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研究人类与动植物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类和自然的物质基因、生物基因是处在一个独立系统中,具有同等的、积极的和复杂联系的组成部分,非常有利于对各地人类生态环境演变趋势的预测和分析,有利于改进和建立人类的文明体系。
文化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文化的形成、分布,以及不同地域的特殊文化以及文化类型如何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制约的学科。 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该学科是在人类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基础上,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文化体制适应其总环境的方法,研究某一文化的各项制度相互适应的方法,试图通过这些过程,寻找、揭示不同文化形式如何出现、持续和转化。 文化生态学的创立者是美国新进化学派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斯图尔德在对特种文化或文化集团的研究中,提出了文化 “多线进化” 的概念,认为文化的进化由于适应环境而产生出多样化、特殊化,即呈现 “多线进化” 的局面,从而有可能比较广泛地传播不同地理和生态区带的文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文化的总的演进规律。他对出现古代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中国、秘鲁和墨西哥五个地区的文化形式做了比较,探讨了人类文化起源与发展不同的进程。他提倡建立一门文化生态学专门学科,开展对文化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他主张既反对 “环境决定论”,又反对把所有文化起源于一个中心的传播主义学派的错误观点,认为文化生态学才是一门 “解释具有地域性差别的一些特别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 的科学。最近二三十年,文化生态学受到人类学家和生态学家更多的关注,美国又相继出版了萨林斯的 《文化与环境:文化人类学研究》、内亭的 《文化生态学》 等专著。但由于文化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尚难说已经形成一套首尾相贯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从当前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文化生态学主要致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❶研究开发技术或生产技术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开发技术或生产技术,即通常所指的 “物质文化” 的大部分,诸如原始社会中狩猎和捕鱼工具,采集和贮存食物的容器,地上和水上使用的运输手段,开发和使用水、燃料资源,以及某些环境中抵御寒冷和酷暑的手段; 发达农业社会中的农业和放牧技术及关键性工具的制造; 工业社会中的资本和信贷调节、商业体系等,都是构成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文化生态学认为,作为物质文化的技术,它的起源与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的发展也受制于环境,简单的文化与发达的文化比较,受制作用表现更为直接,甚至气候、地形、土壤、植被、动物群等,都成了决定性因素。 ❷研究用特殊的技术手段开发特殊地区的行为模式。环境不仅容许或阻碍技术的发展,还广泛地影响人类的行为,形成人类社会对环境调节的特殊的行为模式。在技术设备几乎相似的情况下,由于环境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特殊地区的开发中,环境及其植物群和动物群的特殊性,往往决定必须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并形成特殊的行为模式。 ❸研究行为模式在开发环境中影响其他文化的作用状况。如果只是认识到技术和环境规定某些事情必须用某种方式去做,还不能说把握文化与生态的全部关系。文化的所有方面的因素和功能,都相互依存,其程度和类型均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就包含在文化规定的所利用的环境方式之中。文化生态学反对孤立地考察某一文化因素,诸如人口统计、居住模式、亲属关系结构、土地占有、土地使用等一些关键性的文化因素,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达到解释每一种文化类型对该地区的特殊适应性的原因。文化生态学对文化的生态分析研究日益盛行,成为当前人类文化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 ☚ 行政生态学 文艺生态学 ☛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