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笔wén bǐ文章的笔法,写作技巧。白居易《狂言示诸侄》:世欺不识字,我忝攻文笔。 文笔 文笔两类文体合称。刘勰《文心雕龙·总术》: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谓文为有韵之文,笔为无韵之文。萧绎《金楼子·立言》: “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则以文为诗歌,笔为章奏、议论、叙事一类文章。清阮元承袭此说,亦主张有韵偶行者为文,无韵散行者为笔。 ☚ 诗词歌赋 韵散 ☛ 文笔 文笔与诗学有关的文论概念。“文笔”一词,汉代已有,语见《论衡·超奇》:“文笔不足类也。”但此“文笔”泛指文章。中国文学发展到六朝,理论观念渐趋精密,于是产生“文笔之辨”。文笔之分,始见于《南史·颜延之传》:南朝宋文帝问颜延之诸子的才能,“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至于文与笔有何不同?各家说法,亦不一致。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云:“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手笔差易,文不拘韵故也。”他是以有韵为“文”,无韵为“笔”。颜延之则又将“笔”与“言”分开,说“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这是说,直言(口语)为“言”,文饰为“笔”,文饰而有韵者是“文”。刘勰反对颜延之的三分说,但坚持无韵为笔,有韵为文,而且不加轩轾。萧绎则把文笔之分讲得更细。他说:“不便为诗如阎纂,喜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金楼子·立言》)这则是说辞采、声律、抒情性、动情性四者兼备,方可为文了。到了唐代中期,文笔之说虽仍沿用,但由于各体诗歌全面繁荣,古文运动继而兴起,文指古文,于是文笔之辨逐步让位于诗文对举。直到清代中叶,古文写作,流弊日甚,骈体文章,一时复盛。于是阮元提出“文言说——文韵说”来与桐城派古文争夺“文统”。他在《文言说》、《文韵说》、《书昭明太子文选序后》、《与友人论古文书》、《四六丛话序》、《学海堂文笔策问》等论著中,较系统地从理论上重新恢复了“文、笔之辨”的命题,以“奇偶相生,音韵相和”、“沉思翰藻”为“文”,以“清言质说”,“单行”散体为“笔”。他还尖锐地指出:“今人所作古文……凡说经讲学,皆经派也;传志记事,皆史派也;立意为宗,皆子派也。惟沉思翰藻,乃可名之为文也。非文者,尚不可名为文,况名之为古文乎!”(《书昭明太子文选序后》)近人刘师培复广其说。他在《广阮氏文言说》、《文说》、《文章源始》等篇中,详考博征,推阐细密,以确证“三代之时,文与语别,六朝以降,文与笔分……单行之词,实与文章有别”(《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因阮、刘二人均为仪征(今属江苏)人,所以人们又称倡“文言——文韵”之说者为“仪征派”。总之,从南朝到清末,文与笔作为文体论范畴,它们综合概括了中国古代杂文学样式中两大类别的文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清代刘天惠、侯康、梁光钊等,还各有《文笔考》一篇,持论虽非尽当,但所录历代各家之说甚详。 ☚ 文章 文笔说 ☛ 文笔 原指文学作品的两个类别。在古代“文”与“笔”有着不同的含义。六朝时,人们把文体区分为两大类: 有韵的作品称为“文”,无韵的文章称为“笔”。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载:“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在《文心雕龙》的篇次排列上,就很明显地按照“韵文”和“无韵文”标明文学的两大类别。刘勰把“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这一类性质相同又都有韵的作品,归入纯文学一类,属于“文”;而把“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这一类性质相同又都无韵的作品,归入杂文学一类,属于“笔”。梁元帝萧绎则把有情采的诗赋泛称为“文”,而把议论、叙述的文章称为“笔”。后人虽不再以“文”“笔”来划分文体,但根据古人划分(“文”是精心编织而成,“笔”是随意挥洒而就)的含义,便把文笔连成一词,指文章遣词造句的风格。 ![]() ![]() ![]() 文笔wénbǐ原指文学作品的两个类别。在古代“文”与“笔”有着不同的含义。六朝时,人们把文体区分为两大类: 有韵的作品称为“文”,无韵的文章称为“笔”。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文笔wénbǐ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和风格 文笔“文笔”就是 “文章的笔法”,也就是写文章的技巧。如言 “文笔犀利”、“文笔优美”,皆谓写作技巧而言。“我的文笔不如他”,即谓 “我的写作技巧、水平不如他”。 文笔 文笔文章的别称。也是我国六朝时期人们对文体的辨析和分类。在汉代,凡具有文学性质的作品,一般都称作“文章”或“文”,间或也有称其为“文笔”者,如王充《论衡·超奇》:“文笔不足类也。”不过这“文笔”仍属文章的别称,并非文体的分类。南朝宋·颜延之最早将“文笔”析之为二,此后文体分类家才开始把文体划分为“文”、“笔”两大类,但具体划分依据各不相同。刘勰从文章的形式上划分“文”、“笔”。《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稍后,萧绎从文章的性质上划分“文”、“笔”。《金楼子·立言》,以“情灵摇荡”、“流连哀思”者为文,“善为奏章”、“善辑流略”者为笔。这种文笔说,使“文”与“笔”的区分越来越严格,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文学特性的正确认识。 ☚ 文章 文辞 ☛ 文笔 文笔wén bǐ指文章的遣词造句。〔例〕小杨的这篇采访~流畅。 ☚ 文本 文不对题 ☛ 文笔 文笔辞笔 另见:文章 措词 风格 技巧 ☚ 文笔、文理 各种文笔 ☛ 文章 文章文(文字;文言;文笔;文轴;文论;文翰;文辞;文词) 辞(修辞) 翰(羽翰;毫翰;藻翰;觚翰) 藻咏 属辞 风月 鹿触 兔简 道妙 卷帙 卷秩 笔端 纸笔 龙凤 雕篆 纸墨 笔墨 行墨 楮墨 雅章 沉诗任笔 一尺之笔 另见:作品 文字2 记录2 写作 创作 ☚ 文章 文章各部 ☛ 文笔wén bǐ韵文散文的合称。也泛指文章。《陈书·姚察传》:“察每制~~,𠡠便索本。” 文笔 文笔wenbi中国古代关于文学形式的一对概念。《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是关于“文笔”说最通行的解释。 ☚ 美刺 形神 ☛ 文笔❶南北朝时区分文体为文、笔。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则泛称有情采的诗赋为“文”,叙述议论一类的文章为“笔”。 文笔 文笔六朝时代对文体的辨析和分类。汉代王充《论衡》中已多处出现“文”与“笔”两词,但“文”指一切文章,“笔”指文人用笔和书写工具的笔。直到刘宋时代,才从文的角度将“文”、“笔”对举。颜延之有,“竣得臣笔,测得臣文”之说(《南史·颜延之传》),但是,颜延之又把“笔”按有文采和没有文采分为“言”和“笔”两类。范晔也把《后汉书》中无韵的序论称为“笔”,有韵的赞称为“文”。他们都没有从文体学角度去认识,唯有刘勰,接受了他们有韵为“文”、无韵为“笔”的观点,明确标出:“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萧绎(梁元帝)《金楼子·立言》则泛称有文采的诗赋为“文”,叙述议论一类的文章为“笔”。至唐宋古文运动兴起后,古文家强调古文,反对骈文,“文”、“笔”的区分逐渐为人们重视。到了清代,阮元为了提倡骈文,又把“文笔说”重新提出来,他主张有韵偶者为“文”,无韵散行者为“笔”。 ☚ 文体 古文 ☛ 文笔文筆wén bǐ指文章的笔法或风格。《存存斋医话稿》:“又《慎疾刍言》一书,其序文与徐氏、六书各序文笔极不类,疑亦是托名者。” 文笔style of writi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