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推恩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推恩令 推恩令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汉初刘邦大封同姓之王,文景后诸王势力渐大,而成尾大不掉之势,严重威胁中央政权,文帝曾用贾谊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之策,景帝采纳晁错削藩建议,但皆未解决问题。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故而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势力成为武帝的主要目标。元朔二年 (前127),主父偃向武帝提出 “推恩” 建议。初诸侯王爵位只能由嫡子继承,庶出者无继嗣资格。主父偃认为诸侯骨肉子弟无尺土之封,仁孝之道即不得播扬,故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为上施恩惠,实为剖分其国。同年春,武帝下诏: “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侯”,此即 “推恩令”。令下,诸侯王之支庶子孙多被封为列侯,原王国遂裂为数个、十余个侯国。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其势乃被大大削弱。后武帝又通过左官律、附益法,以及 “酎金”之案削弱诸侯王势力,基本解决了诸侯王之威胁。 ☚ 献酎金 左官律 ☛ 推恩令 推恩令Tuienling汉武帝时为消弱和抑制诸侯王势力而施行的政策。西汉前期,被分封的同姓诸侯王的势力一直在威胁着中央政权,吴楚七国之乱被平息后,景帝颁布命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只能衣食租税,诸侯王的势力虽然得到了抑制,但他们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构成对朝廷的潜在威胁。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元朔二年(公元前127)采纳了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为这些侯国制定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所以,推恩令实际是把原来由诸侯国统辖的土地割出一部分由朝廷统辖。推恩令下后,王国纷请分邑子弟,于是,王国国土分散,不削自弱,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 张骞出使西域 算缗和告缗 ☛ 推恩令汉武帝颁布的允许诸侯王将本国土地封给子孙为列侯的法令。汉景帝时为消除各地诸侯王割据势力,曾采取“削藩”措施,削去部分诸候王的封地,引起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收回其政治、经济权力。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随着日益增多的诸侯王子弟受封为列侯,各国的土地越来越小。后来又废除大批王国和侯国,诸侯割据之患最终消除。 推恩令 推恩令西汉武帝时削弱诸侯王力量的政治措施。“推恩”,即“己之所爱推及他人” 的意思。吴楚七国之乱以后,为了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力量,武帝于前127年采纳主父僵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内容是:诸侯王除了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就从王国里不断分出许多由郡统辖的弱小列侯。这些列侯,只能安排自己的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事,诸侯王的封地愈来愈小,中央的土地越来越大。这项措施的推行,有效地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于控制的矛盾,使中央集权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 ☚ 汉武帝 张骞 ☛ 推恩令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的法令。元朔二年(前127),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其名号。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封土缩小,力量削弱。西汉王朝“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