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散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散关 散关即大散关,又称崤谷,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要道,为古代兵家必争要地。 ☚ 佥押 乌林 ☛ 散关古关名。在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孔道,为古代兵家必争要地。宋以后习称大散关。 散关历史上为关中四塞之一,是著名的关中西部关隘,亦称大散关。在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千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会,扼南北交通要道,为秦、蜀往来之咽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远在战国时就已设置。东汉初延岑自汉中北出散关走陈仓;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唐玄宗从散关南逃成都。宋与金曾以此关为界。陆游《观长安城图》诗:“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从散关穿过。 散关 散关古代秦蜀交通孔道。位于今陕西宝鸡市西南秦岭山脉大散岭。《水经注·渭水》既称“散关”,又称“大散关”。别名崤谷。汉末,曹操讨张鲁,由陈仓出散关,至河池; 蜀汉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南宋绍兴元年(1131),吴玠、吴璘兄弟与金兵在此激战,金兀术仅以身免。后人为纪念吴氏兄弟,在关城西修有吴公祠。南宋诗人陆游《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观长安城图》:“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均写此关。今关下竖“古大散关”碑一通。宝成铁路、川陕公路均过此关。 ☚ 斜谷关 大散关 ☛ 散关 散关又名大散关。大散关“乃秦陇之锁钥,雍梁之咽喉,关中之巨险”。大散关东侧的和尚原,四周陡峭,顶上宽平,为屯兵戍守的险地。大散关距宝鸡五十二里,自古为交通、军事要道,唐开元时期为“六上关”之一,通驿道。散关北口处有遵涂驿。《旧唐书·僖宗纪》 说,光启二年 (886年) “田令孜闻邠州军至,奉帝入散关,令禁兵守灵壁”。“禁军溃败,遂长驱追驾至遵涂驿”。《新五代史·六三·前蜀世家》又说,僖宗至散关遵涂驿时,“李昌符焚栈道,栈道几断”。清道使王建控僖宗马,冒险从烟焰中过,宿坂下。由此知道散关附近当时有栈道。出散关西南行,约四、五十里至黄牛岭,王维称此段路“深林密竹,登道盘曲”。“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此诗极能形容散关以南盘曲山道的实况。唐末五代,在散关与黄牛岭间筑有黄牛寨(今黄牛铺)。黄牛岭南为黄花川,离大散关八十里。又西南至凤州治所梁泉县,为散关道上的重镇。 ☚ 潼关 鬼门关 ☛ 散关又称“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为秦、蜀交通要道。宋、金以此为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古关名。位于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孔道,为古代兵家必争要地。宋以后习称大散关。 散关 散关宋以后习称大散关。在陕西宝鸡市西南秦岭脊北坡,观音堂以南2.5公里,川陕公路26公里南面山坡平台上。西周时这里是散国地,故名。当秦岭南北咽喉,扼川陕间交通孔道,为古代军家必争之地。楚汉战争时汉王刘邦自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当经散关。东汉初延岑自汉中北出散关走陈仓。三国时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由汉中出散关围陈仓,皆指此。宋与金曾以散关为界,南宋诗人陆游的《观长安城图》诗中说:“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蒙古灭金,亦由散关攻入汉中,顺汉江而下,消灭金主力于今河南西南。 ☚ 陇关 萧关 ☛ 散关汉置,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唐以后称为大散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