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天祥《过零丁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履善,号文山,吉水(今江西吉安市)人,他是宋末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二十岁时考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文天祥起兵勤王,并作为宋使与元人谈判,被元人拘留,后来脱险南回,至福建招募将士,北上抗元,收复许多失地。因兵败为元人所俘,至大都(现北京市),被监禁三年,拒绝元人的一切威胁利诱,坚贞不屈,最后慷慨就义。文天祥的诗词,自被元人拘押以后,吟咏内容与格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即多与时局结合,直抒胸臆,风格壮烈,深切感人。文天祥的许多诗词是他品格的光辉写照,人们很尊崇他的品德操守,也很欣赏他的这些诗词。 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元军强迫他随船去追击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海中)的南宋皇帝赵昺(音“丙”)。1279年正月船过零丁洋(广东中山县南),文天祥写下了这首诗。这时,汉奸张弘范做了元军的都元帅,他再三强迫文天祥招降仍在海上进行抗元斗争的南宋将领张士杰。文天祥把这首诗给张弘范看,当他看到文天祥如此坚贞不屈,只好作罢。这首诗叙述了自己抗元斗争的经历,非常痛惜国家的亡破,个人的不幸遭遇,坚定地表明自己的志向,斗争虽然失败,但在强敌面前却不能忍辱苟活,决心以为国效死的丹心,在史册上留下永不磨灭的光辉。 这首诗的思想价值很高,流传十分广泛,艺术表现也有特殊之处。而思想价值的实现,广为流传的原因,正与艺术表现上的独到笔法不可分。 诗用了恰切的比喻,把难言的国事与身世,轻巧地加以具象化,有概括又很具体。元兵南下,占领了全中国,南宋王朝破败到无立脚之处。这种国势飘零的局面,很难写尽。文天祥用风飘柳絮比喻这种局面,就把零落而不可收拾的形势,破败而不知所之的情景,十分恰切地反映出来了。 “山河破碎风飘絮”,这种形容是独特的,只有爱国志士兼诗人之眼,并用惨痛经验感受作基础,才能写到这个地步。用雨打浮萍比喻自己的身世,也是很为恰切的。他在抗元军中南征北战,经风历雨,多面受敌,受俘被拘,多灾多难,沉浮飘泊,屡受摧残,真是“身世浮沉雨打萍”啊! 诗中把天造地设之景,信手拈入诗中,不仅毫不牵强,而且显示了不加雕饰的自然之巧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此中的“滩”和“洋”,都是自然中的实有之地,并且本名如此,诗人在此实有经历,而且是败经惶恐滩,心情与地名正好合一;而此诗构思的起点,正是被俘中船过零丁洋,身为孤苦零丁的俘虏。这两句诗中,诗人的经历与自然,心情与外物,化合而为一,以工对的诗句形式统一为艺术形象,这是以特殊的经历造成的诗,一联佳句的代价是无比昂贵的。 诗中的人生哲理,如象是这首诗身上两只闪光的慧眼,它的清明的理性,忠贞的热情,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砥砺了志士的坚诚,给身处危难之间的正义奋斗者以刻骨铭心的箴言,无畏无憾地去身就千古艰难,以行为之美彪炳人寰。也许是因为这两句诗的流传之故,在中国很少有几个古代诗人能象文天祥那样离人之近。 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②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④ 【注释】 ①零丁洋:在广东中山县南。②遭逢:遭遇。起一经;由精通经书而起家。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中明经第一。寥落:寂寥冷落。四周星:四周岁。星,指岁星。德祐元年(1275),文天祥起兵抗元,祥光元年(1278)被俘,这期间正是四年。③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险滩之一。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兵败撤军,途经惶恐滩。④汗青:史册。把竹简烤出水分后,再书写,叫汗青。 【译文】 我辛苦的遭遇,起于一经,四年来的卫国战争,现已寥若晨星。山河破碎,如风中飘动的飞絮;身世浮沉,像雨打水中的浮萍。在惶恐滩头,诉说惶恐之情;在零丁洋里,感叹孤苦零丁。自古以来,谁能免于一死?我愿留下一颗丹心,光照汗青。 【集评】 今·苏者聪:“由于结尾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宋诗鉴赏辞典》第1269页) 今·吴熊和:“五、六两句惶恐滩、零丁洋本身是巧对,惶恐、零丁又语意双关,既表明当地形势之险恶,又说明作者境况之危苦。……两句正好概括了他的起兵始末和忠愤之心,并不是因地名而随意敷衍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生无所愧,死无所恋,光明磊落,闪亮着忠贞为国的一片丹心。”(《唐宋诗词探胜》第379页) 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这首诗妙在用惶恐滩和零丁洋的地名来表明自己的心境。在这方面亦曾有典据。如苏轼有《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之句。‘喜欢’指蜀道的‘错喜欢铺’,此地山道平坦,行者因产生错觉而喜,故名。这是巧用地名的例子。”(《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第455—456页) 【总案】 此诗作于祥兴二年(1279),作者被元军俘获后押解过零丁洋。元军将领张弘范逼迫作者写信招降张世杰,作者作此诗以明己志。全诗前六句写尽悲痛凄凉之情景,为末句之刚劲突起铺垫有力。干戈寥落与辛苦遭逢,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一家的身与事,心与景的对比融合,使诗境开阔宏大,无颓唐绝望之意而有悲壮沉郁之感。末句发自肺腑,泣血壮声,实为中国诗史上不巧诗句。 文天祥《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元兵渡江后,起兵勤王。后官至丞相。两次被俘,最后被押解送往北方,囚禁了三年,始终不屈,被元人杀害。文天祥的诗、词、文都有优秀作品传世。起一经:因学习古代的典籍而起身为官。四周星:四年。惶恐滩:在赣江中。零丁洋:在珠江口之外。汗青:历史。 入选理由: 激情爱国的宏伟篇章;大义凛然的人生宣言;“人生”两句震撼万古。 诗词赏析 此诗钢筋铁骨,掷地有声,与诗人的名字一道光耀日月,万古长存。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南宋军队在五坡岭(今广东境内)战败,文天祥被俘。次年正月经过零丁洋,诗人回顾一生岁月,思前想后,写下了此诗。 首联说自己是经过辛苦地读书学习,通过考试才走上仕途的。从卖掉家产起兵勤王,到此时已经四年了。四年中抗元的力量越来越不支,难以挽回败局。颔联痛心国事,悲叹身世,感情真挚,凄凉动人,所用比喻十分贴切。颈联巧用地名对偶,又恰当地概括了自己战斗岁月中的境况,真能反映出状元高人一着的写作技巧。此前,文天祥率领的军队曾被元军击败,从赣江上的惶恐滩撤退到福建,后有追兵,前临大海,真让人恐惧惊惶。现在,自己已成孤弱的败军之将,经过零丁洋真是孤苦伶仃。既关事,又关情,入诗就成绝对。尾联洪钟巨响,大气磅礴,震撼天地,表现了诗人为国家民族献身的大无畏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一片丹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保家卫国,抗敌御侮的精神支柱。 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生全集》,作于祥兴二年(1279)。上年底,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的五坡岭不幸被俘。此年正月,元蒙水军出珠江口,过零丁洋(即伶仃洋,今广东珠海市与香港间的珠江口海湾),进攻帝昺小朝廷的最后据点厓山(今广东新会南)。文天祥被元军都元帅、汉奸张弘范挟持乘船同行,张弘范一再逼迫文天祥招谕坚守厓山的宋将张世杰,于是文天祥送他这首刚写好的诗作为回答。张弘范“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这是作者自明心志之作。首四句回顾平生,从二十一岁中进士入仕起,尤其是四年前在赣州起兵抗元以来,个人身世(“身世浮沉”)和国家的命运(“山河破碎”)就紧紧地连在一起,因而历尽了艰辛危苦。他在《指南录后序》一文(参见本书)中讲到的德祐二年(1276)二月至五月间九死一生的历险记,和七月在南剑州(今福建)建立督府率军奋战以来的转战史,可以为“山河”两句作注脚。五、六两句中的惶恐滩、零丁洋本身是地名巧对。前一句是追记四年前临安危急,朝廷诏天下勤王,文天祥毁家纾难,自赣州经惶恐滩(今江西万安)北上,当时忧念国事,不禁惶恐不安。后一句是说现今不幸战败,只身被俘,飘浮于浩渺的零丁洋上,深感孤独。两句正好概括了他的起兵始末和忠愤之心。惶恐、零丁二字语意双关,一则表明江滩形势之险恶,一则概括了作者被俘境况之危苦。这里并不是因地名而随意敷衍入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生无所愧,死无所憾,光明磊落。这两句诗传诵千古,令人起敬,表现了文天祥救国无成之后一死明志的忠贞意志和烈士气概,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文天祥的诗作是宋末民族斗争历史和他个人艰苦斗争经历的实录。大都明白易晓,很少用典,感情真挚,主题显豁,言简意赅,概括性强。这一首诗,寥寥八句,就概括了自己由科第出身到带兵勤王,以迄国破家亡、不幸被俘诸种大事,并将叙事、抒情、言志三者融为一体,苍凉悲壮,感人至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