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教育的培养目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

概括邓小平对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许多重要论述,得出 “又红又专” 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和选拨又红又专的人才是教育培养的目标和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红”,就是强调学生应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邓小平论教育》第146页)所谓 “专”,即应培养出世界第一流的人才。“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各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必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邓小平论教育》第59页)
关于红与专的辩证关系,邓小平作了如此阐述: 红属于德的范畴,主要指 “政治标准”、“世界观”; 专属于才的范畴,主要指 “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红与专是辩证统一的,是现代化人才的两个基本素质。红与专具有共通性,共存于事物中。“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这固然是专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红的表现。”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2页)红与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4页)“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2页)在红与专的关系中,决定事物矛盾性的主要方面是红。又红又专,红是决不能丢的。
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有具体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又红又专作为教育培养的目标。1978年4月22日,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 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3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这几个方面作了发展。
德育方面。邓小平始终坚持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培养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为明确目标。早在1957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就提出用 “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青年一代。” 在1961年,我国的经济困难时期,他又指出: “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思想。人穷志不短,越到困难的时候,越要有志气。在青年里面应该广泛地宣传这些思想。” (《邓小平论教育》第21页)要从小开始培养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道德,同时强调,要把政治和业务、德育和智育当作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不能分割。他说,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并不是要大量增加政治课时间,更主要的是把政治思想教育渗透到文化课学习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去。
智育方面。邓小平一贯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智力开发,把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文革” 结束后,他通过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许多重要指示,来加强智育,恢复学校的正常秩序。
❶大力肃清 “四人帮”散布的 “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知识越多越反动” 等谬论,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尽快走上正轨。
❷从严从难要求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培养。他说:“要极大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没有 ‘三老四严’ 的作风,没有从难从严的要求,没有严格训练,也不能达到目的。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 (《邓小平论教育》第59—60页)
❸改革教育制度,开发智力,提高教育质量。在这方面邓小平作了很多重要决策和具体指示。他认为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恢复高考,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学生,不再搞群众推荐; 恢复放假制度,在假期,让学生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教师休假,给教师以消除疲劳、思考问题,总结经验的时间,劳逸结合; 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大学、重点中小学的建设,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加速造就人才和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
劳动技术教育方面。邓小平认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应参加生产劳动。他在1957年提出: “我们希望全国的青年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准备参加建设祖国的生产劳动,首先是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青年,也应该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力劳动,这对于他们的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是必要的。” (《邓小平论教育》第12页)后来,邓小平特别强调了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问题。他指出: “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和技术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要做到这一点,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地安排。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那又怎么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可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艰巨要求?” (《邓小平论教育》第62—63页)由此可见,邓小平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看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的。
体育和美育方面。邓小平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现了对体育和美育的重视。邓小平一直都非常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他强调在抓德育、智育的同时,要不断增强学生的体力。针对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倾向,他于1978年提出: “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4页)1980年5月在给 《中国少年报》 和 《辅导员》 杂志题词写道: “希望全国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 (《邓小平论教育》第111页)邓小平把美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既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要对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腐朽的东西进行坚决抵制。1980年邓小平明确指出: “近一两年内,通过不同渠道运进了一些黄色、下流、淫秽、丑恶的影片、照片、书刊等,败坏我们社会的风气,腐蚀我们的一些青年和干部。如果听任这种瘟疫传播,将诱使许多意志不坚定的人道德败坏,精神堕落。”(《邓小平论教育》第116页)“现在有些同志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的、经济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学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推崇。对于西方学术文化的介绍如此混乱,以至连一些在西方国家,也认为低级庸俗或有害的书籍、电影、音乐、舞蹈以及录像、录音,这几年也输入不少。这种用西方资产阶级没落文化来腐蚀青年的状况,再也不能容忍了。” (《邓小平论教育》第139页)可见,美育是和文化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使青少年有健康的、美的情操,有正确的审美观,在实施美育教学正面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抵制、批判封建的和资产阶级腐朽的文化思想和艺术观点。
综上所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缺一不可的,并且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又相互区别,相对独立。

☚ 教育发展战略   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0000029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