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政策
为履行政府的经济职能,克服市场失灵,客观上需要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对市场机制进行弥补。政府的经济政策手段多种多样: 如防止垄断,保证市场竞争; 提供失业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定有关食品、药物、航空、道路、高速公路的法律; 强制征收进出口关税; 给医生、律师、会计师和其他职业人士核发执照; 为避免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实施财政与货币政策等。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控制如配给、计划、许可证,通过对公共事业,对价格和工资的管制等政策,来达到其目标。政府的经济政策概括来说主要有反垄断政策,解决外部效应的政策,进行资源配置、提供公共产品的政策,改变收入不均等的收入政策和保持经济稳定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1.反垄断政策
垄断有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垄断企业通过控制产量提高价格的办法获取高额利润,使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不合理;垄断造成经济和技术停滞;因此必须反对垄断,推动竞争。许多国家的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反垄断法。反垄断法主要是限制贸易协议或共谋、垄断或企图垄断市场、不正当竞争等。
2.解决外部效应的政策
(1)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负外部效应的企业,政府可向其课以相当于他所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他们在进行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可以避免效率损失。例如,在生产存在污染的情况下,政府向污染者收税,其税额等于治理污染所需要的费用。反之,对造成正外部效应的企业,政府则可以采取津贴的办法,使得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
(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例如,一个企业的生产影响到另外一个企业。如果影响是正外部效应,则企业的生产就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反之,如果影响是负外部效应,则企业的生产就超过了社会需要的水平。但如果把这两个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则此时的外部效应就“消失”了,即被“内部化”了。由于此时不存在外部效应,故合并企业的成本与收益就等于社会的成本与收益,外部效应被克服。比如在处理果农和养蜂人的外部效应问题时,如果果园的主人同时经营养蜂生意或两人合作共同经营果园和养蜂生意,外部收益就内部化了。
(3)使用明晰财产权的办法。在许多情况下,外部效应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效应就可能不会发生。例如,河流的产权属于谁是模糊的,以致人们随意向河中倾倒污物,使人们尤其是下游用水者受到损害。如果给予下游用水者以使用一定质量水源的财产权,则上游的污染者将因把下游水质降到特定质量之下而受罚。
上述对付外部效应的办法,即规定财产权的政策,被认为是科斯定理的应用。甚至连税收和津贴这种方法也可以看成是科斯定理的一个具体运用。科斯定理可以表述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斯定理进一步确认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从科斯定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防止外部效应,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要采取明晰财产权的制度安排并保护财产权。
(4)公共管制。为限制企业排污这类带来负外部效应的行为,政府也可以采用公共管制的办法,比如规定一个法定的排污标准,或对生产程序作出规定,比如规定所使用的原料必须符合某种质量要求等。公共管制可直接地限制企业过量排污,达到与罚款或补贴类似的效果。
公共管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技术标准,对于达不到标准的企业,限制审批或者勒令停产。例如,政府对于那些达不到污水排放标准的造纸厂、印染厂、化工厂可以勒令其停产。第二,制定生产限额。为了防止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政府可以强制地对林业生产单位下达砍伐量指标。其他诸如限定地下水开采量都是重要的公共管制途径。第三,制定保护无形产品的法律规范,如知识产权保护法,以确认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版权的归属,尽可能地明确产品的生产者权益。第四,建立许可证制度。对于共同资源的问题,如对捕鱼问题、矿产资源开采等资源的开采或作业,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许可证制度,规定一定的作业标准,如捕鱼用的网径不得小于多少,采矿业必须达到回采率指标等,把外部效应缩小到最低限度。
3.进行资源配置、提供公共产品的政策
在市场经济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处于基础地位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市场经济虽然有缺点但仍然是经济中最有效率的机制;二是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的关系中,市场经济仍然起主导作用,非市场机制要服从市场机制,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经济社会有效率。
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决定提供某种产品并为之提供资金的职责和功能。由于市场机制存在着失灵,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就需要政府承担资源配置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如国防安全、道路、教育劳务等;另一类是为市场体制服务的制度,如维持社会秩序的法律,维持非市场机制运作的规则等。
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手段,主要有税收、公债、转移支出、投资支出、财政补贴等。政府通过收支活动,使社会总资源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配置达到均衡,调节社会投资的方向和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改变收入不均等的收入政策
政府为改变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状况可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1)转移支付制度。包括按照支付能力原则设计税收制度和按照受益能力原则设计转移支付制度。政府可以通过征税强制性地把财富从一部分人手中收集起来,再通过补助金或救济金制度用货币或实物形式把财富转移给另一部分人。
(2)个人所得税是税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是通过累进所得税制,对高收入者按高税率征税,对低收入者按低税率征税,以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状况。除了个人所得税之外,还有遗产税、财产税等,征收这些税,也是为了收入分配的均等化。但要注意税率的高低。累进率过高可能不利于人们充分发挥劳动积极性。政府可将征收累进所得税筹集的收入用于公共事业投资,如公共住宅等,以利于低收入阶层。
(3)政府可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或对日用品进行补贴,借以加重高收入阶层的负担,减轻低收入阶层的负担。
(4)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主要是通过给一部分人以补助来实现收入分配均等化。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社会福利政策主要内容有: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向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培训;医疗保险与医疗援助;对教育事业的资助;各种保护劳动者的立法,包括最低工资法和最高工时法、对低收入者的救济制度等;改善住房条件,包括以低房租向贫困者出租住宅、提供低利息率的长期贷款资助无房者建房等。
公平与否很难有一个一致公认的标准。如果一味地征收高额累进税,很可能打击边际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人们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使他们带着自己的资本和才智迁移到国外去,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不利。因此,近年来世界各国财政政策的注意点逐步从对高收入者征税转移到对低收入者的适当保障上来,人们更关心的主要是防止贫穷,而不是限制高收入。
5.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这些宏观经济目标,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之处。因此,要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侧重点。
政府为实现经济稳定常用的政策主要有:(1)财政政策,指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对政府收入和财政支出所作出的决策。政府实行财政政策的原则是所谓的“逆经济风向行事”,以便起到弱化经济波动的作用。(2)货币政策,指政府为达到一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及其利息率等所作的决策。
政府管理经济还有其他一些选择,如设置相应的组织替代市场直接配置资源,由政府部门对经济运行实施行政管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