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病护理
放射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急性放射病除战时核爆炸外,多见于偶然事故。慢性放射病因长期反复接受超剂量射线照射或放射物质在体内蓄积引起,也可由急性放射病迁延不愈所致。其主要表现为: 中枢神经系、消化系功能紊乱及造血功能障碍。病人多有乏力、头昏、头痛、睡眠障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中度和重度病人有造血功能障碍,全血细胞减少并合并皮肤、粘膜出血和感染。广泛性的出血和感染是导致死亡的原因。
(1)抢救护理: 清洗沾染物。因意外事故或误食放射性物质时,应立即离开现场,并清洗放射物。清洗得越早越彻底,体内积存越少。若皮肤沾染可用温肥皂水或去污剂反复冲洗,但须防止擦破皮肤。若有伤口沾染则用大量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并扎上止血带,使静脉回流受阻,让动脉血液冲走放射物以减少吸收。若需扩创应先保护好伤口,局部用肥皂水或柠檬酸、依地酸钙钠去污剂清洗。若经口吸入时,应立即催吐或皮下注射阿扑吗啡,并用混有活性炭的温水反复洗胃。经呼吸道吸入者,先清除尚未吸收的放射物,由鼻腔喷入0.25%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用棉签擦去鼻毛上的沾染物或剪除鼻毛,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给予祛痰剂使残留呼吸道中的放射物随痰排出。此外在使用络合剂时,应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并及时给予处理。
(2)一般护理: 同内科血液系统疾病护理。放射病病情急而危重,有的慢而难治愈,医务人员要关心体贴病人,耐心宽慰和解释,以清除其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急性放射病病人,应卧床休息;避免活动过度; 重症病人要绝对卧床。有消化道功能紊乱和食欲不振者要鼓励和协助病人多进食,根据病人口味,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3)预防感染: 放射病病人机体抵抗力较低,一旦并发感染,病情易于恶化并可导致死亡,因此预防感染十分重要。感染源多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细菌或由于隔离消毒不严而引起,因此应加强口腔、皮肤的清洁护理。嘱咐病人于餐前餐后漱口,必要时给以2~4%硼酸水或1.5%双氧水漱口,有溃疡者可用锡类散、金霉素甘油等外涂,督促和协助病人洗澡、理发、保持皮肤清洁。卧床病人受压部给予按摩,常更换体位,预防褥疮。保持大便通畅,有肛门溃疡者,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 女病人注意外阴清洁,防止外阴和尿路感染。各项医疗护理的无菌技术操作均须严格执行,为防止针刺处发生感染,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病室定期消毒,传染病流行季节限制探视。若合并出血或感染要进行隔离,室内加强消毒,可用紫外线照射,每日1~2次,0.2%洗消净液拖擦地面,定期做空气培养。高热时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浴(病人有出血倾向时不宜采用酒精擦浴),头部置冰袋,并鼓励多饮水,以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
(4) 出血护理: 出血是导致放射病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求精心护理,严密观察。护理操作时避免损伤病人的皮肤与粘膜,有严重出血倾向者,避免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注射穿刺后用无菌干棉球在针眼上按压3~5分钟,以防出血。病人行动须注意安全,防止磕、碰、挤压损伤。少量鼻出血可用0.1%肾上腺素浸湿棉球或海绵胶填塞鼻腔,并抬高头部,头部置冰袋。若大量出血时,则应请主管医师协助处理。齿龈出血者,禁用硬毛刷刷牙,可给生理盐水、1.5%双氧水、复方硼砂溶液漱口。重症病人尤须提高警惕,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神智、大小便等变化,做好一切抢救准备。
(5) 恢复期护理: 恢复期和轻度慢性放射病病人,可适当进行锻炼,如太极拳、气功、医疗体操等以改善全身功能状态,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6) 预防: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制度,减少不必要的照射。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应迅速撤离现场。定期监测,定期体检,并进行长期系统观察。经过就业前健康检查,证明患有肺结核病、糖尿病、肝、肾疾患、内分泌疾病、血液病者,均属于就业禁忌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