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抗战初期,各中间党派曾对国民党寄予很大希望。 但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将其政策重点逐渐转变为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反人民。它取消了抗战初期全国人民争得的一些民主权利,顽固坚持一党专政和消灭异己的政策。 在这种形势下,中间党派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感到需要联合起来对付国民党。宪政运动期间,中国青年党的左舜生等,国家社会党的罗隆基等,第三党的章伯钧,救国会的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黄炎培等,乡村建设派的梁漱溟,以及无党派的张澜等,于1939年11月下旬在重庆集会,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要求国民党实施宪政,给各党派以平等地位。 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在加紧反共的同时,对中间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压迫也愈来愈厉害。他们命令军警特务监视救国会领导人的活动。国民参政会中,不少中间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参政员资格被取消,而增加了国民党反动分子。为了加强合作,争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各中间党派领导人经过协商,决定将统一建国同志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1年3月,同盟在重庆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政纲》等文件,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同盟的政纲提出: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确立国权统一,军队属于国家,反对一切暴力斗争与破坏行动,尊重学术思想自由等。这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利益的政治纲领。由于在国民党地区没有合法地位,民主政团同盟在香港创办了《光明报》,宣传同盟的政治主张。 11月16日,民主政团同盟主席张澜在重庆举行茶会,公开宣布同盟的成立。1944年9月,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是中间政治力量发展的一个标志,它对抗战后期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发展有著重要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