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华夏构造体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华夏构造体系中国东部、东南部至濒太平洋的、走向北北东(一般为北18°~25°东或稍大)的多字型构造体系。其主体为由3个巨型的隆起带和3个巨型沉降带所构成。从西到东,第1个沉降带为呼伦—巴音和硕、伊陕、四川沉降带。其东侧为一个巨型隆起带,即大兴安岭、太行山脉、湘黔边境诸山脉。第2个沉降带为松辽平原、渤海、华北平原、华中平原、经南阳盆地、江汉平原(包括云梦、洞庭湖区)、经南岭至北部湾。第2个隆起带为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脉,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直到淮南丘陵地带、东南及华南丘陵地带。第3个沉降带为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第3个隆起带为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群岛。新华夏体系形成的时代,从西向东,大体上是从中生代到新生代(距今135~65Ma)至今,逐步从老到新形成的。 新华夏构造体系又称新华夏系。是李四光教授划分的我国东部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巨型多字型构造体系。呈北北东向展布,由一系列大型隆起带和沉降带构成,伴有扭、张断裂。李四光将其划分为三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陕北、渭北即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范围内的伊陕盆地,并有若干北北东向断裂带。秦岭地区也有新华夏系的构造形迹。该体系形成新华夏系成矿带,在沉降带中有石油、煤等矿产资源,并对地震、地热有控制作用。据构造特征出现三种形式:陕北广阔拗陷,关中联合弧形沉降,陕南断裂发育。并可划分为榆林—彬县构造带、渭河弧形断陷、洛南—山阳构造带、柞水—宁陕构造带、眉县—宁强构造带等次级构造带。 新华夏构造体系 新华夏构造体系长江流域中、东部的主体构造。构造的主体延伸方向为北北东。地貌上反映为一系列间列的隆起山地与拗褶盆地,并控制着流域中、东部的地势轮廓与水系分布。体系成生于印支期,定型于燕山期,燕山后期活动最为强烈,到輓近期以断裂为主,伴以隆拗活动。流域内自西而东有四川盆地拗褶带,雪峰——武陵山隆褶带,南襄——汉江——湘中沉降带,幕阜——罗霄山隆起带,鄱阳——赣中南拗陷带,怀玉山——武夷山隆起带。四川盆地拗褶带由川东紧密褶皱带、川中宽缓褶皱带及川西褶皱带组成。雪峰——武陵山隆起带由川鄂黔褶带、沅麻盆地及雪峰隆起组成。南襄——江汉——湘中沉降带由南襄、江汉——洞庭湖、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醴陵、茶陵等一系列中新生代盆地组成。 ☚ 淮阳山字型构造 华夏构造体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