻荣;而本篇所写乃贫贱夫妇,如“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然“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毕竟是一句过情话,过情乃是怨极的表现,不全是真话。“席不暖君床”语妙,如俗话所谓“地皮子还没有踩热呢”,而“暮婚晨告别”则补充说明何以就“席不暖君床”。古时婚期不服役,赶紧完婚,也许就这道理,但战时兵役不认那个道理,弄得新人分离,“无乃太匆忙”也。当时征集的所有新兵,皆开赴河阳,说是“守边”,国事仓皇可知,可见也怨夫不得。而古时女子过门三日,先告家庙,上祖坟,再见公婆,始正名分。诗中新娘过门才得两天,难怪她要为难:“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二是怨命。怨身为女儿,不能自择配偶,而听命于父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进一步又说,而今嫁得夫婿,竟不能随,岂不是鸡犬不如。不过退一步想,要是生为男儿又将如何呢?这倒使人想起古谚道“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这类话定出乱世人口,太平时代谁想得到呢。于是女子改口劝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是无奈语也是理智语,希望这仗早点打完,打完了再团圆。“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这是找理由以自慰,事实不完全如此。 三是自誓。从新妇的怨艾和劝勉可以见出,这是一个相当善良,也很重感情的贫女。虽说只一夜夫妻,但俗话就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因此她决心等,也只能等。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丈夫杀敌凯旋归来之上。从此她跟《卫风·伯兮》中那个女子一样,不再施妆,以示坚贞。诗末更作一比,谓人不如鸟,照应鸡犬一句。然而并未绝望。 要之,诗中刻划的女主人公形象是痴情而又能识大体的,虽然她也有怨意,但是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女人。 新婚别 《新婚别》中国现代古典舞男女双人舞作品。由北京舞蹈学院李恒达、沈培艺1985年首演。编导: 陈泽美、邱友仁。该作根据杜甫同名诗改编。荣获1985年中国舞桃李杯比赛优秀剧目奖。李恒达荣获古典舞男子表演第一名,沈培艺荣获古典舞女子表演第三名。1986年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该作的编导和演员均获一等奖。舞蹈以中国古典舞浓郁的韵味,细腻地塑造了一位新婚之夜便将奔赴战场的古代青年将领的形象以及他的深明大义的新娘的纯美形象,细致入微地表达了这对新人在生死离别之际的情感过程。帷幕拉开,红烛秉照的洞房中,端坐着典雅、秀美的新娘,但喜庆中则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压抑气氛。新郎到来,给新娘带来了喜悦,新婚夫妇情意绵绵。然而,不幸的消息接踵而来,五更雄鸡报晓便是新郎启程奔赴沙场之时,二人都沉浸在极度的悲伤之中。新娘无奈,拿起剑欲为新郎佩上又痛苦地将其摔在地上。但为了边关的安宁,为保卫家乡的父老乡亲,他们不得不把个人的欢悦和幸福放弃。主人公在分离的时刻,双双将婚礼的大红彩绸缠在一起,明誓彼此相爱之情和相恋之心。终于随着一声金鸡报晓,红绸断成两截,将士闯边关,带走了新娘的心,牵着一线不了情。舞蹈风格含蓄,动作流畅,在刚柔交织的动态形象中,在切切的哀怨和浓重的悲剧气氛中,揭示了古代青年将领为保家卫国,不惜舍弃亲情的高尚品质。 ☚ 文成公主 吉赛尔 ☛ 新婚别 《新婚别》中国现代古典舞男女双人舞作品。由北京舞蹈学院李恒达、沈培艺1985年首演。编导: 陈泽美、邱友仁。该作根据杜甫同名诗改编。荣获1985年中国舞桃李杯比赛优秀剧目奖。李恒达荣获古典舞男子表演第一名,沈培艺荣获古典舞女子表演第三名。1986年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该作的编导和演员均获一等奖。舞蹈以中国古典舞浓郁的韵味,细腻地塑造了一位新婚之夜便将奔赴战场的古代青年将领的形象以及他的深明大义的新娘的纯美形象,细致入微地表达了这对新人在生死离别之际的情感过程。帷幕拉开,红烛秉照的洞房中,端坐着典雅、秀美的新娘,但喜庆中则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压抑气氛。新郎到来,给新娘带来了喜悦,新婚夫妇情意绵绵。然而,不幸的消息接踵而来,五更雄鸡报晓便是新郎启程奔赴沙场之时,二人都沉浸在极度的悲伤之中。新娘无奈,拿起剑欲为新郎佩上又痛苦地将其摔在地上。但为了边关的安宁,为保卫家乡的父老乡亲,他们不得不把个人的欢悦和幸福放弃。主人公在分离的时刻,双双将婚礼的大红彩绸缠在一起,明誓彼此相爱之情和相恋之心。终于随着一声金鸡报晓,红绸断成两截,将士闯边关,带走了新娘的心,牵着一线不了情。舞蹈风格含蓄,动作流畅,在刚柔交织的动态形象中,在切切的哀怨和浓重的悲剧气氛中,揭示了古代青年将领为保家卫国,不惜舍弃亲情的高尚品质。 ☚ 文成公主 吉赛尔 ☛ 《新婚别》xin hun bieLeaving to Army While Just Married→杜甫(Du F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