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以来的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省工业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的转折。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逐渐被打破,长期蕴藏在企业内部的潜力开始进发出来,工业经济实现了多方面的转变:从计划指令向以市场导向为主转变;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向适应社会需求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经济形式转变;从自我封闭式发展向全方位开放型发展转变;从行政依附性企业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企业转变;从“大而全、小而全”向联合、协作,发挥企业优势转变等等。这一系列的转变使工业生产趋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践表明,改革以来,是全省工业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期,也是一个工业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1992年安徽省工业总产值达到965亿元(1990年不变价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4.4倍,平均每年增长12.8%,高于1949—1978年期间年均11.4%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同期全国平均12.0%的增长速度。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7位上升到1991年的第14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92年全省原煤产量3371.5万吨,比1978年增长近1.5倍;钢产量261.3万吨,比1978年增长3倍;发电量236.2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2.9倍;水泥产量1239.2万吨,比1978年增长5.77倍;农用化肥产量114万吨,比1978年增长40倍;家用电冰箱、洗衣机从无到有,1992年产量分别达到56万台和44万台。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安徽省工业产品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1991年与1978年相比,钢产量由第10位上升到第8位,发电量由第16位上升到第14位,水泥由第15位上升到第11位,农用化肥由第13位上升到第8位。自行车、电视机、家用电冰箱、洗衣机以及合成洗涤剂、化学纤维、毛线等产品居全国的位次也有所上升。改革以来,建设了一批大中型骨干项目,马鞍山钢铁公司高速线材厂,淮南洛河电厂两台30万千瓦机组和平圩电厂两台60万千瓦机组、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第二冶炼厂、铜陵磷铵厂、宁国水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 改革以来,安徽省工业内部结构得到不断的调整,逐步趋向合理。一是扭转了长期存在的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的倾向,在重视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发展的同时,把轻工业发展放到重要的地位,逐步实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在全民所有制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中,1990年全省轻工业投资3.29亿元,比1978年增长3.8倍,轻工业投资占基建投资的比重由5.3%上升到8.5%。对轻工业投入的增加,加快了轻工业的发展。二是改变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份和经营形式并存。1990年与1978年相比,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比重由80%下降为57.1%;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比重由17.3%上升至24.4%;乡镇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由6.5%上升至25.3%;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及城镇合作经营和个体工业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同时,企业的经营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引入了租赁、承包、股份制经营等方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工业的发展。三是企业规模结构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大中型企业个数由1978年的88家,上升为1991年的430家,由占企业总数的0.6%上升至1.8%。
生产技术装备显著改善 改革以来,通过从外部引进,内部挖潜改造和更新,全省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设备逐步向现代化发展。固定资产装备系数不断提高,1990年全省工业人均固定资产达15276元,比1979年约增长2.5倍。工业普查资料表明,在全省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自动控制作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操作的工人已占全部职工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数控机床、激光仪器、电脑系统等现代化设备正在进入生产领域。
经过40多年特别是近10余年的建设,安徽省基本建立起了比较符合省情的工业经济体系,推动全省经济成功地跨越了工业化初创时期,为90年代和下世纪初叶实现工业化起飞和最终完成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