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剑桥学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剑桥学派

凯恩斯学派在美国的分支。又称“新凯恩斯经济学”。这个学派认为,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收入分配理论,凯恩斯特别强调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富裕中的贫困”和社会财富分配极端不平等。他们主张用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的价值论和分配论来发展凯恩斯的分配论,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用边际生产力理论作为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他们提出用斯拉法(PieroSraffa)在《用商品生产商品》(1960年)一书中所阐述的理论,来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这个学派,在阶级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经济增长模型所得出的结论是: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财产所有主阶级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而工人阶级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国民收入分配日益不平等。于是,这个学派呼吁实行收入分配均等化,政府应当制定一些政策法规,来保障正常的劳动条件和适当的工资水平。因此,新剑桥学派又有“凯恩斯左派”的称号。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有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卡尔多(N.Kaldor)、斯拉法等人。

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从凯恩斯主义出发,强调调整收入分配,主张改良主义的一个现代凯恩斯主义的重要分支。
该学派是20世纪50—60年代,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中形成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等,因为这些人都曾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他们的理论观点又背离了以马歇尔为首的老一代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因而被称为 “新剑桥学派”。
该学派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❶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提出用历史制度的分析方法来对待各国工资率的形成和水平问题,特别要考虑到未来的不确定性。由于投资风险,信息缺乏、预测改变等等都会对经济前景发生作用。因此,资本主义经济正是一种在 “历史时间” 中不稳定增长的经济。
❷分配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他们认为凯恩斯经济学的精髓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不均状况并推论出这一社会必然走向没有食利者阶级的文明生活新阶段的论述。因此,按照凯恩斯的基本原理,制定新的收入分配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着重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收入中的工资与利润所占相对份额如何决定以及如何变动等问题。他们竭力攻击新古典综合派建立在边际生产力论基础上的分配理论和价值理论,主张回到李嘉图传统,以其客观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并建立了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把凯恩斯的收入、储蓄和消费总量,按工人和资本家分解为两个阶级相应的收入、储蓄和消费总量来进行分析,得出了经济增长的结果将必然导致国民收入分配不利于工人,从而造成收入不均,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症结所在的结论。
❸在政策主张上他们强调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制度和结构方面的调整,实行调整收入分配的收入政策。具体包括: 实行高额累进税制和低收入家庭补贴; 削减政府开支; 增加公众福利,对投资实行社会管制等。他们认为,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完善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机制,将有利于收入和财富均等化,缓和劳资矛盾; 有利于实现资本主义自行消亡,和平进入 “社会主义”。由于他们以谴责资本主义收入分配格局和经济增长途径的姿态出现,因此,有时也被称为凯恩斯左派。
新剑桥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某些弊病与问题作了一些分析与揭露,可以说是采取了比较现实的态度。但是他们企图在保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实行收入均等化政策和其他改良来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以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显然是一种改良主义的空想。

☚ 新制度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 ☛

新剑桥学派Neo-Cambridge School

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琼·罗宾逊、斯拉法等,他们多在剑桥大学任教,其理论与新古典学派相对立,故称“新剑桥学派”。旨在恢复凯恩斯理论的本来面目,恢复凯恩斯所采用的历史分析方法,他们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论证的出发点,把经济增长理论同收入分配理论结合起来,强调投资对就业量和国民收入的决定作用,主张实行收入再分配,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反对实施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政策。这一学派的政治观点较为激进,故而又称“凯恩斯左派”。

新剑桥学派Neo Cambridge School/New Cambridge School

亦称“凯恩斯左派”。后凯恩斯主义两个主要流派之一。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中形成。主要代表为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卡尔多,意大利经济学家斯拉法等。因主要代表均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故称新剑桥学派。攻击新古典综合派背弃凯恩斯的研究方法和问题。主张回到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学说,“重建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把凯恩斯提出的收入、储蓄、消费等总量分为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部分,突出国民收入在工资与利润之间的分配份额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分配失当,主张国家采取措施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

新剑桥学派

见“英国凯恩斯学派”。

新剑桥学派

是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代表人物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和帕西内蒂等都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但为有别于以前马歇尔创建的剑桥学派,故称为新剑桥学派。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把凯恩斯理论发展成“长期化”、“动态化”理论过程中,作为新古典综合派的对立派而出现的。该派自命为凯恩斯经济学的正宗。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力图把经济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结合起来,着重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以工资为主的劳动收入和以利润为主的财产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他们认为,在资本家的消费倾向和工资率不变的条件下,经济随着投资率的增长而增长,并使国民收入中利润的比重增大,工资的比重减少。这样的分配失调正是资本主义各种弊病的根源,应该由国家采取措施对国民收入进行调节,以实现收入“均等化”。因此,他们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实行的赤字财政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问题抱有比较现实的态度。但是他们企图通过资产阶级政府制定改善分配的政策来克服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Neo-Cambridge School

又称凯恩斯左派。当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经济学家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等人。由于这些代表人物都执教于英国剑桥大学,又背离了以马歇尔为首的老剑桥学派的传统,因此而得名。其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较之新古典综合派有些激进,因此,有时也称“凯恩斯左派”。它们力图把“凯恩斯革命”贯彻到底,同新古典学派的传统理论实行彻底的“决裂”;力图返回到李嘉图传统,把凯恩斯的理论同古典学派的理论结合起来,重建所谓古典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其中心理论是收入分配论,其政策的重点是收入分配政策。他们认为,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要害,特别重视研究经济增长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增长势必会使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加大,从而加剧储蓄过度和消费不足的情况,造成危机和停滞。因此主张国家采取有利于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措施,以解决收入分配的失调,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增长。

☚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 ☛
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Neo-Cambridge School

是凯恩斯主义的继承者,它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争论中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一学派的学术中心在英国剑桥大学,故命名为新剑桥学派。到6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经济危机深化,凯恩斯理论开始受到怀疑,不少经济学家对居于正统地位的新古典综合派提出批评。在这些经济学家中,以琼·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和以美国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之间,就经济增长理论、资本理论和分配理论等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一个学派的建立,一般总有它的一位独特新颖理论体系的创始者,其后继存的观点可能有变化,但仍会以创造者的基本概念为准则。而新剑桥学派的基本观点不是由任何一位代表人物所创立,而是一些代表人物的观点的综合。如否定边际生产力观点、回到李嘉图的传统观点是斯拉法提出的;强调投资对国民收入分配影响的观点,主要创始人是波兰经济学家卡列茨基;经济增长与阶级收入分配相结合的观点,是罗宾逊和卡尔多各自独立提出来的。罗宾逊等人是将这些基本观点加以融合运用的代表人物。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为:
1.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罗宾逊认为,凯恩斯《通论》的主旨是突破传统经济学均衡概念的束缚,他关心的是非均衡状态,试图从均衡概念转变为历史时间概念,以符合经济现实。他认为,要很好地体现凯恩斯的原意,经济学理论就应该考虑历史因素。现实的经济均有其历史和制度的渊源,未来的不确定性使人们的经济活动不可能有严格的理性行为,大都是根据习惯来进行,因此在分析方法上必须从短期转向长期和动态。
2. 新剑桥学派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的方法,主张沿着李嘉图的传统使价值具有客观物质基础。凯恩斯曾指出马歇尔新古典学派的个体分析方法无助于国民收入与就业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总量分析方法,结果是顾了总量忽略了个量,使其理论缺乏微观经济基础。新古典综合派将马歇尔的微观分析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结合起来。新剑桥学派认为这是退回到传统经济学。凯恩斯宏观理论的缺点在于未考虑价值论与分配论,应从这两方面进行研究,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提供微观经济学基础。为此,应该与新古典的供求均衡分析作进一步的决裂,恢复李嘉图的价值理论,这样,可以决定收入分配的相对份额及其变动比例,为宏观分析提供微观基础。
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凯恩斯以来的众多经济学派都重视收入问题,新剑桥学派的特点是将收入与分配联系起来,更多地考虑分配问题。他们认为,凯恩斯《通论》第二十四章中关于社会哲学的论述是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观点,凯恩斯本人未将它充分展开论述以致常被忽略。剑桥学派据此特别强调收入分配,他们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结合在一起考察,着重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相对份额的变化,研究国民收入在社会各阶级间的分配。他们从凯恩斯有效需求论出发,认为投资是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并提出两个有特色的观点:一是在投资与储蓄关系上摒弃传统的“储蓄支配投资”,即投资受储蓄支配的观点,坚持“投资支配储蓄”的新观点。投资由企业家决定,储蓄由公众决定,只有增加投资才能扩大收入和增加就业,因此是投资支配储蓄,这样,才能坚持凯恩斯原意。二是认为投资量不仅决定着生产水平和就业水平,而且是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的主要决定因素。这是因为:国民收入分解为工资和利润,两者份额的大小直接依赖于利润率的高低。经济增长需要增加投资,投资率的提高导致利润率提高,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上升而工资的比重下降。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必然带来收入分配不公,要消除收入分配不公,就要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着手。
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新剑桥学派认为,所谓边际生产力不外乎是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或资本所增加的产品数量,以货币形式表现即为边际产品价值。计算边际产品价值,就要确定单位产品价格。计算产品的价格必须先知道各种投入要素的价格,如不知道这些投入要素的价格,工资率和利润就无法计算出来。因此,决定分配份额的工资率、利润率的边际生产力,还得用工资率和利润率来计算,这完全是一种循环论证。
5.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这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❶货币的存在使收入与支出、储蓄与投资可能不一致,商品的生产与销售不一定相等,难以实现充分就业。
❷货币信贷制度使厂商较易获得信贷资金,将生产资源较多地用于利润较高的投资品生产,较少用于工人所需的消费品生产。这导致工人的实际工资份额相对下降。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从而价格上升,出现通货膨胀,产生大量失业。凯恩斯认为只要货币工资由劳资双方协商决定的制度不变,在接近充分就业的条件下,货币量的增加将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新剑桥学派将凯恩斯的这一观点加以强调,认为这是对均衡概念、市场经济合理性等传统理论的一次沉重打击,着力说明了货币是扰乱经济稳定的因素。
6.重视规范分析的方法。新剑桥学派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分配,考察分配必然要分析社会阶级关系和社会制度等,因此,他们特别重视规范分析。在经济增长理论中,他们不仅分析商品和要素之间的技术关系,而且分析技术和制度之间的关系及经济增长给社会不同阶级带来的影响。在收入分配理论中,把社会阶级划分为工人和资本家阶级,考察这两个阶级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

☚ 新古典综合派   两个剑桥之争 ☛
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

亦称“英国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在英国的一个分支。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主张凯恩斯的理论与新古典学派的传统理论进一步决裂。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等。因其代表人物大多执教于英国剑桥大学,而且又与旧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相背离,故名。其理论渊源首先是凯恩斯的学说。此外,卡莱茨基、斯拉法的学说对该派理论的形成也有较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内部逐渐分化为两大对立的派系。为了争夺凯恩斯主义的正宗地位,两派就增长理论、资本理论、分配理论等展开了有名的“两个剑桥之争”。在持续20多年的论战中,新剑桥学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但并未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从正面阐述本派观点的理论体系,并且学派内部成员研究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大体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从凯恩斯的需求理论出发,把凯恩斯的短期分析扩展为长期分析,把价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溶为一体,把货币理论和一般经济学原理溶为一体,力图返回李嘉图的传统,把凯恩斯理论与古典学派的理论结合起来,重建古典政治经济学。在投资与收入理论方面,新剑桥学派试图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怎样决定利润与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份额。他们所得出的结论与新古典综合派恰好相反: 经济增长的结果,将是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工资与利润之比朝着不利于工资的方向变化。因而主张国家应采取措施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在货币和通货膨胀理论方面,提出“市场操纵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厂商控制其产品价格的能力来决定,或者是由于各阶层为自己的收入而相互争夺的结果; 他们从区分不同商品市场类型或不同类别的经济部门入手,来解释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进而论证初级产品生产的增长和制造业生产活动增长之间存在的比例失调现象,导致了世界经济中的停滞膨胀。在政策主张上,该派以其收入分配理论为基点,既反对货币主义关于听任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观点,也反对新古典综合派关于调节总需求和实行工资一物价管制的办法而强调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内进行干预的必要性; 主张取消财产的世袭制度,把大笔私有财产转归公共所有,从而消灭阶级,实现凯恩斯所向往的没有“食利者阶层”的“文明生活”的社会。

☚ 新古典综合派   弗莱堡学派 ☛
0000987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