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笔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笔记

笔记

一种不拘体例、随笔记录的散文体裁。内容广泛,可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许多领域,始于北宋,得名于宋祁《笔记》。又有“随笔”、“笔谈”、“杂识”、“札记”等异名。其中或专用以铺写故事,记述人物轶事、民间传闻,则为笔记小说,如清纪昀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 日记   随笔 ☛
笔记

笔记

见“宋子京笔记”。

☚ 宋景文公笔记   诗评 ☛

笔记

 隋已有笔记,唐较多,而宋盛。笔记是广义应用方面的文字。
 北宋沈括有《梦溪笔谈》,南宋洪迈有《容斋随笔》:是为有宋最有名之笔记,皆作于二人晚年时。他们以笔代口来谈,故文体近于谈话,不重文章技巧,接近语录。随笔是不用系统化的,随便谈就是了。
 宋人史学发达,他们在笔记里对人生生活全体都谈,表明对人生有兴趣,范围比注疏、语录都广。
 笔记,《四库提要》列之于子书杂家。这很对。其中又分为六种,今举其四:杂学(较大的学问)、杂考(对古之考证)、杂说(对古之批评,唐已有,重新估定价值)、小说(见闻)、杂品。
 其实《世说新语》也是一种笔记,近于杂品、小说。
 笔记是语录加上《世说新语》之传统,受“言不尽意”影响。笔记体裁包括范围很广。清人有所谓札记,就是为了要表出精华并且使人有亲切感,如谈话那样。
 顾炎武《日知录》亦笔记一类。

朱自清文学批评讲义之《笔记》 - 可可诗词网

笔记

隋已有笔记,唐较多,而宋盛。笔记是广义应用方面的文字。

北宋沈括有《梦溪笔谈》,南宋洪迈有《容斋随笔》:是为有宋最有名之笔记,皆作于二人晚年时。他们以笔代口来谈,故文体近于谈话,不重文章技巧,接近语录。随笔是不用系统化的,随便谈就是了。

宋人史学发达,他们在笔记里对人生生活全体都谈,表明对人生有兴趣,范围比注疏、语录都广。

笔记,《四库提要》列之于子书杂家。这很对。其中又分为六种,今举其四:杂学(较大的学问)、杂考(对古之考证)、杂说(对古之批评,唐已有,重新估定价值)、小说(见闻)、杂品。

其实《世说新语》也是一种笔记,近于杂品、小说。

笔记是语录加上《世说新语》之传统,受“言不尽意”影响。笔记体裁包括范围很广。清人有所谓札记,就是为了要表出精华并且使人有亲切感,如谈话那样。

顾炎武《日知录》亦笔记一类。

笔记bǐjì

听课、参加会议或读书时所做的记录。

笔记bǐjì

❶ 〈动〉用笔记录:由你笔记。
❷ 〈名〉用笔做下的记录:读书笔记|访问笔记。
【同义】记录。
❸ 〈名〉一种写作体裁,以随意记录为主:笔记小说。

笔记;笔迹

◉ 笔记bǐjì 
用笔记录下来。〈例〉老人口述,请人~,整理成文/ 记性不好可以做~。〈近〉笔录/ 记录。
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做的记录。〈例〉课堂~/ 读书~/ 为了写《资本论》,马克思先后花了40年的时间,阅读了上千种书,并做了大量~。
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文章体裁,常由许多短篇组合而成。〈例〉《浮生六记》是~体小说。〈近〉笔谈。
◉ 笔迹bǐjì  每个人写的字所具有的独特形象;字迹。〈例〉~不一/ 核对~/ 辨认~/ 这个人的~我熟悉/ 这可不像小张的~。

笔记biji

❶学习时用笔做下的记录:一边听报告,一边记~|做好课堂~|读书要做~|他的~写得很工整|我以前没有记~的习惯。
❷一种文学体裁,以随笔记录为主,属于散文类。

笔记

笔记

〔意大利〕 达·芬奇(1452—1519) 著。内容涉及到哲学、艺术、科学、机械工程等方面。总的精神是强调感觉和知识以及对自然的钻研。其中的艺术理论有以下几点: 第一,达·芬奇继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提出了“镜子说”。认为“画家的心应该象一面镜子,永远把它所反映的事物的色彩摄进来,前面摆着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应普遍选择有价值的事物,对之进行思索。达·芬奇的这方面论述已经涉及到艺术想象、艺术概括和典型塑造等方面的重要问题。第二,达·芬奇区别了诉诸视觉的绘画、雕刻和诉诸听觉的诗所给予人的不同艺术效果。他说:“诗人企图用文字再现形状、动作和景致,画家却直接就这些事物的准确形象加以再造。”在《笔记》中,作者,有扬画抑诗的倾向,这是他专心致志于自然科学和艺术,对诗或文学不够注意或不感兴趣所致。《笔记》强调艺术家应该崇尚自然和面对现实、尊重感觉和经验,强调具体地观察种种事物,认真锻炼表达技能,从而提高绘画反映世界的功能。《笔记》对文艺复兴时期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创作理论,作出了很大贡献。有朱光潜的中译文,见《世界文学》1961年8、9月号,人民文学出版社。

☚ 文镜   为诗一辩 ☛
笔记

笔记

文体名。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短文。题材广泛,可以涉及政治、历史、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许多领域,也可以专门记叙、论述某一事物。这种体裁产生较早,张华《博物志》、张《朝野佥载》、封演《封氏闻见录》等就属于笔记体著作。北宋时期宋祁正式以笔记为书名。南宋以后,以笔记为书名的更多。如龚颐正《芥隐笔记》、陆游《老学庵笔记》、刘昌诗《芦蒲笔记》、黄溍《日损斋笔记》、李日华《六研斋笔记》、王士禛《香祖笔记》等。
笔记的异名很多,有叫“随笔”的,如洪迈《容斋随笔》;也有叫“笔谈”“笔录”的,如沈括《梦溪笔谈》;还有叫“杂俎”“杂录”“杂编”的,如段成式《酉阳杂俎》、郑处海《明皇杂录》、苏鹗《杜阳杂编》;有称“日记”的,如叶盛《水车日记》。它们或录秘藏,或叙异事,或记典章,或考古籍,涉及面极广。有的以人物为中心铺写故事,讲究结构布局,可以称之为笔记小说。有的笔记文也叫“杂记”,如吴处厚《青箱杂记》、余怀《板桥杂记》、刘献廷《广阳杂记》。篇幅短小、随意记录,以极其简洁的文笔记下所见所闻,写法自由灵活。

☚ 考异   随笔 ☛
笔记

笔记

亦称手记,即指采访过程中动手记笔记,是采访记录中最基本的方式。外国记者说:“如果你不能做笔记,就不该干这一行。”采访笔记从形式上分,有详记、简记、速记三种。详记,就是要对重要的事实及其过程、情节、措施、思想等进行详细记录;简记,就是不做“录音机”,拣重要的和容易忘掉的记;速记,一指用寥寥几笔,既快又省地记下新闻事实的大致轮廓,二指用一种快速书写法将被访者的谈话尽可能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笔记从内容上分,有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问点、记思想、记有价值的原话、记眼见的材料、记自己的感受等。记笔记应注意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要留得宽一些,便于随时插入改正或补充的材料;采访结束前,可将重要的材料记录读给对方听一听,也可找旁人核实,以保证材料完全准确;要及时整理采访笔记,以防时间久了,记者连自己的笔迹也难以全部辨认清楚;同时可对素材进行再检查、再消化,选留好的材料,补充采访不够的材料。

☚ 要记   新闻线索 ☛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

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议论文:论(~文;论议;~辩;史~;策~;社~;专~;评~) 评(史~;时~) 颂(~歌) 说(师~;~理文)
说明文:故(鲁~;韩~) 解(~嘲) 训(~诂) 注(~疏;~解;传~;小~) 序(~言;大~) 跋(~记;题 ~) 叙 绪
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论说(论说文)
应用文:书(诏~;制~;玺~;文~) 折(奏~) 典 训 谟 诰 诏 谕 奏 章(奏~) 表(陈情~)笺 启 批 剌 照 禀 移 劄命 誓 令 敕 制 教 牒(家~) 关(~文) 檄(羽~) 帖(军~;府~) 诔(~文) 函 书 信 箴
文体名,墓表的一种:灵表
散文:小品 杂文 杂感 杂记 笔记 笔谈 笔录 漫笔 速写 特写 拾零 剪影 掠影 一瞥 通讯 平文
一种灵活随便的文体或笔记:随笔
有节奏韵律的文体:韵文
韵文的几种形式:辞(楚~) 诗 骚(~体;离~;楚~) 曲(~牌;词~;元~;散~;套~)
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赋(辞~;汉~;魏~)
用于教化讽谕的赋:风赋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写画

写画

画上记号:画(~圈;~符;~押;~字)点(标~;批~;评~) 圈(圈画;圈点;~阅) 号(~房子) 划(~线;~圆)
 画出钩形符号:勾(~画;~销;~除)
道士画符箓:画符 书符
画图:规(~圆)
刺画花纹:文(~身)
为文作画:吮墨
用笔写画:笔(~记;~录;~试;~算;命笔;拿笔;用笔;提笔;揽笔;持笔;秉笔;捉笔;援笔;搦笔;引笔;弄笔;弄笔头;弄笔墨) 捻管 持管 搦管 搦札 搦翰 援翰 挥翰 洒翰 弄翰 染翰 引毫 手毫 拈毫(~弄管) 弹毫 染毫 援毫
用笔开始写画:运笔 洒笔 下笔 动笔着笔 涉笔 转笔 试笔 落笔 染笔 措笔 落墨 着墨 落纸
 命笔,下笔:命管
 一年中开始写画:开笔(新春~)
用笔或挥动笔写画:挥(挥毫;挥笔;挥翰;挥扫) 振笔
 握笔挥写:调笔
 挥笔作书画:挥墨 挥染
 挥写为文:挥斧
写作、绘画之前,先构思成熟后再下笔:意在笔先 意在笔前
亲手写画:手书 亲笔
趁着醉酒的豪兴挥笔绘画或写诗作文:醉墨淋漓 醉墨淋浪 淋漓醉墨 淋漓戏墨
不停地写画:手不停挥
随意地写或画:涂(涂抹)
 到处涂抹,乱涂乱画:东涂西抹 东抹西涂 西抹东涂 涂东抹西
胡乱写字、画画和写作等:信笔涂鸦 信手涂鸦
乱写乱画:胡涂乱抹
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
写文章和写字严肃认真:一笔不苟
抹去或用白粉涂在原来的字或画上,重新写或画:洗改 涂改 涂窜 窜点黵易 改抹
 涂改填补:洗补
(写字或绘画:写画)

另见:写字 模仿 书法 作品 创作

☚ 写画   准备写画 ☛

各种用途的文章

各种用途的文章

以颂扬为宗旨的诗文:
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论文
记事的文章:记(笔~;日~;游~;案~) 略(史~;事~) 注(起居~) 录
记述死者经历和功德的文章:铭诔
记载典制的文章:典志
评论的文章:评(书~;社~;影~;漫~;竖~)
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策论 论策
批评、议论的文章:评论
简短的评论:短论
诘难批驳的文章:难驳
说明事物的情况或道理的文章:说明文
考试所写的文章:试文
科举考试时作为示范的文章:程文
科举考试时考场上写的诗文:闱艺
规劝告诫的文章:诫(女~)
劝人行善好施的文章:阴骘文
古代一种告诫性的文章:
悼念死者的文章:

☚ 各种文章   各种程度的文章 ☛

笔记bǐ jì

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王僧儒《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辞赋极其清深,~~尤尽曲实。”

笔记

笔记

文体名。泛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作品。其题材亦很广泛。有的著作可涉及政治、历史、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许多领域,但亦可专门记叙,论述某一个方面。其体裁虽产生较早,而正式以 “笔记”作为书名,则始于北宋宋祁。宋氏分该书为释俗、考订、杂说三卷,论者认为比较精详。南宋以来,凡杂记见闻者,常以笔记为名,如龚颐正有《芥隐笔记》,陆游有《老学庵笔记》。笔记的异名,有随笔、笔谈、笔录、日记、札记等,如沈括有《梦溪笔谈》,杨彦岭有《杨公笔录》,洪迈有 《容斋随笔》,叶盛有 《水东日记》,赵翼有《廿二史札记》。其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心而较有结构的,称为笔记小说。

☚ 小令   词 ☛

笔记

又称“随笔”、“笔谈”、“杂识”、“笔录”等。一种文体。其特点是题材广泛,随笔记录,不拘体例。有的笔记作品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领域;也有的则就某一个方面作专门叙述。部分作品铺写故事,结构较为完整,称笔记小说。正式以笔记为书名,始于北宋宋祁。


笔记

文体。随笔记录之作。体例、题材均无拘束。又称“随笔”、“笔谈”、“杂识”、札记等。其人物、故事较完整者,称“笔记小说”。

笔记

作者在其生活、工作、学习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随笔记录。按用途分,有读书笔记、工作笔记、学习笔记、会议笔记等;按形式分,有摘录笔记、问答笔记、批注笔记、评注笔记、提纲笔记、图表笔记、符号笔记、卡片笔记、索引笔记等。

笔记

笔记

文体名。指随笔记录的文章,结集成书,仍称“笔记”。北宋宋祁著有《笔记》,始以笔记为书名。笔记不拘体例,形式灵活,题材广泛,涉及政治、历史、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许多领域,但也可专门记叙、论述某一个方面。南宋以来,凡杂记见闻者,常以笔记为名,如龚颐正的《芥隐笔记》,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又有笔谈、笔录、随笔、杂识、杂记等异名,如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杨彦龄的《杨公笔录》、洪迈的《容斋随笔》。有的笔记专门用来铺写故事,记载人物轶事或民间传说,如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称之为笔记小说。此外,古代将散文与辞赋对称时,也称“笔记”。《文心雕龙·才略》云:“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唐欧阳洵《艺文类聚》去:“辞赋极其清深,笔记尤尽典实。”所说的“笔记”都相当于“文笔”的“笔”(见“文笔”条),实际上是指散文。

☚ 游记   劄记 ☛

笔记

二卷。清代程大纯撰。程大纯字汉舒,孝感(今湖北中部)人,官至黄冈县教谕。此书是作者讲学时的笔记。全书认为陆王一派学说虽有些 “矫枉过正”,但与那些“口耳之学”相比,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


笔记

❶ 又作《宋景文公笔记》、《宋景文笔记》。三卷。北宋宋祁 (998—1061)撰。宋祁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后徙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进士。历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同知礼仪院、尚书工部员外郎、同修起居注、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卒谥景文。著作尚有《宋景文集》、《益部方物略记》等。宋祁博学多才,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关心时事事物,所见所闻,一有心得,即笔录成篇,日积月累,完成此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曰《释俗》,于当时社会风俗,包括官员服饰、写书用纸、俚语音乐及遗闻轶事等,无不记载。中卷曰《考订》(《丛书集成初编》本作《考古》)多正名物音训,裨于小学者为多,亦间及文章史事。下卷曰《杂说》,凡有关治国之道、君臣关系、为人处世等,无不记载,主要是为教子而书。后分《庭戒诸儿》、《治戒》、《左志》、《右铭》几个部分,分别论述,结束全书。这几个部分与上体例不甚相同,《四库全书总目》“未审为祁平日预作,为其后人附入也?”给后人留下一个小小的疑问。书末有宝庆二年(1226)上虞李衎跋,称其书可疑者七事,如以骨朵为胍𦘴,不知朵为字之讹;以鲍照作昭为误,而不知唐避武后之讳;以牛耕始汉赵过,而不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冉耕字伯牛,古犁字文亦从牛;以栘为开而反合,而不知为郁李;以臣瓒为于瓒,而不知郦道元《水经注》称薛瓒; 以朴无樸音,而祁所预修之《集韵》实有蒲候、匹角二切;以卯本柳字,而不知实古卿字等等。李衎所言多中其失,但瑕不掩玉,全书大致考据精详,非他说部游谈之书可比。其中,如论《汉高祖吕后》一条,后为苏洵撰写高祖论所采纳。又如萧该《汉书音义》为颜师古所未见者,亦赖此书存其略。所书有补于史,亦有鉴于后人,可资参阅。今传本不一,《四库全书》作《笔记》三卷,《百川学海》、《学津讨原》、《湖北先正遗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作《宋景文公笔记》三卷,《反约篇》、《榕园丛书》本作《宋景文笔记》三卷,《学海类编》作 《宋景文笔记》二卷,《唐宋丛书》、宛委山堂《说郛》本作《宋景文公笔记》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作《笔记》不分卷。
❷ 二卷。明陈继儒(详见 《邵康节外纪》条)撰。此书止二卷,取杂事碎语,钞录成帙,略无伦次,惟所载陆完《跋颜书朱巨川告身》一篇,即:“停云馆朱巨川告,刻邓乔二跋。余藏又有陆太宰完题,不及刻,跋云: ‘此唐德宗建中三年六月给授中书舍人朱巨川告身符,年月之上,用尚书吏部告身之印,计二十九棵。世传有颜鲁公书。按唐式书符,令史事也。代宗之丧,鲁公以礼、吏部尚书为礼仪使,杨炎恶其直,换太子少师领使事。及卢杞益不客,改太子太师,并使罢之。是时适在闲局,而其忠义书法,巍然为天下望。巨川欲重其事,特求公书,犹今士大夫得请诰敕封赠,多请善书者操笔,同一意也。米元章书史载朱巨川告颜书,其孙灌园持入秀州崇德邑中,余以金梭易之,刘泾得余颜告,背纸上有五分墨,装为秘玩。王诜笃好颜书,遂以韩马易去。此书今在王诜处。《宣和书谱》载颜书,亦有朱巨川告,今卷中并无宣和印记,独存梁太祖御前三印,前后压缝有宋高宗乾卦绍兴印耳。……。”此跋为 《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诸书所未收,可以备各家之参考。另外也有一些关于古今人物、事件等杂事的记载,如“太宗白沟河大战,阵亡军士,积骸遍野。上念之,命收其头骨规成数珠,分赐内宫念佛,冀其轮回。又有脑骨深大者,则以盛净水供佛,名天灵碗。”凡此种种,略可窥见史事前后之一斑。此书有 《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


笔记

一卷。明连镶(约1544年前后在世)撰。连镶,字抑武,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详。官安陆县知县。连镶就自己的生平见闻著《笔记》一卷,分为两京旧闻,先辈故实,乡邑旧事,宦游约纪,随手笔余五个门类,书末还附录了一部倭蛮纪略,多是传闻之词。《四库全书总目》据江苏巡抚采进本列入存目。

笔记bi ji

❶occasional jottings
❷notes taken in classes,lectures,reports,etc.

笔记bi ji

occasional jottings

笔记

notes;short sketche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