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敖氏伤寒金镜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又名《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舌诊专书。敖氏原著,元杜本撰。初刊于至正元年 (1341)。后经薛已加以润色,收入 《薛氏医案》,始得以广泛流传于世。明《医藏书目》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除《薛氏医案》本外,还有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 (1764) 钱塘王氏刻本,及 《医林指月》本。 作者敖氏,据明卢复载: “敖氏不知何许人,有舌法十二首,以验伤寒表里”,但 《中医人名辞典》据《古今名医言行录》载: “敖继翁,字君寿,宋元间福建福州人,……平生于治经外,专究医学……敖氏于《伤寒论》多有研究,认为此书原有 ‘辨舌之法’大多散失不传。后依据仲景之论补 ‘验舌法’十二条,著成《金镜录》 一书,藏于家。” 可供参考。 杜本 (1276-1350),元代医家。字伯原,一字原父,号清碧,清江(今江西清江)人。性沉默,寡言笑,博学善文,兼通医学。顺帝时(1333-1367)召为翰林侍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以病力辞不就。潜心研究歧黄之术,临证善于察舌辨证,积累经验丰富,有感于敖氏十二图未尽诸证,复作二十四图。并列方治于左,以推源寻流,临证可决死生之妙。 本书凡1卷。共收载36幅舌苔图,包括白苔舌、将瘟舌、中焙舌、生斑舌、死现舌、黄苔舌、黑心舌、红星舌、黑光舌、黑圈舌、火裂舌、虫碎舌、里黑舌等,每一幅舌图之下,加以文字说明。先述舌苔、舌质的主病,次列适宜的治疗方药。结构合理,证治俱备,对于临床辨证,很有裨益。 本书的主要贡献有两点: 1、总结了验舌内容。包括舌质、舌苔的各种变化。如舌色分淡红、红、纯红等,舌苔分白、黄、灰、黑4色以及润滑、燥干、偏全、刺裂等苔质变化; 并说明这些变化所主之病。2、发展了察舌辨证。以察舌诊断表里,阐述外感病之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如“人得病初在表,则舌自红而无白苔等色,表邪入于半表半里之间,其舌色变为白苔而滑见矣。”“邪传于里未罢,则舌必见黄苔,乃邪已入于胃,急宜下之。”即说明苔由白转黄,乃表明表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舌质由淡红转红色、再转纯红亦然。根据舌色舌苔的变化,分辨寒热虚实,并记述治疗方药如:“舌见红色,更有裂纹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发裂也。宜用凉膈散治之”。 本书是现存最早的中医舌诊著作。它的问世为舌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受到了后世许多医家的赞誉。如明卢复称其“大裨伤寒家,乃识伤寒之捷径”,薛己谓: “既图其状,复著其情,而后别其方药,开卷昭然,一览俱在,虽不期乎仲景之学,而自息合乎仲景之道,可谓深而通,约而要者矣。”陈楠序其书云: “其法浅而易知,试而辄效,诚千载不偶之秘书也”。 本书对后世医家产生一定影响,如明薛己将本书收入 《薛氏医案》以广其传,《摄生众妙方》亦曾转录此书。清张登参正于本书与《观舌心法》两书之间及已所阅历,编成《伤寒舌鉴》一书。清梁玉喻著《舌鉴辨正》亦是以本书36舌及张氏120舌为原本,逐条加以辨证而成。另 《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及 《醒医六书》中均载录此书。 敖氏伤寒金镜录简称《伤寒金镜录》。诊法著作。元杜本 (1276—150) 撰。一卷。本字伯原,人称清虚先生,清江 (今属江西) 人。博学善文,兼通医学,隐居武夷山,顺帝时被召为官,以病力辞不就。潜心增订敖氏十二舌苔图,增为三十六图,并列治法、方药,成书于至正元年 (1341),为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书中将舌分为白苔舌、纯红舌、黄苔舌、黑心舌、灰黑舌等三十六种。每种附有舌苔图,图下有说明,言其病理、症候、治法、方药等。简要切用,为伤寒验证之捷法,临证用药之指归,不仅适用外感病的辨证,亦可用于内伤杂症。此书为后世所重,屡经刊印,较早的刊本为明薛己所传,后再刻于《摄生众妙方》卷下 (此本较精、讹误较少)。尚有其他袖珍本多种,后收录在《陈修园先生医书七十二种》 中。有明刊本及一九五五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敖氏伤寒金镜录书名。简称《伤寒金镜录》。元·杜清碧撰于1341年。是现存早期的舌诊专著。世传较早的刊本为明·薛己所传,后再刻于《摄生众妙方》卷下,清·王琢崖复刻于《医林指月》中,并有其他袖珍本多种。其中以《摄生众妙方》刻本为精,讹误较少。全书叙述三十六舌,并附简图,每种病理舌均记载其症候、治法和方药,或辨明类似症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不仅能辨伤寒外感病的传变,对于杂症、内伤病的虚实,亦可从此类推。此书后经重订,建国后有排印本。 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专著,简称《伤寒镜录》。元·杜清碧撰于1341年。述有36舌象,并附简图。对每种病舌,均记有证治及方药,或鉴别、判断要点。今有排印本。 《敖氏伤寒金镜录》中国医学专著。元代中医家杜本于1341年增补而成。书中将舌象绘成36种图谱,其中24图专论舌苔,4图专论舌质,8图兼论舌苔与舌质。图中所载舌色有淡、红、青等3种,苔色有白、黄、灰、黑4种。这是中国现存第1部文图并用的验舌专书。 敖氏伤寒金镜录见 《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áoshìshānɡhánjīnjìnɡlù舌诊书。简称《伤寒金镜录》。元·杜清碧撰于1341 年。全书叙述36 舌, 并附简图。联系病症以伤寒为主, 兼及内科杂病及其他一些证候。对每种病理舌, 记载其证治及方药, 或辨明类似证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新中国成立后有排印本。 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敖氏伤寒金镜录》系舌诊著作。又名《伤寒金镜录》。作者敖氏,据明·卢不远说:“敖氏不知何许人,有舌法十二首,以验伤寒表里”。后经元·杜清碧增补二十四图,合成三十六舌,并列方治于图下。杜氏(?~1350年)名本,字原父,号清碧先生。此书为中医舌诊第一部专书。初版于至正元年(1341年),后经薛已(立斋)润色,收入《薛氏医案》,始广泛流传于世。本书收载三十六个舌苔图,其中有二十四图专论舌苔;四图专论舌质; 八图兼论舌苔与舌质。其中所载舌色有淡红、红、青等; 论舌面的变化已有红刺、红星、裂纹等;苔色有白、黄、灰、黑四种;苔质有干、滑、涩、刺、偏、全、隔瓣等描述,并大致提到了几种病理舌象。在舌图之下,加以文字说明,结合脉象、证候的寒热虚实,阐述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证治方药,并指出病情的轻重缓急、预后好恶,其中有不少经验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因此历代医家给予很高评价。如薛己谓:“既图其状,复著其情,而后别其方药,开卷昭然,一览俱在,虽不期乎仲景之书,而自悉合乎仲景之道。可谓深而通,约而要者矣。”陈楠序其书云:“其法浅而易知,试而辄效,诚千载不偶之秘书也。”本书后曾转录于《摄生众妙方》,清代王琦复刊于《医林指月》中,1955年由杭州新医书局出版。 ☚ 形色外诊简摩 伤寒舌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