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張瑀所繪人物畫。絹本,墨筆淡設色,縱二九厘米,横一二九厘米。史載漢蔡文姬亂中被掠,居匈奴十二年被曹操贖回,離夫别子而歸漢。圖中文姬著胡裝,北方寬闊臉型,端坐馬上,泰然自若,表情似無宋代畫家所繪悲苦哀怨的複雜情緒,説明金人對文姬這一歷史人物的理解和形象要求與宋人不同。畫面前段一騎引路,旁隨小馬。中部一組,文姬在前,兩旁步行馬伕爲其牽馬,後跟官員、侍從及武士。最後一人駕鷹挈犬,快馬跟從。人物刻劃神態生動,突出北方荒漠中的風寒,用筆簡勁而富有變化,以墨施染,略傅淡色,渲染出長途行旅的氣氛。幅中左上款署“祇應司張□畫”,“張”下之字漶漫不清,郭沫若釋爲“瑀”字。畫上鈐有明萬曆“皇帝圖書”等三璽,並清人梁清標及乾隆、嘉慶、宣統等私家與内府收藏印記。《石渠寳笈重編》著録。現藏吉林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