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仪象法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仪象法要》 书名。北宋著名科学家苏颂于宋绍圣元年至三年(1094—1096)著成,共三卷,内容为“水运仪象台”的设计说明书。该书卷首有《进仪象状》,介绍了建台的缘起、经过和特点。上卷描述了一座复杂而完善的浑仪,不仅附有仪器全图,还画出了每一重要部件。中卷描述了一座天球仪(即浑象),并附有多幅星图,从而保存下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天象观测的成果。成为我国流存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星图之一。下卷描述了天球仪的机械装置,这种装置的动力由装有特种擒纵器的水轮提供,使天球和机轮保持不停的转动。据统计,全书所绘各类工程详图六十多种,描绘了一百五十多种机械零件,各图均附有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地解释了“水运仪象台”的总体和各部结构,为我们保存了仪器的全部制作方法,也显示了宋代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此外,其结构图采用透视和示意画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机械图纸。 苏颂所造“水运仪象台”,经过屡次战争的摧残,早已破损不堪,不能使用。正是由于有了这部详细的设计说明书,这台复杂的天文仪器才有重新复制的可能,宋代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才得以传世。所以《新仪象法要》是我国现存最重要的天文仪器著作。 新仪象法要 《新仪象法要》是北宋苏颂撰写的介绍中国传统天文仪器制作的专门性著作。由于图文并重,也可称是一本古代天文仪器的专门设计书。此书成书于绍圣初年,故尤袤《遂初堂书目》称为《绍圣仪象法要》,《宋史·艺文志》有《仪象法要》1卷亦注云绍圣中编。此书进呈后,即奉诏藏于秘阁,世所罕知。宋室南渡后拟重制浑仪,绍兴三年(1133)曾召苏颂之子苏携“取颂遗书考质旧法”,可惜苏携不通书中原理而作罢。乾道八年(1172),吴兴施元之将此书刊刻面世,可谓该书流传的第1刊本。有元一代,严禁民间私习天文,故此书流传甚稀。明末钱曾得一施刻本,影摹收藏,并据别本补入天运轮等四图和说明,后来进呈而为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提要》云:“曾所抄尤拯工致,其撰读书敏求记载入是书,自称图样界画不爽毫岁,凡数月而后成,楮墨精妙绝伦不数宋本,良非夸语也。”目前此书常见的版本,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钱熙祚所辑《守山阁丛书》本。1937年,商务印书馆据此影印为《万有文库》平装本,普通图书馆均有收藏。 苏颂(1020-1101),字子容,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后随父徙居于丹阳(今江苏丹阳)。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皇祐五年后历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和集贤校理。任职九年期间,主要是编审皇家秘阁藏书,因而博览经典秘笈。元祐五年,任尚书左丞,受命领导制作当时最先进的水力运转的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元祐七年升尚书右仆射,次年辞位后专心撰写水运仪象台各部形制的技术专著,于绍圣初年完成此书,书成进呈,苏颂则告老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旋即去世。他一生博学多才,对“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等无所不通。曾组织医官增补《开宝本草》,共收药物1082种。其著作除《新仪象法要》外,尚有《嘉祐补注本草》和《图经本草》等。 本书分上、中、下3卷,共约1.2万多字。书首附有苏颂《进仪象状》一篇,约2000余字。该文向皇帝详细报告制造水运仪象台的缘起、经过、参加人员以及它不同于前代同类仪器的特点等,同时也评述了前代所传天文学说和水运天文仪器的发展历史。正文以图为主,每图后附一说明文字,分别介绍水运仪象台的总体结构和各部构造,类似今日的机械设计图纸的说明书。卷上有图17幅,文字约3000字,介绍浑仪总体和部件的名称、构造、尺寸以及较前代改进之处。卷中除三幅浑象机械构造图外,另有浑象所用星图五幅,四时昏晓中星图九幅。文字约2000字,分别介绍浑象构造、浑象所绘星官以及观象授时演示之法。卷下有图23幅,别本补图4幅,文字约4500字,分别介绍水运仪象台总体、水力驱动装置、传动机械和报时机构等,其中的主要部分是水力驱动的天文钟运转系统。 本书总共有图57幅,它采用透视和示意两种画法,准确无误地反映出各种部件的尺寸比例和相互关系,可谓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古的完整机械图纸。 《新仪象法要》做为古代宝贵的科学遗产,给后代研究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科技信息和大量值得探索的科学课题。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按照书中图纸和说明,能否造出一台由水力驱动的天文钟系统——水运仪象台。经过一年半的辛勤探索和反复试验,由王振铎先生领导的仪器复原工作在1958年6月取得成功,造出了为原大五分之一的木结构模型,在水力冲激下运转不息。由此揭开了世界上最早天文钟的秘密,充分证实《新仪象法要》一书原理的科学性和技术的合理性。从那以后,这座模型一直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供中外宾客参观。 《新仪象法要》卷中所附的五幅星图,根据天文学原理可以考察出这些星图的实测地点和年代,恒星位置准确度以及星图制图的技术水平等。潘鼐先生经过各种版本的比对和大量天文计算考核后认为,这些星图是根据北宋元丰五年(1082)在首都开封实际测量后绘制的,各星座相对位置准确无误,可谓“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完备的科学星图”。在制图技术上,它所采用的正圆柱投影法和天顶等距投影法,都比西方早4个世纪。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也曾说过:“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前,可以和中国天图制图传统相提并论的东西,可以说很少,甚至简直就没有。”(《中国科学技术史》)这确是一个符合实际而且恰当的评价。 《新仪象法要》在西方科学史界受到很大的重视。李约瑟博士等在研究机械钟的发明史时发现,中国唐宋两朝制造天文钟的悠长传统,正是后来欧洲机械钟表发明的技术先导和源泉。而《新仪象法要》书中所载水力转动机械和控制机构的构成充分地证实了这一重要结论。为此,李约瑟等人在1960年发表一部研究《新仪象法要》中天文钟系统及其历史地位的学术专著《Heavenly Clockwork》。在全书9章中,有4章用来直接讨论《新仪象法要》的作者生平,版本流传和书中各部件在现代机械学中的作用。尤其是第3、4两章,把“进仪象状”和卷下水运仪象台全文翻译成英文刊出,使西方读者能直接读到《新仪象法要》中的精华篇章。在经过详细的论证后,李约瑟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我们看到,机械时钟和机械化天文仪器是如何在中国共同成长的,它们事实上是在同一机械上结合起来的。……这方面的发展的成果被欧洲分为两个阶段接受了。”(《中国科学技术史》)。此外,法国汉学家马伯乐(H·Maspero)也介绍过《新仪象法要》的基本内容,并把卷上浑仪全文译成英文发表。 新仪象法要 164 新仪象法要又名“绍圣仪象法要”、“仪象法纂”。宋朝苏颂建造水运仪象台的设计说明书。于1094年至1096年间成书。书首有《进仪象状》一篇,说明建造水运仪象台的起因、经过和特点。正文3卷,以图为主。上卷介绍浑仪,附图17幅;中卷介绍浑象,附结构图5幅、星图两种5幅、四时昏晓中星图9幅;下卷介绍水运仪象台总体,台内动力机构、报时装置,附图23幅,附别本作法图4幅,还有“仪象运水法”文字1段专讲利用水力带动整个仪象台运转的过程。总计全书有图60余幅。其中5幅星图是流传至今最完整的星图,结构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机械图纸,图中一点一线皆与书中记载一致。本书为现存最早最详尽的水力运转天文仪器的专著,反映了中国11世纪天文学和机械制造技术的水平。经后人研究,发现近代机械钟表的关键部件——锚状擒纵器的雏形,是中国最早发明的。 ☚ 开元占经 仪象法纂 ☛ 新仪象法要 新仪象法要天文仪器专著。又名《绍圣仪象法要》、《仪象法纂》。三卷。宋苏颂撰。苏颂(1020—1101),字子容。泉州南安(今属福建厦门)人。宋代天文学家、太医、药学家。庆历二年(1042)进士,任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封爵赵郡公。参与校定《嘉祐补注神农本草》,整理和编著《图经本草》。对天文历法有相当的造诣。元祐元年(1086),与天文仪器制造家韩公廉合作,开始制造一座高达35.65尺(约合十二米)的水运仪象台,元祐七年(1092)完成。仪象台分三层。顶层安放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用以观测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中层安放天文演示仪器——浑象,在机械的带动下可模拟星空的周日运动。下层是报时装置,既有音响报时,又有手执时辰牌、报刻牌的木偶的形象报时。仪象台实际上是天文仪器和机械钟表装置的巧妙结合。《新仪象法要》是为介绍这座仪象台而撰写的,成书于绍圣元年(1094)前后。卷上叙述浑仪的构造,有图十七帧。卷中介绍浑象,有其外观和部件图五帧,另有星图九帧、四时昏晓中星图九帧,共有图十九帧。卷下描述报时装置的结构和水力驱动机械的有关情况,以及水运仪象台的全貌,有图二十五帧。全书共有图六十余帧。在卷上之前还附有苏颂的《进仪象状》一篇,综述了历史上仪象的制造情况,并对水运仪象台的制作、特点及使用等情况作了概述。 ☚ 大衍历 授时历 ☛ 新仪象法要北宋苏颂(1020—1101)为水运仪象台所作的设计说明书。中国现存最早、最详尽的天文仪器专著。全书共描述机械零件150多种,附图60多幅,其中包括中国现存最早的机械图和5幅星图。 新仪象法要三卷。宋苏颂 (1020—1101)撰。颂字子容,晋江 (今福建泉州)人,徙居丹阳。庆历二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宰相。事见宋史本传。作者于元祐元年(1086)奉命检校太史局天文仪器,三年与韩公廉等试制水运仪象台,七年制成。是书为我国最早的水力运转天文仪器专著,反映出十一世纪中国天文学与机械制造水平。仪象台将浑仪、浑象、报时装置组合一体,用水力推动。台分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时刻一至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与实际天象相符,昼夜晦明,皆可推见。该书卷上介绍浑仪,附图十七张;卷中讲解浑象,附解构图五张,星图两种五幅,四时昏晓中星图九张;卷下记述全台各原动及传动机械与报时装置,附图二十三种,又附别本作法图四种。全书描写了一百五十多种机械零件,其中五幅星图也是我国流存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星图之一。该书有南宋乾道八年 (1172)施元之刻本、守山阁本。流传较广的是 《中西算学丛书初编》本及 《丛书集成初编》本,光绪二十二年上海鸿宝书局有石印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