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教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当前位置:主页 > 词语大全 > 同义词反义词 >

哺育,教育


 【同】 都可用作动词;都有培养的意思。
【异】 “哺育”是喂养的意思,引申指受革命思想或组织的影响而成长;语义亲切,是褒义词;常用于母亲对幼儿、组织对个人,也适用于动物。只能作动词。[例]在阳光和雨露的~下,田里的麦苗生机勃勃。“教育”指从思想认识上启发诱导,或指传授知识、技能;中性词;常用于上对下、组织对个人、群众对群众或自己对自己;只用于人,在专用于人时,范围比“哺育”广。此外,还可作名词,指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事业,主要指各级学校的工作,例如:“全民办教育”;“哺育”没有这样的意义和用法。[例]必须~干部密切联系群众。
  • 上一篇:哺育,抚育
  • 下一篇:不,没有

教育 - 二十六史 - 可可诗词网

教育

 宋代经济文化科技发达,与自上而下地重视教育有直接关系。欧阳修在《吉州学记》中说:“庆历三年,仁宗在天章阁召政事大臣八人,“问治天下之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八大臣当时没能答出,后各具条陈呈仁宗。仁宗作出决定,一是发展经济,二是兴办教育。第二年正月,“诏州郡吏以赏罚劝农桑”,三月“诏天下皆立学”。欧深入阐发了这是立国之本,如周朝等这样做的,都为国太平达六七百年。由于朝廷的重视,北宋南宋一直都很重视教育,除太学(国立大学)外,各地都办起了中高等学校。除官学外,私人办学风气很盛,出现了著名的白鹿洞、石鼓、应天、岳麓四大书院。这些书院有当时著名学者如朱熹等执教,成为一学术研究中心,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学术水平,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人才,得到朝廷的支持和赞助。宋朝的教育,从上到下,官、私结合,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人才,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

教育 - 二十六史 - 可可诗词网

教育

 金朝为适应其统治的需要,重视教育,创办了许多学校。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初设国子监,国子学隶于国子监。金朝各地也纷纷设立学校。诸府学分为女真府学、汉儿府学。大定二十九年(1189),置诸节镇学三十九处,诸防御州汉儿学二十一处。大定中尚设女真府学六处。各县也设学校,县以上为官设,县以下之乡学则多为民办。金代学校皆设有孔庙,以示对儒学的尊崇。学校的设置,为金统治者培养了大批人才和官吏。《金史·文艺传》说:“世宗、章宗之世,儒风大变,学校日盛。士人由科举而位列宰相者甚多。”

教导;教诲;教育jiàodǎo jiàohuì jiàoyù

【同】 都可用作动词;都含有培育指导、启发诱导的意思。
【异】 “教导”侧重于用语言启发、开导,使人明确方向;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褒义词;具有亲切庄重的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只用作动词。[例]他经常~我们年轻人:“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教诲”侧重于耐心亲切地启迪和训导,循循善诱;限用于长对幼、上对下;多用于积极方面;亲切庄重的色彩比“教导”更浓;用于书面语,书面语色彩比“教导”浓厚。只用作动词。[例]老师谆谆~我们要以勤补拙。“教育”侧重于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人施加影响,使人明白道理,或培养指导使之成长和提高;常用于上对下、组织对个人、群众对群众、自己对自己;中性词;亲切庄重色彩不如“教导”和“教诲”浓厚;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除作动词外,还可用作名词,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指学校教育,也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例如:“我们要重视幼儿教育”;“教导”、“教诲”没有名词用法和意义。[例]~孩子,必须要有耐心。


哺育;教育bǔyù jiàoyù

【同】 都可用作动词;都有培养的意思。
【异】 “哺育”是喂养的意思,引申指受革命思想或组织的影响而成长;语义亲切,是褒义词;常用于母亲对幼儿、组织对个人,也适用于动物。只能作动词。[例]在阳光和雨露的~下,田里的麦苗生机勃勃。“教育”指从思想认识上启发诱导,或指传授知识、技能;中性词;常用于上对下、组织对个人、群众对群众或自己对自己;只用于人,在专用于人时,范围比“哺育”广。此外,还可作名词,指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事业,主要指各级学校的工作,例如:“全民办教育”;“哺育”没有这样的意义和用法。[例]必须~干部密切联系群众。


管教;教育ɡuǎnjiào jiàoyù

【同】 都可作动词;都指长辈或指导者对晚辈或被指导者进行教导和启发。
【异】 “管教”侧重于严格地进行管理约束,含有给予训诫的意味;语义较重;一般用于严格约束的对象,适用范围较小;多用于口语。此外,还有管制并劳教的意思,例如:“解除管教”;“教育”无此意。只用作动词。[例]这个孩子,父母应严加~。“教育”侧重于教导,以道理说服人,使照着去做;语义较轻;广泛适用于各种培养对象,适用范围较广;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除作动词外,还可用作名词,表示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指学校教育,也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例如:“对青少年要加强法制教育”;“管教”没有这种用法和意义。[例]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反义】 管教—放任

教育jiàoyù

❶培养人的过程;主要指学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 ~为本|~方针。
❷泛指教导培育
 △ ~说服|耐心~。‖
【同】教诲 教导

教育jiàoyù

❶ 〈名〉按照一定要求培养人的事业:义务教育│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提示】主要指各级学校的工作。
❷ 〈动〉教导和培养:教育孩子│加强教育。
【同义】教导│培养。
❸ 〈动〉用道理说服,使照着做:批评教育│党必须教育自己的干部。

教育jiàoyù

教导,启发,有时指对青少年的培养过程。
【组词】教育工作者︱教育市民︱深受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
【例句】我永远不会忘记他对我的教育。
 ❍ 市政府号召对市民加强节约用水的教育。
【近义】教导︱教诲︱指导︱教训
【反义】求教︱请教

教育jiaoyu

❶教导;启发:耐心~学生|~子女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这是一种启发式的~方法。
❷培养人们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指对青少年的学校教育。也用来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实现“四化”,~是关键|国家十分重视~事业|应该对农民进行科学种田的~|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了爱国主义~。

教育

(同)哺育 教训 教导 教诲 教养

教育jiào yù

教导抚育:雨村听说,也纳罕道,“这样诗礼之家,岂有不善~之理。”(二·36)背父兄~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一·31)

教育jiàoyù

教导,培育。
老师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
注意 ☞ “教育”在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时,属中性词。

教育jiào yù

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活动的整个过程。1846年梁廷枏《海国四说·兰崙偶说》:“亚勒弗勒……既复位,则设学校,兴教育,自为文,劝民重四业。”1899年张大镛《日本武学兵队纪略》:“炮工则十八个月给予证书,仍由教育总监部拨入联队充补二等军曹,半年后推升一等,递升曹长及特务曹长(名曰准士官)。”1902年吴汝纶《东游丛录·文部所讲》:“教员有奏任待遇、有判任待遇。判任月俸自十五圆至一百圆;奏任年俸自六百圆至二千圆。”

白沙在涅, 不染自黑;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道。/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学识何如观点书。/鸦窝里出凤雏, 粪堆上产灵芝。/囊里盛锥, 尖者自出。/败子回头便作家。/人田观稼, 从小看大。/谷要自长。/贼没种, 只怕哄。/若要长, 观后养。/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恨铁不成钢。/浪子回头金不换。/小时不禁压,到老没结煞。/好汉不怕出身低。/英雄出少年。/挨金似金,挨玉似玉。/各师父各传授, 各把戏各变手。/三年棟, 好造殿。

☚ 活到老, 学不了。   白沙在涅, 不染自黑;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

教育

教诲培育,教导。《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之。”

园丁/导师/师长/大师/宗师/宗匠/教授/博士/恩师/父师/夫子/舌耕/师尊/师表/业师/座师/先师/西席/讲席/函丈/绛帐/教育工程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乐师   园丁 ☛
教育

教育

培养人的一种知识传授活动。现代教育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人的劳动力主要靠教育的培养和训练。教育活动在塑造文明、健全人,促进生产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以及不断推动教育改革,是社会宣传的重要内容。

☚ 卖淫   教育事业 ☛

百年树人/春风风人/春风化雨/耳提面命/发策决科/高业弟子/躬先表率/河汾门下/诲人不倦/教学相长/教亦多术/科班出身/口传心授/苦口婆心/离经辨志/良师益友/良药苦口/屡教不改/明镜不疲/能者为师/潜移默化/青出于蓝/日省月试/孺子可教/如坐春风/深入浅出/声教远被/斯文一派/桃李盈门/桃李之教/陶情养性/陶熔鼓铸/顽廉懦立/顽石点头/万世师表/为人师表/无可救药/薪尽火传/循循善诱/言传身教/严师畏友/衣钵相传/一傅众咻/一树百获/一字之师/因材施教/引而不发/喻之以理/谆谆告诫/尊师重道/吃粉笔灰/打界外球/大课堂/红门生/开门办学/同参弟兄/野鸡大学/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尽信书,不如无书/名师出高徒/身教重于言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不修不成材,儿不育不成人/响鼓不用重锤敲(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锤)/严师出高徒/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慈母有败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富贵之家,爱才过甚,子所欲得,无不曲从,一切刑祸从此致矣/教化之本,出于学校/教无常师,道在则是/利人莫大于教/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教无类/择师,不可不慎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子弟,不可把世间刻薄事故教他/子弟少年知识方开,须以端谨长厚养其心,为一生人品根基

☚ 文教   百年树人 ☛
教育

教育

教(~训;~学;~材;言~) 育(~人;美~;体~;诲~) 养(养成)
教育和课试:训课
教育童蒙:蒙养
教育学生:课徒
教育弟弟:顺弟
教育人材:菁莪 育材
教育人民:教民
以国之常法教民:训经
帮助丈夫,教育子女:相夫教子
对妇女的教育:妇学
教育要趁早:教妇初来
教育熏陶他人:养人
思想品德的教育:德育
学校里的道德教育:训育
督察教育:督训
给予教育:施教 驰教
给人以教育或帮助:春风风人
给人以良好的教育和帮助:春风夏雨
及时给人教育和帮助:夏雨雨人
接受教育:受教 闻教
前往受教:就教
重新接受教育:回炉
恭敬受教:伏阁受读
学生恭敬受教:程门立雪 程门度雪 程门飞雪 立雪程门 立雪求道
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沐春风 如坐春风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有教无类 教行无类
什么人都可以享有的教育:无类之教
良好的教育:春风化雨 时雨春风 化雨春风 东风化雨
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时雨春风

另见:教师 教化1 讲授 教书 学生学习 练习

☚ 教育   家庭教育 ☛

教育/家庭教育/教育方式

☚ 民歌   教育 ☛

教书匠/师长/宗师/宗匠/恩师/父师/夫子/师尊/师表/业师/座师/先师/讲席/园丁/西席/绛帐/舌耕/函丈/门客/教育工程师/灵魂工程师

☚ 钢琴艺术家   教书匠 ☛

教育

有广狭两义。广义泛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即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年青一代(儿童、少年、青年)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其思想品德、发展其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意为“引出”,即引导儿童的固有本性,使之完善发展。在中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起源于劳动,是年长一代为了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把长期积累起来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年青一代,使他们适应劳动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对它们起反作用。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进行的。奴隶社会出现学校以后,学校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剥削阶级利用教育为他们的利益服务。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教育是培养新人,建设社会主义强有力的工具之一。

教育

教育

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从广义来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从狭义上说,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性。动物的延续主要依靠生物遗传;但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存在除个体的生物遗传外,还必须有文化遗传即新生的一代,必须掌握人类已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的经验、规范,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文化遗传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相统一的。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教育的性质和水平也是不同的;随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教育不断地提高、改善,同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教育和社会的其它领域——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人口等有着极其复杂的联系,是互相作用、影响和制约的。教育必须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同时也促进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传播与保存。教育的这些社会作用,是通过它所培养的人来实现的。

☚ 2.2 教育一般问题   教育方针 ☛

教育Education

人类社会中获得知识、寻求理解、掌握生存技能和继承发展文化传统的基本活动和主要方式。一个团体和社会的存在离不开教育。最初的教育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学校的出现开始将教育分为正规和非正规两种形式。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提供的系统化、专业化教育;各种除学校以外的社会因素对个人的交叉作用属于非正规教育范畴。加拿大人主要通过3种渠道接受教育:共同的生活经历、大众文化和信息(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书籍)、学校正规教育。
在第一种渠道中,家庭曾经最具有影响力,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婚姻破裂和非传统婚姻形式的增多,家庭的传统教育功能已大不如从前,加之出现的教育内容如性教育、消费指南和生活技巧等,学校已替代了家庭的大部分教育手段。此外,教会在教育中的作用也急剧下降。直到20世纪中期,加拿大三大教会罗马天主教会、加拿大联合教会和英国圣公会仍是加拿大伦理道德的主要传播媒介。社会的物质化和新教派的涌现冲淡了这一影响。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同样受到挑战,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化和大批移民的涌入,寻找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日趋困难。面对这样的文化现实,政府1971年10月宣布实行“双语体制下的多元文化政策”。
在第二种渠道中,电视占主导地位,是知识、价值、信仰的主要传播者。加拿大人平均每周观看电视26.6小时,电缆和卫星广播设备的普及使人们在选择节目方面有更大的余地。美国大众文化也进入千家万户。传播媒介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书籍、报刊是另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此外,电影在教育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1939年,加拿大电影委员会成立,旨在从国家利益出发促进双语电影的生产。然而,由于美国电影的垄断和录像的普及,电影业已开始滑坡。
加拿大的学校正规教育历史较长,也较稳定。1616年,加拿大出现由4名牧师组成的第一支教师队伍。19世纪埃杰顿·赖尔森的教育尝试奠定了加拿大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免费、广泛、不分地区的学校义务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了众多的只有一间校舍的学校。随后为使尽可能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开设铁路和函授学校。1985年~1986年间,教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6%。1993年,加拿大教育经费542亿加元,占国民总产值的8%,高于其他西方国家。与前两种渠道一样,学校正规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教育发展的影响。教育在加拿大受到普遍重视。过去20年中,中学后续教育人数上升4%。1986年,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9%,但公立大学入学率却低于社区学院。尽管在80年代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加拿大人仍然认为大学教育是求职的先决条件。为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加拿大目前正积极拓宽学校课程的覆盖面。

教育Education

在中部和南部各殖民地,教育的主要形成是私人家庭教育和教区附属学校。教士在各殖民地的教育事业中起主要作用,在创建学院方面尤其如此。1642年马萨诸塞议会向家长发出指令,要求他们使孩子学会认字。有50户或50户以上居民的镇必须指派一名教师教授阅读和写作,其薪金由学生家长或镇民支付。在讲英语的国家和地区,这种要求社区建立和维持学校的做法尚属首次。除罗得岛外,新英格兰各殖民地的初级教育都是强制性的。女孩子除学习阅读、写作和算术外,实际上受不到其他任何教育。文盲很普遍。在教士的影响下。下列大学和学院先后创办:哈佛大学(1636年),耶鲁大学(1701年),普林斯顿大学(1746年),布朗大学(1764年),拉特格斯大学(1766年),达特默思学院(1769年),威廉—玛丽学院(1693年),英王学院(即后来的哥伦比亚大学,175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1749年)。至19世纪初,由于传统的社区被打破,也由于人们向西部迁徙,初等教育已经开始衰落。公费教育仍限于新英格兰地区,这种教育形式向西部发展的速度极其缓慢。公费学校学期很短,纪律很严,教材很差,教师多未受过训练。群众性教育此时尚未出现。富裕家庭雇佣家庭教师,或将子女送往私立中学或私立女子学校。1800年美国有24所学院,但规模都很小,课程也不多。主要课程是语言、神学和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仍然是培养教士。哈佛大学在1783年创办了一所医学院。在这以后,其他大学也逐渐开设了非神学的课程。按照国会通过的历次土地法的规定,俄亥俄准州的乡镇把部分公共土地的税收留作办学之用。杰斐逊等人的教育思想指明了美国后来的教育方向,科学、历史、法律、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语言列入了课程。在内战前这一段时期,许多学院开始了对医学、法律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杰克逊时期对普及公费教育的劲头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城市生活的发展,选举权的扩大及犯罪率上升促使政府增加群众性教育的开支。虽然公费教育遭到富裕的纳税人、私立学校和一些教会的反对,但普及教育的运动发展越来越广泛。在新英格兰,霍勒斯·曼和詹姆斯·G·卡特通过讲演和印发出版物使公众了解群众性教育的必要性。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很快出现了。在康涅狄格州和罗得岛州,亨利·巴纳德象曼在马萨诸塞州那样唤起了公众对教育的关心。托马斯·H·加劳德、卡尔文·E·斯托和凯莱布·米尔斯在纷纷出版的教育刊物上阐述普及教育的必要性。1850年,美国有6000所私立女子学校和私立中学。1860年,美国有252所学院,其中17所为州立学院。在1862年莫里尔法的鼓励下,各州建立了69所农学院和机械学院。文学会成为成人教育的核心。男女同校教育主要是随私立女子学校的发展而发展,如马萨诸塞州特洛伊的埃玛·威拉德学校和南哈德利的玛丽·莱昂学校分别在1812年和1836年实行了男女同校教育。1834年奥伯林学院成为第一所男女同校的学院,随后安蒂奥克学院在1853年实行了男女同校教育。到19世纪末,女子学院的数量增加了,其中许多是有名的大学开办了女子学院。美国教育制度的弱点仍然是教师薪金低、素质差,教学设施不足。欧洲受过教育的行政官员回到美国以后,课程和教法有了改进。奖学金,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奖学金,通过像伦塞勒科技学院和马萨诸塞理工学院这样一些学院的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了。20世纪初,G·斯坦利·霍尔、约翰·杜威、威廉·詹姆斯和E·L·桑代克等人在哲学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贡献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教育开始包括职业训练、职业指导、测试方法顺序渐进教学法,以适合学生各不相同的需要。学校的物质设施有了改进,师资素质也有了提高。1900年公立学校共有1550万名学生。自美西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学生人数从50万增至350万,大学生人数增加了5倍多。在20世纪,美国人都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权享受高中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中学年龄的孩子几乎有一半在公立和私立中学读书。新的教育思想包括使用实验室、体育馆、讲堂、剧院、游泳池、操场和图书馆。1935年大学注册人数达100多万。人们普遍认为,美国青年有享受大学教育的权利。全国的州立大学生和市立学院为想上大学的青年提供了由纳税人支付费用的高等教育。由乔治·伊斯门、詹姆斯·B·杜克、约翰·D·洛克菲勒和安德鲁·卡内基资助的私人基金会促进了对专门学科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全国青年管理局和工程兴办署对中学生、大学生和教师提供的援助显示了公众对教育事业的支持。1965年有近500万名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学习。1964年联邦政府向教育机构发放贷款和补助金近30亿美元。

教育

教育jiaoyu

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自古以来,许多教育家、学者对教育有过众多的解释与说明。我国东汉时期的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学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就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称:“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教育中的冲突》)英国著名学者罗素说:“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教育的目的》)在教育史上,首先比较科学地对教育下定义的是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她曾说:“所谓教育,就是指有计划地感化新一代,以便培养出一定类型的人。”(《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加里宁对教育的阐释已为我国多数教育理论工作者所接受,加里宁说:“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论共产主义教育》)今天在我国众多的教育学教科书中,一般都将教育解释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认为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既具有永恒性,又具有阶级性。并把教育区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品德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教育。狭义的教育单指学校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便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现代意义的狭义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等。

☚ 教育科学   传统教育 ☛
教育

教育jiaoyu

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教育最初起源于劳动,为适应传授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 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产生影响和反作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其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教育具有历史性和共时性,其中还兼以阶级性。教育是人类的生产、生存赖以继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一切剥削阶级都利用教育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工具之一。狭义的教育一词是指学校教育, 而广义的教育则泛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

☚ 教育主导作用   学前教育 ☛
教育

教育Jiaoyu

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一词,有时也仅指思想教育,以区别于教学或教养。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并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教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左部,表被教者,右部,表手持木棒的教育者。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中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英文educafion、法文education、德文erzichung均源于拉丁文educar一词。educar本义为引出、发挥,故引导或发挥儿童使其得到发展的活动为教育。由于人们对教育作用和功能认识的不同,人们对教育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称“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之不断改造”。德国近代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是对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的一种促进。法国教育社会学专家则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教育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其实质都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按教育形式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学校教育和其它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一般是在固定场所,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其它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知识媒介(图书、报刊、影视、广播等),使受教育者获取知识、受到教育。通过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增长知识、丰富经验,也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此外,还有自我教育形式,指受教育者为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发展智力和才能,形成一定的个性品质而进行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自我控制活动。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随社会的发展而日益重要,教育活动本身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按时代划分,教育可分为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按受教育对象不同可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年人教育、特殊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按性质划分,有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之分,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分。本世纪中叶后,终身教育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 教育基本理论   原始社会教育 ☛
  • 教育总论
  • 世界各国教育
☚ 欧洲空间组织ESA-IRS联机检索系统用户手册   教育总论 ☛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教育辞典/世界教育辞典/实用教育辞典/教育百科辞典/教育大辞典/教书育人辞典/现代学校教育辞典/西方教育词典/教育小百科/英俄日汉教育词典/德汉学校教育学小词典/教育名言大全/外国著名教育家锦言集/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教育工作实用手册/实用教育理论手册/简明教育科学研究手册/教育学辞典/简明教育学词典/教育学手册/教育学、心理学辅导手册/普通教育管理实用手册/德育辞典/德育知识词典/智育百科辞典/美育辞典/美育知识手册/儿童少年美育全书/青春知识词典

☚ 科学技术情报机构便览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

教育


教育

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广义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该词在中国始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社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并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作用日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学正署、训导署/儒学署/劝学所/天水文社/秦州教育会/天水县教育局/天水市教育局/天水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天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天水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天水书院/陇南书院/原泉书院/景权书院/朱圉书院/正兴书院/焦作工学院/天水师范学院/甘肃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天水分校/甘肃机械电子职工大学/天水第一师范学校/天水第二师范学校/甘肃省税务干部学校/甘肃省机械工业学校/甘肃省小陇山林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甘肃省地质矿产局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甘肃省建设银行学校/甘肃省轻工业学校/天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天水市卫生学校/天水市农业学校/天水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天水市工业学校/天水地震学校/甘肃省机械技工学校/天水技工学校/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秦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武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武山县特殊教育学校/天水市工读学校/甘肃省天水育新学校/国立五中/国立十中/甘肃省立天水中学/天水市第一中学/天水市第二中学/天水市第三中学/天水市第四中学/天水市第五中学/天水市第六中学/天水市第七中学/天水市第八中学/天水市第九中学/天水市第十中学/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天水市罗玉中学/天水市石马坪中学/天水市育生中学/甘肃电器有限公司子弟学校/天水市玉泉中学/武山县第一中学/武山县第二中学/甘谷县第一中学/甘谷县第二中学/秦安县第一中学/秦安县第二中学/清水县第一中学/清水县第二中学/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二中学/天水市蓓蕾中学/天水市梅兰中学/天水市启升中学/天水师范附属小学/天水市解放路第一小学/天水市新华门小学/天水市解放路第二小学/天水市人民路小学/天水市公园小学/天水市建设路第二小学/天水市建设路第三小学/麦积区实验小学/麦积区道北小学/麦积区道南小学/麦积区桥南小学/武山县城关小学/武山县洛门中心小学/甘谷县大像山镇南街小学/甘谷柳湖小学/张家景文泽学校/清水县原泉小学/清水县西关小学/清水县东关小学/秦安县兴国镇第四小学/天水市第一幼儿园/天水市第二幼儿园/秦州区解放路幼儿园/秦州区合作巷幼儿园/秦州区奋斗巷幼儿园/麦积区滨河路幼儿园/麦积区建新路幼儿园/麦积区劳动路幼儿园/甘谷第二幼儿园/秦安县第一幼儿园/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幼儿园/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二幼儿园/八方统筹/农村教育附加费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中小学布局调整

☚ 百里香杜鹃的药物研究   学正署、训导署 ☛
教育

教育

安徽省回民最早的民族教育是“经堂教育”。这种教育是利用清真寺的寺产,由阿訇一边教授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教义,一边讲授汉文。经堂教育使用的文字叫“小儿锦”,即用汉字给阿拉伯文注音的一种特殊教学语言。寿县城关清真大寺是国内著名的开学大寺,安庆、亳州等地清真寺教育也很出名。经堂教育为早期回民培养了不少有用人才。随后,回民教育逐渐转为私塾教育和学校教育。
清康熙三十二年(1673),淮南太平集郝庭兰等13家捐款建学堂草房4间,聘先生执教。乾隆二十五年(1760),蓝守安先生又筹款买地74亩助校。辛亥革命后该校改为太平丙等小学,直到1946年解散。光绪二十四年(1897),寿县创立私立务本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芜湖回民集资办起清真义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和县创立私立清真学堂,安庆成立“清真丙等学校”,定远县创毓秀小学。这以后,各地纷纷仿效。至1949年,全省共创立回民小学54所,回民中学4所。
1949年以后,安徽回族教育发展迅速。到1991年,已有回族中学8所,即定远县民族中学、阜阳市民族中学、亳州市民族中学、东至县江心回民中学、五河县赤龙回民中学、寿县陶店民族中学、凤台县李冲回族中学、长丰县孤堆回民中学。全省有民族小学98所,教职工1400多人,在校学生比1952年增长10倍。此外,还有民族幼儿园20余所,民族业余学校一所。民族学校已基本消灭了危房,并已建起33座教学楼,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如有的学校在当地统考中总成绩名列前茅,有的学校已成为当地重点学校。全省已有8所民族小学被评为当地文明学校,定远县民族中学1992年还受到国家教委、国家民委的表彰。
总之,安徽省回族教育形势喜人,已基本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不少地区的“四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在校生年巩固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等教育的普及率)已经赶上或超过了当地水平。民族职业教育已经起步,扫盲教育已取得丰硕成果,成人识字率已达80%以上。

☚ 五 教育与文化   文化 ☛
教育

教育

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 (或阶级) 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
❶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
❷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❸选择功能。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如美国杜威说: “教育即生活。” 英国斯宾塞说: “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 教育一般   德育 ☛
  • 综述
  • 教育机构
  • 师资队伍
  • 湖南省教育经费
  • 重要教育会议
  • 留学教育与国际交流
  • 教育援藏
  • 学前教育
  • 幼儿园选介
  • 初等教育
  • 小学选介
  • 普通中学教育
  • 普通中学选介
  • 普通中等专业教育
  • 中等专业学校选介
  • 职业中学教育
  • 职业中学中专选介
  • 技工教育
  • 技工学校选介
  • 高等教育
  • 普通高等院校选介
  • 师范教育
  • 中等师范学校选介
  • 高等师范学校选介
☚ 1995年湖南省审计工作情况   综述 ☛

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目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制度/学制/学位制度/人力资源/教育成本/教育投资/个别差异/心理环境/心理测验/心理过程/心理发展/电化教育/视听教育/电视教学/广播教学/卫星电视教学/远距离教学/计算机教育/国防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标准化考试/教育过程最优化/普及教育/义务教育/教育机会均等/现代教育/传统教育/教育商数/教育普查/全面发展的教育/片面发展/三个面向/四有人才/自觉纪律教育

☚ 美国国会图书馆   教育 ☛

教育

教育

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 (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 (1)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 (2)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3)选择功能。社会根据其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如美国杜威说: “教育即生活。”英国斯宾塞说: “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 教育   德育 ☛

清末民初甘肃省级教育行政机构/清末民初甘肃县级教育行政机构/清末民国时期甘肃大学教育/清末民国时期甘肃中学教育/清末民国时期甘肃省立师范/清末民国时期甘肃县立师范/清末民国时期甘肃省立职业教育/民国时期甘肃县立职业学校/民国时期甘肃社会教育/兰山书院/五泉书院/皋兰书院/求古书院/柳湖书院/鸣沙书院/陇南书院/甘泉书院/甘肃大学堂/陇东中学/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兰州大学/兰州铁道学院/甘肃工业大学/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兰州商学院/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联合大学/西北民族学院/甘肃教育学院/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酒泉教育学院/甘肃省定西教育学院/甘肃省陇南教育学院/甘肃工业职工大学/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甘肃省职工财经学院/甘肃省建筑职工工程学院/兰州教育学院/甘肃社会科学进修学院/兰州服装职工大学/甘肃省服装学校/兰州电力学校/甘肃省建筑工程学校/甘肃省广播电视学校/核工业四零四工业学校/甘肃省轻纺工业学校/长庆石油学校/甘肃省煤炭工业学校/甘肃省国防科技工业学校/甘肃省计划学校/兰州电子工业学校/甘肃省商业学校/甘肃省兰州市商业学校/甘肃省乡镇企业学校/甘肃省邮电学校/甘肃省财政学校/酒泉工业学校/甘肃省物资学校/培黎石油学校/甘肃省兰州文科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兰州石油学校/兰州铁路机械学校/西北工业学校/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兰州化工学校/兰州气象学校/甘肃省交通学校/甘肃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甘肃省水利学校/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科学技术学校/甘肃省机械工业学校/甘肃冶金工业学校/甘肃省建设银行学校/白银市工业学校/甘肃省畜牧学校/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甘肃省税务学校/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学校/甘肃省庆阳地区财政学校/甘肃省人民警察学校/兰州市人民警察学校/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甘肃省天水农业学校/甘肃省定西地区临洮农业学校/甘肃省张掖地区农业学校/甘肃省平凉农业学校/甘肃省庆阳地区农业学校/兰州园艺学校/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学校/甘肃省林业学校/甘肃省陇南地区农业技术学校/甘肃省庆阳林业学校/甘肃省卫生学校/甘肃省兰州市卫生学校/甘南藏族自治州卫生学校/临夏回族自治州卫生学校/甘肃省张掖地区卫生学校/天水市卫生学校/甘肃省平凉地区卫生学校/甘肃省庆阳地区卫生学校/甘肃省陇南地区卫生学校/甘肃省中医学校/甘肃银行学校/兰州城市建设学校/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甘肃省艺术学校/甘肃省电影学校/甘肃省石油化工学校/兰州市女子职业学校/兰州旅游职业学校/兰州工科职业学校/甘肃省黄羊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甘肃省化工技工学校/兰州化学工业公司技工学校/兰州电力技工学校/兰州铁路技工学校/甘肃省煤炭工业技工学校/甘肃省建筑工人技术学校/甘肃冶金技工学校/兰州铁路运输技工学校/兰州航空工业联合技工学校/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干部学校/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学校/甘肃省供销学校/甘肃省交通干部学校/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甘肃省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甘肃省农垦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甘肃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甘肃省建筑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甘肃省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甘肃省职工经济技术中等专业学校/兰州工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兰州铁路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甘肃省经济贸易学校/甘肃省东风中等专业学校/甘肃省庆阳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南藏族自治州中等专业学校/甘肃省酒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国工商银行兰州干部中等专业学校/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师范学校/甘肃省武威师范学校/金昌市师范学校/甘肃省张掖师范学校/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嘉峪关市师范学校/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民族师范学校/甘肃省临夏师范学校/甘南藏族自治州师范学校/甘肃省成县师范学校/甘肃省礼县师范学校/天水市第一师范学校/天水市第二师范学校/甘肃省平凉地区师范学校/甘肃省宁县师范学校/甘肃省庆阳师范学校/甘肃省临洮师范学校/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榆中师范学校/永登师范学校/兰州师范学校/甘肃省幼儿师范学校/兰州市预备役职业高级中学/兰州市第三十六职业高中/武威铁路职工子弟职业中学/张掖市第一农业中学/平凉市第一农业中学/甘肃省甘谷第一中学/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泾川县第一中学/甘肃省庆阳县陇东中学/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甘肃省张掖中学/甘肃省酒泉中学/酒泉钢铁公司第三中学/甘肃省临夏中学/临夏回民中学/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第一中学/甘肃省武都第一中学/甘肃省定西中学/甘肃省临洮中学/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兰州西北中学/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兰州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兰州市第二中学/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兰州市第三十三中学/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第一中学/兰州市盲聋哑学校/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甘肃省保育院/甘肃教育体制改革/甘肃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甘肃教育结构/农民教育/希望工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甘肃省全面提高小学生教育质量联合革新计划/省级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甘肃省教育委员会/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甘肃省电化教育中心/甘肃教育社/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甘肃省勤工俭学指导中心/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甘肃省教材编审室/甘肃省教学仪器公司/加快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减轻小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几项规定/甘肃省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甘肃省《关于社会力量办学若干暂行规定》实施办法/改革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加快甘肃省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

☚ 甘肃省交通会计学会   清末民初甘肃省级教育行政机构 ☛

“一二·九”运动在山东/1947年山东学生运动/1941年度文教宣传工作计划大纲/卜商/八股文/人师/入泮/三盈三虚/三台书院/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大成书院/“大跃进”时期的教育/上智下愚/山东大学/山东书院/山东学堂/山东工学院/山东民先队/山东农学院/山东医学院/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师范教育/山东行政学院/山东法政学堂/山东省教育厅/山东海洋学院/山东高等学堂/山东高等教育/山东教会学校/山东教育创刊/山东职工教育/山大、齐大迁四川/山东同盟会教育/山东的流亡教育/山东废武举乡试/山东省立农学院/山东省华侨中学/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山东省文教委员会/山东省立第四联中/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山东高等师范学校/山东教育改革概况/山东职业技术教育/山东道设乡试会考/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山东大学堂设师范馆/山东省工业专科学校/山东省抗战建国学校/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山东公立矿业专门学校/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山东官立中等工业学堂/山东巡抚饬定办师范教育/山东省小学教育实施办法/山东省行政委员会教育处/山东省当前教育工作纲领/山东省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山东省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董事会/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山东省检定小学教师暂行办法/山东省行政委员会推行教育改革/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教育组成立/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中的教育工作/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小学的几点意见/山东省战时小学课程标准总纲/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教育组首次会议/义学/广文中学/小先生运动/子见南子案/乡学/乡村建设实验/开展生产运动/专心致志/五峰书院/太学/太平清领书/不耻下问/历山书院/历代皇帝尊孔/中论中的教育思想/中庸之道/中庸书院/中小学教育/中等教育调整/见贤思齐/长山中学/长善救失/化民成俗/反求诸己/六艺/六行/六经/六德/文社/文华馆/文华中学/文华书院/文美书院/文选书院/文美女子中学/文登工读师范/文登乡村师范学校/文化教育专门委员会/文化教育宣传工作座谈会/以身作则/水师学堂/劝学所/孔社/孔门十哲/孔子问礼/孔子私学/孔子评议/孔子学琴/孔子博学/孔府书院/孔墨显学/孔教与国教/孔子的教育思想/孔颜曾孟四氏学/孔教会第一次全代会/玉不琢不成器/功亏一篑/石介/石门书院/石介谢赐/龙章书院/东牟公学/东武公学/东莱书院/东海工读学校/旧教育改造/北麓书院/由博返约/四书/四科/四贤讲艺所/令严孙武/乐记/乐正克/冬学运动/立志乐道/兰陵书院/汉代太学/礼贤商业学校/尼山书院/圣泽书院/幼儿教育/邢叔明/西南海干校/有教无类/师逸功倍/光岳书院/当仁不让于师/当前教育工作纲要/同盟会公学/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曲阜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学校/朱元璋删孟子/伏生书院/任城书院/华东大学/华北弘道院/华北神学院/华中建设大学/华东石油学院/华东建设大学/华东白求恩医学院/自求自得/自省自克/后生可畏/创立私学/全省新教育实施/全省专科学校会议/全省冬学运动方案/全省师范干部会议/会文中学/会文书院/会英书院/刘宋四馆/刘毅批九品中正制/庄户学运动/问官书院/关于目前教育工作的指示/关于开展民校工作的指示/关于出版《山东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指示/关于发展中等教育的指示/关于整顿与发展小学的指示/关于开展教育模范运动的指示/关于加强私立学校管理的指示/关于加强国民教育工作的指示/关于中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指示/关于整理专科学校的几项具体决定/关于小学公办与民办问题的决议草案/关于保证小学教师专业化办法的决定/关于群众教育与大生产运动相结合的指示/关于山东省专科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小学教育工作中几个主要问题的指示/关于结合土地改革贯彻小学民办给各地的一封公开信/设立山东大学/设立第二教育厅/尽信书,不如无书/好为人师/孙复/孙生乞道/志不强者智不达/丽译书院/两种教育制度/束脩/抗大第一分校/抗日军政干校/抗大一分校迁山东/抗日战争时期干部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机构/连而贯之/匡衡凿壁/私塾/私立学校/私立正谊中学/私立齐鲁中学/私立齐鲁大学/私立青岛大学/私立育英中学/私塾改设市乡小学/私立山东易俗社章程/私立学校暂行管理办法/私立益文商业专科学校/秀才/身体力行/狄考文编译数学课本/言必信行必果/闵子书院/沂州公学/沦陷区日伪教育/状元/弟子职/宋代庆历兴学/社学/初级师范工作要点/启发诱导/启文书院改设中学堂/张郁光/张健华创办“庄户学”/改过迁善/君子三忧/青出于蓝/青岛礼贤中学/青岛盲童学校/青岛聋哑学校/青州府蚕桑学堂/青岛水师工业学校/青岛大学赴京请愿团/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青驼寺大会与新教育运动/英林公学/招远联中/武训/武训行乞兴学/尚志书院/国立山东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民教育座谈会/国民党统治区教育/国民党统治区职业教育/国民教育视察员暂行通则/知之为知之/岱南中学/岱麓书院/岳麓书院/徂徕书院/受业弟子/兖州学田/性善书院/性相近/官立女子师范学堂/法家私学/郑公书院/郑玄游学/实益学馆/实施“国防教育”/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学田/学记/学以致用/学不躐等/学术下移/学而不厌/学记成书/学思结合/学海书院/学而犹则仕/学而时习之/学问思辨行/学然后知不足/学而不厌/建国前夕全省教育概况/经馆/孤陋寡闻/孟子私学/孟母三迁/孟子的教育思想/契/春秋书院/城市教育工作会议/胡瑗/胡瑗泰山读书/荀子私学/荀子的教育思想/战时教育创刊/临沂山东大学/省立山东大学/省师范学堂设立/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实验小学/省立第一职业学校/省教育厅倡办乡农学校/省教育厅举办教育研究会/科举制度/重修山东最大书院/独尊儒术/庠序/庠序之教/闻弦书院/闻韶书院/恢复和整顿小学实施办法/洪范书院/济南一中/济南书院/济美中学/济宁建国学校/济南回民中学/济南师范学校/济南盲聋学校/济南黎明中学/济南孔道会成立/济南乡村师范学校/济南幼儿师范学校/济南教职员座谈会/济南学生赴南京请愿/济南简师附设小学堂/举一反三/泰山书院/秦汉儒生兴学/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施教纲领/袁世凯祀孔/获麟书院/夏代教育/崂山书院/徐干/胶莱公学/胶东公学成立/胶东抗日中学/胶东建国学校/胶高实习普通学堂/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胶东国防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高福乐夫妇登州办学/烟威中学会议/烟台启喑学堂/绣江书院/琅琊书院/雪官书院/培基小学/教喻署/教必正业/教育传说/教学相长/教育革命/教育停办/教童子法/教师之友创刊/著录弟子/黄龙洞贫民义学/曹参师盖公/曹操兴学举才/焚书坑儒/接管旧学校/接管城市教育/崇文书院/崇贤义塾/崇德书院/第一次全省教育会议/第二次全省教育会/第三次全省教育会议/祭酒/商代教育/清末民初山东私塾/鸿文中学/温故知新/深造自得/隆师亲友/琴台书院/蒙馆/敬业乐群/棣州公学/揠苗助长/景贤书院/遗象书院/释菜/集贤书院/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筑先学院/鲁中公学/鲁迅艺术学校/鲁僖公修泮宫/鲁南区抗日干部学校/鲁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渤海公学/渤海干部学校/道之以政/道而弗牵/道家私学/尊孔读经/普及教育/普通中学工作纲要/强迫儿童入学暂行办法/登州文会馆成立/蓬黄联中/解放区人民教育/解放区干部教育/解放区办学形式/解放区师范教育/解放区高等教育/解放区教育改革/解放区教育经验/解放区中小学教育/解放战争时期干部教育/新生活运动/滨海公学/震旦公学/锲而不舍/管宁割席/潍县设教育研究所/墨家私学/墨子的教育思想/稷下学宫/颜之推/整顿、调整学校/翰美女子中学/燕居石像书院/冀鲁豫建国学院/繁露书院/藏息相辅/耀南公学

☚ 耀南剧团   “一二·九”运动在山东 ☛

教育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教育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影响包含“正”和“反”两种可能。强调“有目的”,是为了把教育与其他并非有目的,但可能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区别开来。当然,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并非都是教育。强调“直接目标”,有两层意义: (1) 表示不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都不属于特有的教育活动。如艺术创作以作品为直接目标,休息日看电影以文化娱乐、艺术享受为直接目标,故不属于专门的教育活动。(2) 表示教育除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外,还有间接目标,如影响社会发展等。但若把影响社会发展作为目标列入定义,就会模糊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也无法把教育与其他影响社会发展的活动相区别。在狭义的定义中,加上“专职教育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有系统、有组织”等定语,主要是突出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教育的区别,以把握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教育

teach;educate
~是兴国之本, 更是百年大计。 Education is fundamental to a country’s enduring prosperity./~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Education should be geared to the needs of modernization,the world and the future./人人受~ education for all/传统~ traditional schooling/基础~basic education(包括小学和初中)/普及基础~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 (UPE)/全民~ education for all /素质~ all round education;competence-oriented education; ability-oriented education/义务~ compulsory education/幼儿~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职业~vocational education/终身~continuing education/初等~elementary education/中等~secondary education/高等~higher (or tertiary) education/受~be educated/受~的机会access to education/受~的权利right to education/~财政education finance/~程度level of education;educational attainment;educational status/~家educationist; educator/ ~界educational circles/~立法education legislation/~乱收费arbitary educational charges;unauthorized collection of fees b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思想concepts of education;guiding ideology for education work/~体制改革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信息化apply IT to education/~行政管理体制system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行政人员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学pedagogics;pedagogy/~质量quality of education /~制度system of education/~机构 educational establishment;educational institution/~的发展educational advancement/~革新 educational innovation/~自主educational autonomy/~补助金education grant/~学院education college
相关词汇
《九年制义务教育法》 9-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Law
中央和地方共同办学co-financing by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for education
扩大受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 improve education access and quality
公立学校public school
民办学校private schooling;people-run school
重点学校good quality school;key school;selected school
理工专科学校poly technic
电脑派位入学computer-based lottery to assign primary graduates to middle schools
就近上学 provide for schools within easy walking distance (or where children live,within the catchment area)
学校为主的管理模式school-based management (SBM)
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a stable and qualified teaching force
师资力量流失 massive flow of competent teachers from A to B
教师工资激励机制 incentive-based teacher salary scheme
拖欠教师工资 delayed payment of teacher salary
一味注重知识的掌握,疏忽学生独立思考和应用能力schooling focus on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less on students’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apply to new situatio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