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
是对社会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进行局部的、环节上的革命,是改变政治关系、政治体制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也称政治改良、政治维新。这是基于自我反思以至于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否定的高度理解的政治行为。它对全局有时也会起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古希腊雅典国家的产生和确立,就是经过几次重大的政治改革实现的。在中国封建时代,由那些较开明的地主阶级政治家进行的政治改革,有的起到了革除弊端的作用,有的甚至起到了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巨大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解决上层建筑某些环节与经济基础发展不相适应的那些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和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其性质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的政治革命,而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改进。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一场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证明,政治改革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主要动力。政治改革往往与经济改革相配合,是经济等领域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和成功的必要保证。
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有领导、有步骤地调整社会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制度和环节的过程。中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形成的,是与中国原有的产品经济体制基本适应的,这一体制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旧的政治体制开始暴露出许多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生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等现象。这些弊端的存在表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还处于不健全、不完善的阶段。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不断调整和变革那些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领导体制、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探索执政党对国家各方面工作实行领导的方式; 探索国家机构高效运转的具体形式,切实保证国家政权依法行使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探索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具体途径,切实保证全体人民真正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 探索公民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 必须以求实、坚决、审慎的态度从事,使改革的每一步骤都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和适应程度; 必须致力于基本政治制度的完善,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任务,面临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因此,要在实践中注重试验,鼓励探索,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而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伟大革命,它的根本要求是改变过去高度集中和靠行政指令管理的计划经济模式,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可分为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从1978年到 1984年,在理论上指出了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初步提出了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和方向。主要是: 在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与物质利益挂钩; 精简行政机构,更好地运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等。在实践上,这个阶段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并取得成功。同时,城市改革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探索。
(2) 第二阶段 从1984年到十四大之前。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继而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在理论上是一次重大突破,在实践上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结果使中国经济体制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破了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单一化的模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但是,这一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还仅是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调节机制,而不能从资源配置手段的角度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把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不能科学地回答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中计划与市场的特定地位与功能。由此,在理论上引起了是计划经济为主还是市场调节为主的长期争论,导致了企业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不能完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政企不分又以新的形式顽固地表现出来。
(3) 第三阶段 以1992年中共十四大为开端,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四大报告指出: “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一改革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它明确了市场调节将成社会资源配置的直接手段,在经济运行中市场调节是基础,计划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突出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市场化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4) 第四阶段 1997年十五大报告中,对于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提出了更全面的理论,由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