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雕塑
主要指敦煌莫高窟的雕塑, 也可包括榆林窟、东西千佛洞的雕塑。因均施彩绘,又称彩塑。因莫高窟所在沙山属玉门系砾岩,不能雕刻,故造像均采用泥塑。除几尊巨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以木头扎草作骨架,外表用泥塑成,敷以色彩。也有用手捏、模压、刀刻等方法制成的。塑像题材主要是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早期塑像包括北魏、西魏、北周3个时代,是雕塑艺术的发展期,受印度艺术影响较大。北魏太和改制以前,人物面相丰满,鼻高眼长, 密集的装饰性衣纹, 给人以薄纱透体之感。太和改制以后,人物面貌清瘦,眉目疏朗,大冠高履,褒衣博带,性格类型化逐渐明显。中期包括隋、唐两代,是敦煌雕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期。隋代塑像体壮丰满,鼻低耳大,造型由北魏秀骨清像转为雍容厚重, 但头大肥短, 面容呆板。唐代塑像以 “浓丽丰肥”为特点,造型洗练,比例适度,表现出强烈的人物特征。佛像容颜慈祥庄严,衣褶自然流畅。菩萨面相丰腴,眉眼细长,唇含笑意,身段窈窕,肌肤细腻,双手纤巧,两足丰柔,身饰缨珞,腰围锦裙,处处显示出世俗女性特征。天王力士身着盔甲,怒目圆睁,勇武有力。晚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4个时代,属衰落期, 虽形象衣饰仍保存唐代遗风, 但神态呆滞,缺乏活力,仅有个别造像风格别致,具有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