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插秧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插秧歌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种田辛苦要唱歌”(《刘三姐》),插秧歌源出于民间。记得故乡就有插秧歌略云:“大田栽秧角对角,老汉踏到媳妇脚。”杨万里是一位重视向民歌学习的诗人,写有成组的夯歌、船歌,这一首是秧歌。 插秧是农村大忙时节,为抢农时,农夫不仅要全家总动员,而且往往要请人帮忙。插秧劳动的主要环节是从秧田中拔秧、在田水中动去泥土后即捆秧、再把成捆的秧子抛给大田中人叫作抛秧、大田中人插秧。前二句所写就是全家动员,分工协作、干得热火朝天的忙碌情景。语言来自生活,同时经过诗的处理(四人分工并非固定)。 插秧时节最怕天旱,那时少不得还要戽水。碰上下雨,真天助我也,三四写农夫在大雨滂沱中插秧,尽管披蓑戴笠,还是从头湿到肩,干活就好比打仗一样(“笠是兜鍪蓑是甲”)。不但感觉不到辛苦,心中的高兴劲儿甭提。不理解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很难写到这个份儿上。 五六写田间送饭,选取细节很有意思。田坎上人喊吃饭,田中的人却只顾插秧,这情景一何生动感人!送饭到田间,田间人顾不上吃饭,是表现田间忙活的气氛。送饭的关心干活的,干活的关心手中活计,“只不答”不是不答,是想在吃饭前还多插一片秧。 最后两句说,刚插的秧还未生根、秧子还未插完,还要看管好小鹅、小鸭,别让它们糟踏秧苗。可见插秧时节不但劳累,而且事情繁杂,一处不周到,就会添乱子。不但劳力,而且劳心。特别交待“鹅儿与雏鸭”,是因为它们比大鹅大鸭更为难管,顾虑极细。 以大众语写农家事,难得如此生动又如此紧凑,几无一闲笔。至于句句入韵,更出神入化地传达了插秧劳动所具的紧锣密鼓的节奏。 插秧歌
这是杨万里中年作品,是在孝宗淳熙六年(1179)他自朝廷去官家居时所作。见《西归集》,时年四十二。 他首从江西派入门,后又摆脱其影响,自毁早年诗作千余首,自启门户,创立自己独特风格的“诚斋体”。《插秧歌》正是富有自创诗体特征的代表作之一。 * * * * 此诗文字畅晓,富于口语化,意境浅豁,不须作过多解说,拟对其中几个字词略加释疑之后,即对全诗进行语译。 笠与兜鍪——“笠”,即斗笠、草笠,是用竹篾或草鞭编制的雨具。“兜鍪”,(móu谋),头盔,古代士兵为护头而戴的铁帽。 蓑与甲——“蓑”,以草或棕毛做成的可披身上的雨具。“甲”,是指古代士兵所穿的护身铁衣。 胛(jiǎ甲)——肩胛。背脊上部同两胳膊连接的部分。 渠与半霎——“渠”,即他。“半霎”(shà煞),即一会儿。霎,片刻。 莳与匝——“莳”(shì示),栽种。“匝”,周遍,完毕。 以下意译全诗—— 正值插秧大忙节,男女老少齐上田,你抛我接拔又插;兢兢业业各司职,行直距通尽得法。 箬笠当盔护头胪,棕蓑披身充铁甲;还是难挡泼瓢雨,淋得全身湿邋遢。 战天斗地真辛苦,唤他呵,边餐边歇饿腹压;而他呵,弯腰猛插不正答,只向妻子说:“新栽秧苗未扎根,种植任务还未完;请你快快返家去,管好家养鹅与鸭”。或译:新裁秧苗根未牢,别让鹅鸭来遭塌! * * * * 读完这首诗,只觉它脱口而出,随手拈来即成诗章,不靠古典不造深境,但又不失耐人寻味和诙谐幽默。它的语言自然活泼。“田夫抛秧田妇接”、“雨从头上湿到胛”等诗句,都似一股山间清泉自然流畅,毫无妞妮作态之感;它的想象丰富,用比风趣。以笠比盔,用蓑喻甲,形象鲜明。这种设喻形象,不仅使诗歌生趣、活泼,而更寓有深意:抓季节及时种植,类似一场紧张战斗,务须全副披挂,全力投入;而且暗赞农民的战天斗地的精神。它的对话设计,也颇具匠心。“唤渠朝餐歇半霎”,是农妇谓夫之语,有催促,有关心。但其夫不正面作答,而以“不答而答”的特殊方式回应了妻子。让她“赶快回家管好家里的鹅与鸭!”诗中的对话虽然简短,但其内蕴却很丰富,既有关怀,又有嘱托,还有作为一户之长的农民责任感。所有这些,正很好地体现”,“诚斋体”的浏亮、清新、自然、活泼的特征。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此诗题为《插秧歌》,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插秧关系到收成的好坏,万不能失时。因而,值此时节,无论男女老少,一齐来到田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三四两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笠是兜鍪蓑是甲”,“笠”指斗笠,是一种用竹篾编制的遮雨的帽子。“兜鍪”,即头盔,古代士兵常戴以防护头部。“蓑”,是用草或棕毛制成的一种可披挂在身上的雨具。“甲”指古代士兵所穿的护身铁衣。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向读者暗示: 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雨从头上湿到胛”,“胛”,指肩胛。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农时不饶人”固然是其冒雨劳作的主要原因,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藉此“一斑”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五至八句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前四句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四句,作者除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家夫妇进行点染外,还给它配上了声声入耳的画外音。“唤渠朝餐歇半霎”,渠,意即他;霎,即一会儿。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要不是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何至如此?“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 他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不是说他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一声不吭,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事实上,他用别的话题将农妇支吾了开去。“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便是他的答话。“莳”指栽种,“匝”指完毕。他说,秧苗刚种下去,尚未挺劲;况且,也还没有栽种完毕。言外之意是,在这当口,我怎么能歇得下呢?话虽简短,意实明了。同时他还嘱咐妻子: 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杨万里早年学诗曾从江西派入门,后来冲出江西诗派阵营,尽毁少作千余首,转而自开户牖,创立了“诚斋体”。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生动、自然、新鲜、活泼,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这与“活法”自是相联系的。所谓“活法”,包括新、奇、活、快等内容。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因而从中也可看出诚斋体的这一特点。较之当时故作艰深、讲究“无一字无来历”的江西派末流,这样的作品自然是别具一格。当然,所谓“活法”,本是《江西诗社宗派图》的作者吕本中提出来的,其意在启发诗人“变化于法度之中,神明于规矩之外”。杨万里所倡导的“活法”,底蕴都比这要丰富得多。除了上述的内容外,他还主张“万象毕来”,“生擒活捉”,即努力用自己的眼和手,将“活泼泼”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捕捉到笔底来加以表现,而不是像江西诗派那样向故纸堆中讨灵感。这首诗所表现的便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取来的劳动场景,所以逼真而又自然。 《插秧歌》cha yang geSong of Planting Rice Seedlings→杨万里(Yang Wanli) 插秧歌〈名〉即秧歌。流行于北方农村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用锣鼓伴奏,边歌边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