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撼庭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撼庭秋

撼庭秋

其源应出自唐教坊曲《感庭秋》。见宋晏殊《珠玉词》。《词律》卷五、《词谱》卷七俱列其“别来音信千里”一首,双调,四十八字,上片五句三仄韵,下片六句两仄韵。多用四字句。参见“《感庭秋》”条。

☚ 撼庭竹   鹦鹉曲 ☛

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此词写别后相思,镂骨铭心。北宋承平宰相晏殊向以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著称于世,其《珠玉词》在雍容华贵之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闲愁,而这首《撼庭秋》则是另有一番情景。此词写别后相思,倾诉心中深深的思恋和苦恼,抛撇开惯常的富贵气而显得极其清苦,以至成为《珠玉词》中的别调而传诵一时。
 词由主人公与心上人别后音信杳然,难寄深情开始。“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恋人别后,不知今在何方? 是在途中,或许已达目的地? 总之,路程遥远,千里迢迢,音书难寄! 所以“此情难寄”之“恨”所包含的感情也就特别丰富和复杂,有挂念、担忧、焦虑、相思炽情等等,一“恨”字,统括了此时此地的心情,也是爱的极致心理的表露。那么主人公是如何渡过这段特别难熬的时日呢?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这里选择典型的闺阁环境,因此看来这位主人公是位女性。自从恋人走后,她便独居闺中,日夜盼望早日得知远方人的消息,晴雨无阻,苦思不已。每逢月上中天,如水的月华透过薄薄的纱窗,倾泻进房内,照在她失神的脸上,写月圆人不团圆。而秋雨阵阵转冷,梧桐秋雨点点滴滴,涌向心头,使她心绪烦乱而引起对远方人的怀念。团圆之月,容易触动离别愁绪,秋雨滴梧桐,对深闺独处的人,听起来加倍难堪,因此就显得特别凄凉漫长。就这样,不知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难道她不想登高望远,早点看到远方人归来的身影吗? 不是的,她岂止思念,而且天天登楼眺望。只是“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主人公登上最高楼,从早到晚一直凝望,天是那么高远,云又是那么阴沉与黯淡,沉甸甸灰濛濛的黯云不但遮断了登楼人的视线,而且在登楼人的心上投下一团阴影,仿佛是一种失望的征兆,怎么不使主人公感到难堪而憔悴呢? 正在愁苦之际,她瞥见了室内大红的蜡烛,顿时逗起她一段美好的回忆和感慨。“兰堂”指布置华丽的厅堂,或许她与心上人曾经在这里渡过海誓山盟、互诉衷曲、耳鬓厮磨、形影相依的温馨与幸福时刻,彻夜高烧的红烛便是亲切的见证人。“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心长焰短”既写蜡烛的外形,又意味深长地象征着有心人悠长的思念和悠长的怨恨,以及希望的渺茫。与前面“天遥云黯”相呼应,显得细腻婉曲而动人。“向人垂泪”一句则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红烛,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主人公心里难过。想当初,两人相聚,情深意浓,红烛高烧,满室生辉,而今红蜡垂泪,依依惜别。于秾丽中透出悲凉。数句伤心语写得极其饱满,景真情足,精美无比。全词代人赋清苦,设身处地,如出己心,是一篇有优美的“怨”的情思的爱情小品。

古诗《撼庭秋》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大凡钟于情者,均不堪离别的折磨。所以,欧阳修 《木兰花》 词云: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吹萧》 词也说: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这首小令,抒写的就是一番怀人念远的悲苦,深挚委婉,耐人寻味。
 首二句,以叙述和慨叹相结合,点出了一个难题,即无法向千里之外的情侣寄去 “此情”,并以它作为主脑,统摄全篇。至于 “此情”究竟是什么,这里有意不作明确的交待,却用一 “怅”字,着力表现了面临这一难题,一筹莫展、郁闷不乐的神态。这样写,旨在警动视听,逗引读者关注。待读完全篇自会体味出 “此情”的确“难寄”。
 从第三句起,作者对“此情”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从夜间情景着笔,写尽孤寂难耐的滋味。“碧纱”,即碧绿色的纱帐。“碧纱秋月”,是写在天气晴朗的秋夜,一片空明,只有碧色的纱帐和皎洁的月光作伴; “梧桐夜雨”,是写淅沥的雨点滴落到梧桐树叶,在寂静的夜晚,拨动了内心痛苦的琴弦,触发了连绵不尽、无边无际的愁思。这两句亦景亦情,情景交融,创造了凄凉孤寂的艺术氛围。前一句,与范仲淹写的“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 《御街行》) ,意境相同; 后一句,则是温庭筠《更漏子》所写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缩写。“几回无寐”,缘景写情,直接点出上述氛围中主人公的活动,相思不宁,难以成眠。“几回”,这一不确定的数量词,既表明不眠之夜甚多,无法确记其数,又含有沉郁悠深的慨叹。
 下片,继续描绘书信难寄的“此情”。“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从白天的情景着笔,写尽登高伤怀的苦恼。“目断”,即望断。在这里,作者用主人公登上高楼,极目远望的细节,刻画了两种心态,一是深切思念对方,焦灼不安; 二是希望登高望见对方,使震颤的心灵得到慰藉。但是,由于“天遥”,无法望见,再加上“云黯”,更是模糊不清。希望又变成了失望。“只堪憔悴”,是主人公希望破灭之后的可怜结果。“憔悴”其前着以“只堪”二字,极为辛酸地表现了主人公无可奈何,只好忍受形体枯槁瘦弱的苦难了。真是: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欧阳修《踏莎行》)最后三句,用“念”字领起,与首句的“别来”相照应,写对分别之夜的回忆。“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化用唐代杜牧《赠别》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诗句,表现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主人公在失望之后,又想起了分别的情景,可见这一幕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此作结,实则结而不收,暗示着思绪又将从惜别开始,夜以继日,连绵不尽,没有绝期。
 总之,这首小令紧紧围绕书信难寄的“此情”,从夜晚的不眠,写到白天的登高伤怀,又写到对分别之夜的回忆。这种回环反复的布局,恰切地表现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烦乱不宁的相思。可见,所谓难寄的“此情”,实是对情侣“剪不断,理还乱”的执著怀恋。作者的《清平乐》词也写到了难寄的“此情”: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可以作为我们理解本篇的参考。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