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敕勒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敕勒歌 敕勒歌乐府篇名。北方敕勒族民歌。原系鲜卑语,因北齐斛律金始歌之,或题斛律金作。北齐高欢率众攻周玉壁,死伤近半,命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歌云: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唱草原辽阔及牛羊繁盛。风格豪放雄浑,语言质朴自然,历来为人们传诵。 ☚ 木兰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敕勒歌 敕勒歌北朝乐府民歌篇名。属《杂歌谣辞·歌辞》,见《乐府诗集》卷八六。《乐府广题》曰:“北齐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其歌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族居住在朔州(今山西西部)一带。北齐神武帝高欢,在一次集会上,下令敕勒族酋长斛律金唱这首歌,他自己也跟着伴唱。此诗生动描绘了我国北方大草原辽阔、苍茫的景象,展现了当时游牧民族地区水草丰茂、牛羊繁盛的美好风光。起首二句即以直率热情的语言交代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下,指内蒙古高原南麓,其地“草木茂盛”(《汉书·匈奴传》),是天然的放牧场所。三、四句以巧妙的比喻描摹出敕勒川的独特风貌。五、六、七三句,展示出无边草原上牛羊出没的美好景象。全诗很少雕饰,浑然天成,形象鲜明,气魄很大,充分体现出英爽豪迈的风格。金代诗人元好问评此诗云:“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精辟地道出了此诗的佳处。 ☚ 李波小妹歌 黄牛峡谣 ☛ 敕勒歌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西洲曲 木兰诗 ☛ 敕勒歌 题解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赏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平实而简炼地交待了敕勒族生活的地点与环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准确而又奇特地比喻出了敕勒族的生活体会。由于草原平坦而辽阔,放眼望去,天连草原,草原连天,就像一个大毡帐笼罩在大草原上空一样,呈现出强大的气势和力量。 “天苍苍,野茫茫”,用奇特的比喻写出了阴山下大草原的特征。“风吹草低现牛羊”,是全诗的灵魂,成群的牛羊散布在丰茂的草原中,随着风吹草伏,时隐时现。整个画面开阔无比,又充满了无限的动感,虽然其中没有提及人的活动,但牛羊的主人——纯朴自然的敕勒族呼之欲出,并且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浑厚苍茫,雄浑豪放,语言质朴自然,简炼明快。虽然是用汉语翻译过来的,但依然琅琅上口、传唱千古。试想当年敕勒族人民放声歌唱在广袤的大草原上的情景,该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本篇属乐府诗《杂歌谣辞》。《乐府广题》记载:北齐高祖神武皇帝攻打北周,士卒死伤甚多,北周王作歌嘲弄他,他命令部下唱《敕勒歌》。“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北齐书·斛律金列传》又记载,斛律金曾唱此歌,神武皇帝和之。因此,就有人说,这首诗的作者是斛律金。其实这是误把歌者当作者,其谬误很明显,不辨自明。 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的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对风物山川的歌颂,洋溢着牧民昂扬的爱国主义激情。这首北魏时代敕勒族斛律部赞美本民族安居乐业的歌,是一幅北方草原游牧生活的写生画卷。全篇七句仅二十七字,句式不整,韵脚不一,不合规则,反给人们以朴实自然的感受,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人们喜闻乐道,百唱不厌。 《敕勒歌》的牧歌化主要来自歌手的巧妙构思。开篇直赞“敕勒川”突兀而来。“川”在这里二义兼备,不但旨在赞美广袤的平川,而且蕴藉着造就这大好平川的河川。第二句“阴山下”为敕勒川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方域、气候及历史背景。一、二句各三字,用素描的笔法勾勒出眼前雄伟壮观而粗犷的景色,浅近明快,破口而歌,酣畅豪放,为激越壮丽的主旋律定下基调。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以雄浑的形象——“天”、“野”,椽笔横抹北国风物,歌手想象奇特,比喻的巧妙,把生活气息极浓的物象“穹庐”(蒙古包)与天作比,这种形象的比拟,正来源于游牧民族深厚的生活实践,它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同时使人感到一股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两句珠联,极言天野恢宏,乐居泰然。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简直把我们带到这广阔无边的雄浑画卷中去了。也许,我们已成为牧童进入画面:何必死盯盯地望着牛羊,躺下也没关系,头枕青草口唱牧歌,反正风起草伏牛羊清楚可见。北方游牧生活的面貌,被那富有音乐性的有情趣、有魅力的语言简洁而丰富地表现出来。“天”、“野”承上,前两句视点、立意均高,高瞻方可远瞩,空间了然,立体感强;然而,最后一句,镜头渐次推低,如江河决口,一泻千里。由静态到动态, “风”是动力,吹伏莽原牧草,吹出滚滚牛羊,见出水草畜牧之盛。使山、川、天野、穹庐的静态与起伏的草和牛羊的动态,映衬成趣。跌宕多姿,余音绕梁,使人们的领受不论是从思想还是艺术上都达到非常完美的境界。 《敕勒歌》被称为“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其第七首)从美学效果上看,每句诗所渲染的意境都是大自然的壮阔画面;随着画面的渐次拓宽,产生出声象效果,牧歌萦耳明快徘徊,画面定格,浮想联翩。 敕勒歌敕勒川〔2〕,阴山下〔3〕。天似穹庐〔4〕,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5〕。 〔1〕本篇是北朝民歌名作,属《杂歌谣辞》。敕勒是北方一个少数民族,北齐时居于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据载,公元534年,东魏高欢率军攻打西魏玉璧,士卒伤亡过半而久攻不下,军心动摇。高欢召集各贵族将领商议,令斛律金唱其本族的古老牧歌《敕勒歌》,他亲自和唱,军心为之感奋(《乐府广题》)。可见,远在公元6世纪前叶,这支牧歌已在敕勒人中广泛流传。它原用鲜卑语歌唱,后译为汉语。 〔2〕敕勒川:敕勒族所居住的草原地带。 〔3〕阴山:山脉名,起于河套西北,至内蒙古自治区与内兴安岭相接。 〔4〕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帐幕,毡制,圆顶。 〔5〕见:同“现”,呈现、显现。 本诗用极简练的篇幅展现了大草原辽阔苍茫的景象,热情赞美了阴山下大草原的壮丽和恢宏。全诗只是寥寥几笔,几个特写镜头,就传达出了诗歌本身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读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敕勒歌此诗属乐府诗《杂歌谣辞》。这是一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北朝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赞美了草原的丰茂和牛羊的繁盛,诗中所表达的诗情画意,不愧为 “千古绝唱”。 全诗虽仅有七句,二十七个字,却令人百唱不厌,常咏常新。诗篇一开始,就点明了草原所在位置。敕勒,种族名,是匈奴族的后裔,北齐时居住于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敕勒川,指敕勒部族所处的平原。阴山,其山脉起于河套西北,绵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南境,与内兴安岭相连接。那就是说敕勒川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川”字运用得意味深长,它告诉人们,这是个一望无际的广袤的平原。开端这六个字就给人以粗犷豪放的感觉。 接着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两句,极形象地写出了牧区的景物特征。穹庐,即圆顶毡帐。诗人联想丰富,比喻巧妙,认为敕勒川的天幕像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这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更增加了诗篇的粗犷豪放色彩,将游牧民族生活的天地很形象地勾勒出来了。可谓是天野恢宏,雄伟壮观。不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是写不出如此形象感人的诗句的。 最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三句,更是写出了大草原特有的景致。读罢诗句,我们仿佛置身于那辽阔无边的草原上,饱览了那雄浑迷人的景致。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风儿吹来草低伏之时,放牧的牛羊就显露出来了。这景致,这画面,怎能不令人陶醉!那苍苍之天,茫茫之野,再加上那在草野中风吹过后而显现出来的星星点点的牛羊,构成了一个艺术上非常完美的意境,可谓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这首诗构思巧妙。诗人先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草原的天地特点着笔,层层推进,最后推出草原的自然风光,展现出草原最精彩的画面,读罢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在描写草原的自然风光时,诗人也是颇具匠心,采取了动与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天苍苍,野茫茫”,这是静态。诗人突出地描写了天地苍茫的博大浑成。但只有静态之景,没有动态的画面,那是缺乏情趣与活力的,为此,诗人用风“吹”来突现草畜之盛。正是由于这动、静相结合起来的描写手法,才使诗篇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境地。 句式自由,粗犷奔放,仅仅七句诗,却有三言、四言、七言等不同句式,使诗篇显得错落有致,气势跌宕,读起来韵味深长,粗犷奔放。这首诗产生虽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至今读起来仍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敕勒歌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 见牛羊。 本篇选自《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是北齐时的敕勒族民歌。据《乐府广题》云:“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它是从鲜卑语翻译成现在这样的汉语的。不知作者是谁,只知此歌曾为北齐咸阳郡王斛律金所唱。 斛律金,字阿六敦。他生于北魏,经历东魏,卒于北齐,是一位“三朝老将”。公元546年九月,东魏首领高欢率大军围攻西魏重镇玉璧(今山西境内),苦战五十余天,死伤七八万人,不果而退。不久,高欢气得发病,而西魏则传说:“高欢鼠子,亲祀玉璧。剑弩一发,元凶自斃”。为了稳定军心,高欢带病出阵,令斛律金唱《敕勒歌》,自己也跟着唱。此时年过六旬两鬓斑白的老将斛律金用鲜卑语唱出这首诗。歌声苍劲悲壮,激昂慷慨,在场者无不为之精神一振。 这首民歌以“敕勒”为题,是说此歌属于匈奴族后裔“敕勒”(初称“狄历”)人之歌。它歌唱的是他们的辽阔草原和繁盛的畜牧业,表现了西北大草原的特殊景色。
这首民歌篇幅较小,用语简朴,但洋益一种牧民激越的爱国热情。这首民歌,开端即直赞“敕勒川”。这里,重要的是对这个川字的理解。川,本有二义:一为河川,一为平川,这儿兼而用之。它既赞美一望无际的“平川”(草原),也暗颂滋养这广袤平川的“河川”。看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川水”,对于一个大西北草原,简直是生命线。 第二句,由“川”跳到“山”:“阴山下”。这把诗歌的背景定位于有川有山的典型自然环境中。阴山,这座山脉起于河套西北,绵亘于内蒙高原南缘一带,与内兴安岭衔接,长达一千二百多公里。历史上,它常为兵家争夺的战场。 接下去两句: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作者别出心裁而又自然地抓住“天”和“野”二物,来描绘北国风光和牧民生活图景。以蒙古包的“穹庐”比天,对南方人来说,确有点新鲜,但在他们看来,却是游牧民族的实际生活的写照,透出极浓的生活气息;而且还让人看到气象变幻而恢宏的天野。 紧承上句,又引出下边三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里的见,同现,呈现。它用两个迭词,使“天”与“野”显得格外雄伟浑濛,气象万千。这里,特别值得玩味的是这个风字。正如有的诗论者说得好,它是此诗的“诗眼”。风,是一种原动力,它“吹伏了草原茂草,吹出了滚滚牛羊,吹露了天、野、苍、茫的隐秘”。这样,就使静态的山、川、天、野、草和穹庐诸物与动态的牛、羊等,相映生趣,托出一个十分诱人的艺术境界。
这首民歌,篇幅虽小,只二十七字,却百读不厌,并成为后世千百年来传诵的名篇。它的奥秘在哪里?后世评论家都在寻觅。有说,“能发自然之妙”;有说“此歌成于信口,咸谓宿根”;又有的说“莽莽而来,自然高古,汉人(?)遗响也”。以上各说虽也在理,但还是宋人黄庭坚所言为善。他在自己《山谷题跋》中赞它“不以文章显”,“仓卒之间,语奇壮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正说明作者是一位熟悉草原生活的人,能够敏锐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不假雕饰,自然道来,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敕勒歌》 乐府杂歌篇名。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民歌。史载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曾使敕勒族人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歌词系从鲜卑语译出。《敕勒歌》显示出少数民族人民放牧的骄傲,风格豪放。另一种看法认为,敕勒,一名铁勒,又即高车,也是回纥族的从出,因此是维吾尔族人的古老民歌。 敕勒歌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是古代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部落,它的后裔融入了今天的维吾尔族,而北朝时敕勒族活动的地域不在新疆,而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这首诗是当时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敕勒川”不知是指当时哪条河?或者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区的河川吧。阴山,又名大青山,座落在内蒙古高原上,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绵亘千里。歌唱敕勒川,以这样一座气势磅礴的大山为背景,一起就具有开阔气象。大草原的自然景观是单纯的,不似江南山水的细腻和曲折,一抬头就看见天边,一开口就是粗豪的调子,其间充满自豪感——游牧民族没有土地私有的观念,哪里有水草,哪里就是家。敕勒人共同拥有茫茫无际的草原,而辽阔的天宇恰似一个其大无比的蒙古包,圆圆地从四方八面笼罩下来,这就是敕勒人引为骄傲的家乡。 在现代歌曲中,与此诗情调最为接近的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们的家乡……” “天苍苍,野茫茫”是紧承“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对“天”、“野”的烘托,这无意于工、自然天成的骈语,是必要的点染,先画远景,以便后画近景。“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画龙点睛,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不直接写满地牛羊?而让人于“风吹草低”处见之,则水草丰茂处该隐藏着多少牛羊,令人无限神往,这就是所谓“景愈藏,境愈大”。——这是对草原自然环境的赞美,也是对勤劳勇敢的敕勒人的赞美。 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不断得到新的东西,也不断失去原有的东西。就象成年人经常回顾童年的欢乐,生活在发达的文明中的人们,常常也会羡慕原始文明和异国情调。《敕勒歌》正好唤起我们对遥远的过去、陌生地域的神往。 据史书记载,歌辞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公元546年,东、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了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此歌。而斛律金就是敕勒族人,他也许就是《敕勒歌》的鲜卑语译者。这首歌辞是经过了两重的翻译,而在事实上成功了一首汉语诗歌的上乘之作。原文不传,恐怕也算不得怎样的遗憾吧。元好问《论诗绝句》:“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所谓“中州万古英雄气”,即指中原汉诗中充实质朴、豪迈刚健的诗风,向来只知建安有此,左思有此,何意北歌有此。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①,阴山下。天似穹庐②,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③。 阴山是绵亘于内蒙古中部、东西走向的大山脉。西起狼山、乌拉山,中为大青山、灰腾梁山,东为大马群山,长约1200公里。西汉时为匈奴的牧地,北魏时敕勒部(今维吾尔族即其分支)迁至阴山下,逐水草,畜牧蕃息。 《乐府诗集》引《乐府广题》: “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北齐主高欢)自和之。”因北魏是鲜卑族建的国家,《乐府诗集》又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于是以后多以《敕勒歌》为鲜卑民歌,实际上斛律金是“朔州敕勒人”(《北齐书》),因此此诗应是敕勒民歌,也可以说是古维吾尔族民歌。这首歌唱出了辽阔苍茫的草原风光。语言质朴,风格质朴刚健。 【注释】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原地带。②穹(qiong)庐:圆顶帐篷,今称蒙古包。③见:同“现”。 敕勒歌鲜卑族民歌。其歌本鲜卑语。词曰:“敕勒川,阴山下,天如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东魏高欢让斛律金唱,自己也和唱。 敕勒歌敕勒族著名民歌。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86,保存了其歌词:“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洪迈《容斋随笔》卷1,为“笼罩四野”)。此民歌生动地描绘和赞美了南北朝时期敕勒部众乘高车,骑骏马,驰骋于漠南阴山下敕勒川辽阔草原,引声长歌,水草丰饶,牲畜遍野之动人情景。据《乐府诗集》引沈健《乐府广题》等云,东魏武定四年(546),高欢率军攻西魏玉壁,未克,染病回师晋阳。时西魏扬言欢中弩,东魏军心不稳,为鼓舞士气,欢抱病召见诸显贵,命属下朔州敕勒斛律部人※斛律金唱此歌,自和之。其歌词淳朴、雄壮、铿锵激越,表现了北方游牧民族豪放之风格。最早应为敕勒语,后译为鲜卑语和汉语。此歌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唱,是祖国文学宝库中一枝奇葩。 敕勒歌乐府杂歌篇名。为北朝民歌。产生于居住在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的敕勒民族。史载东魏高欢为西魏军所挫,令斛律金唱《敕勒歌》,以鼓舞士气,其歌辞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系从鲜卑语译出。描绘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气势雄浑。 敕勒歌北朝乐府诗名。东魏高欢带兵攻西魏玉壁城,不克,身中弩,恚愤成疾。当时西魏传说高欢中弩,高欢为安定军心,勉强坐见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歌》,欢自和之。其歌原为鲜卑语,译为齐语,其句长短不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