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菖蒲、艾草
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已用艾绒作为灸灼疗法的发热材料。艾叶又是内服、外敷、熏、洗的药物。到了南北朝时,已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记载。菖蒲根茎可作香料,具有提神、通窍、杀菌之功效,而且其叶似剑,故菖蒲与艾草并提。至此,端午日挂菖蒲、艾草已成为各地节日的重要习俗之一。
挂菖蒲和艾草,安徽民间也有一些俗套。首先是采。宿松人采菖蒲和艾草多在太阳升起之前,说是这样才可以避邪,若是太阳出来之后才采,则避邪之功不显。其次是挂。宿松人将艾扎成数束(为古时人形的遗留),与菖蒲一起分成数份,先放在大门两旁(也有在大门两旁各加插一枝艾的),后放在其它侧门的两旁(室内一般不放),也有仅在侧门两旁各插一枝艾叶和菖蒲的。有的人家大门上还贴有“菖蒲似箭,斩尽八方妖怪;艾叶如旗,招来四时吉祥”等一类联语。孕妇之家对艾尤为珍重,常留作新生儿三朝洗澡之用。休宁除了插艾和菖蒲以外,还增加大蒜,而且是从初一开始悬挂。屯溪是在门前插上菖蒲,在窗棂上悬挂艾蒜;涡阳则在门首、屋檐、室内桌上和门后都插上艾叶和菖蒲;五河、濉溪、固镇还有妇女头上戴艾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