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工作的防护监测
在放射性核素工作中,为了保护工作人员及周围人群的健康,需要对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和内照射剂量进行估计和控制,为此进行的各种测量称为放射性核素工作的防护监测。
放射性核素工作的防护监测包括个人监测、工作场所监测及外环境(即工作场所周围的环境)监测三个方面。
经常进行防护监测是放射性核素工作安全防护的必要措施。不仅要有可靠的测量数据,而且应该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作出卫生评价,从中提出改进防护工作的意见。每个使用放射性核素的实验室都应当根据工作内容配备必要的监测器材,建立切实的监测制度。
个人监测 个人监测包括外照射剂量的个人监测、皮肤及衣物污染的监测、体内污染的监测等三个方面。
外照射剂量的个人监测是指对工作者个人实际接受外照射剂量的测量。监测的方法通常是让工作人员在他的全部工作时间内在身体表面的一定部位(正常情况下是胸前,手部受照剂量可能特别高者也可在手腕部)佩戴可靠的个人剂量计,测定累计的受照剂量。最简单的个人剂量计是个人胶片剂量计,此外使用较多的还有钢笔式电离室型个人剂量计、荧光玻璃剂量计和热释光剂量计等(参见“防护监测仪”条)。不论使用那种剂量计,都应考虑到它们只是佩戴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完全正确地反映全身或某些紧要器官接受的剂量,在作卫生评价时需作适当的分析。
皮肤及衣物污染的监测是对开放源工作者的主要监测内容之一。特别是放射性活度大,污染可能性大的操作,应当有一定制度,在每次操作后进行常规监测。在可能已经发生污染时,更应立即进行监测。监测的目的主要是发现污染的部位、测定污染程度,以便及时去污并分析污染原因,为改进防护措施提供依据。各种类型的表面污染检测仪都可用于皮肤及衣服的污染监测。在经常需要进行此项监测的单位,最好在放射性操作区的出口处设置专门的皮肤及衣物污染监测仪。表面污染监测仪通常只给出单位面积每分钟发射的粒子数,对由这些粒子引起的辐射剂量,虽可作出估算,但往往误差很大。一般只在污染严重而又未能去污染时,才作辐射剂量的估算,列入工作人员的个人保健档案,作为计算全年所受总辐射量的参考。
体内污染的监测有两类方法: 其一是通过体外测量以估算体内或器官内的放射性活度; 其二是分析排泄物或体液样品然后作估算。一般来说,估算γ辐射以前者为好,对其他辐射则以后者为宜。不论那一种方法,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或需有专门设备(如全身计数器),所以一般只是对体内污染可能性较大的工种(如用氚气为原料制备标记物)或发生意外事故时,才作这种监测。
工作场所监测 工作场所监测包括工作场所的外照射监测、工作场所表面污染的监测及工作场所空气污染的监测等三个方面。
工作场所的外照射监测,其目的在于了解工作场所不同地点的剂量率(由γ或硬β-线引起),使工作人员了解应当在什么距离以及用多少时间操作放射源才是安全的。核医学中应用的放射源,其活度及理化状态不可能固定不变。因此,凡是活度较大的γ源及硬β-源,距离较近、接触时间较长有可能受较大剂量照射,都应当经常进行工作场所的外照射监测。能给出外照射剂量率的监测仪器种类很多,可根据不同的源选用。对于辐射场容易迅速变化的工作场所,最好安装报警系统(参见“防护监测仪器”条)。
工作场所表面污染的监测,对防止工作人员的皮肤和衣物污染,以及防止放射性污物被工作人员带到外环境去,都有重要意义。应当要求工作人员对可疑有工作场所表面污染的情况及时报告防护工作人员,以便及时监测及去污。此外,凡进行开放性放射性操作的工作场所,还应定期作全面的表面污染监测。除应用监测仪器直接测量桌面、地面等外,还可用滤纸或湿纱布等擦拭受检表面,然后测量擦拭材料的放射性。对氚的表面污染,后一种方法是最适用的。
工作场所空气污染的监测是防止吸入性内照射的重要措施。当操作大量气态或挥发性放射性物质时(医学上最常遇到的是氚标记物的制备及操作百毫居里级的碘同位素),或操作大量放射性粉尘时(如某些毒理实验),特别需要进行这种监测。监测的手段有: 采用专门的空气污染探测器;定时采取空气样品进行分析;在工作场所的不同地点放置某种溶剂(对被监测的放射性物质有较好的溶解作用)再取溶剂进行分析等。对于一般核医学实验室,如果有良好的通风设备,操作的内容又不属上述范围,通常可以不进行空气污染监测。
外环境监测 任何核医学工作部门都有责任保证工作场所周围环境人群的安全。因此,凡有可能造成周围环境外照射或空气、水、土壤等污染的工作场所,都应定期进行周围环境上述几方面的监测。通常是由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专门放射防护监测机构组织专职人员对外照射剂量进行测量,采取空气、露天水源、土壤等的样品测量放射性活度。需要时也可对工作场所排出的废水及废物、粪便等进行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