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捻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捻军

 太平天国期间北方主要的农民起义军。“居则为民,出则为捻”,时人称为“捻”或“捻子”。“捻”最早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武装斗争主要在太平天国时期。1855年(咸丰五年)雉河集会盟后,各自为战情况有所改变。其编制以旗为基本单位,分黄、白、蓝、黑、红五大旗,一旗为一路军。采取机动灵活的流动战术,以马、步兵联合作战。驰骋于长江以北皖、豫、鲁、苏、鄂、陕等省,与太平军互为呼应,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参见“捻军起义”。

捻军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农民起义军。它的前身是捻党,起于清朝初期,本为淮河两岸以穷苦群众为主体的反抗封建压迫的结社,以后逐渐扩展到山东、河南、苏北等地。其主要成员有农民、盐贩、渔夫、手工业者等。起初从事抗粮、抗差、杀富济贫活动。没有政治纲领,各捻之间互不统帅。太平天国兴起后,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全国革命形势高涨,捻党逐渐向捻军转化。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经安徽、河南时,捻党纷纷响应,人数发展至几千人,控制涡河、淝水流域。次年张乐行捻军与苏天福捻军实行联合作战。咸丰五年(1855年)秋,各路捻军齐集雉河集(今安徽涡阳),推张乐行为首领,建国号“大汉”,张乐行称“大汉盟主”,制订《行军条例》十九条,组成捻军。建立黄、红、蓝、白、黑五旗军制。张乐行兼领黄旗、龚得树领白旗、韩奇峰领蓝旗、苏天福领黑旗、侯士伟领红旗。五大旗之外有镶边旗。咸丰七年(1857年),张乐行与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会师安徽霍丘郑阳关等地,接受太平军领导,任征北主将。从此捻军在转战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地战斗中屡败清军,张乐行被封为“征北将军”,后封为汉王。但五旗将领“听封不听调”,不出境作战。(1865年),在曹州高楼寨击杀僧格林沁。次年分东西两路活动,张乐行率军北上,攻怀远、临淮、凤阳,张宗禹率淮北捻军3万人,攻占清江浦(今淮阳)等苏北重镇。龚得树率军配合太平军作战,后陈玉成被俘牺牲,张乐行被捕殉职。此后捻军由张宗禹、赖文光领导,在中原继续抗清。活动在西北一带称西捻军,活动在鄂、豫、皖、鲁等地为东捻军。同治七年(1868年)初,赖文光在扬州牺牲,张宗禹率西捻军进入陕西,配合回民作战。张渡黄河,增援东捻军,经山西、河北、山东被左宗棠军队围困,失败于山东茌平南镇。捻军是太平军的盟军,坚持斗争十八年之久,虽然终归失败,但严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捻军

捻军Nianjun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原称捻子或捻党。起源于清朝初年,是长期活动在安徽、河南、山东西部和江苏北部一带的民间秘密组织。主要成员是农民和其他劳苦群众,往往以数十人或数百人为一捻(皖北方言称一部、一股、一支为“一捻”),“自号为捻,不相统一”,进行抗粮、抗差、打富济贫等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活动。太平天国的建立和胜利发展,给捻子以极大鼓舞。据河南的《巩县志》记载:“粤西洪秀全建太平天国,江南亳、颍、寿三州,山东曹县等处土寇(捻众)蜂起,首领张乐行、龚瞎子(得树)……等望风附降,长驱河南,所向侵暴。”1853-1854年间(咸丰三年至四年),太平天国北伐军和北伐援军先后经过皖北、豫东,捻子纷纷起义响应。安徽泗县、灵壁、宿州,山东兖州、沂州、曹州等地群众也相继而起,势力逐渐壮大。1855年7、8月间,张乐行在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召集各地捻子首领会盟,被推为盟主,建国号“大汉”。张乐行称“大汉永王”(一作“大汉明命王”),制定《行军条例》19条,组成捻军,建立黄旗、红旗、蓝旗、白旗、黑旗军制。各旗人数或多或少,没有定数。雉河集会盟标志着捻军由分散趋于统一,战斗力大大提高。他们以雉河集为中心,南至庐州(今合肥),东到洪泽湖,北迄徐州,西达河南归德,形成一个半径达600里的主要活动区域。但是,它缺乏严格的军事训练,没有一定的军饷和供给制度,不能克服原有的分散性等弱点,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1857年,捻军渡淮河南征,与太平军李秀成、陈玉成部会师于安徽霍丘及正阳关等地,并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蓄长发,受印信,使用太平军旗帜,张乐行被封为“征北主将”,五旗将领亦各有封号。但他们“听封而不听调”,不出境远征,并保有自己独立的组织和领导系统。1858年6月张乐行等部北上占领安徽怀远、临淮和凤阳等地,不久相继陷落。1860年淮北捻军3万人在张宗禹等率领下,攻占苏北重镇清江浦(今淮阴)。是年加封张乐行为“沃王”。1861年3月,龚得树率军配合太平军西征武汉,牺牲于途中。9月,安庆失守,张乐行率军北归颍上。1863年(同治二年),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攻陷雉河集,张乐行被捕殉难。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由张宗禹、任化邦率领的捻军与太平军余部赖文光联合坚持斗争,推赖为首领,改用新的流动战术,易步为骑,使捻军建成一支拥有10万人的骑兵武装力量。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菏泽)全歼清主力军僧格林沁马队,旋又击败湘军和淮军,声势复振。次年秋,捻军在河南许州(今许昌)分为东西两部。以张宗禹和张禹爵为首的一军赴西北,联络抗清回众,为西捻军;以赖文光和任化邦为首留守中原,继续抗清,为东捻军。东捻军在鄂、豫、皖、鲁之间转战数千里,1867年被李鸿章的淮军包围,主力军覆没,任化邦战死于江苏赣榆。1868年初赖文光部覆没于扬州,赖文光被执就义。1868年8月,张宗禹败亡山东高唐徒骇河。捻军作为太平军在长江北岸的有力同盟军,坚持斗争18年,驰骋于江淮之间与大河上下,促成了西北回民起义的爆发,有力地配合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封建势力。

☚ 华尔   张秀眉 ☛

捻军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前身是捻党。“捻”是皖北土语,一股、一部分之意。1853年2月捻党十八股合一,在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举行起义,是为捻党转向捻军的里程碑。1856年2月(一说1855年秋)举行雉河集会盟,奉张乐行为大汉盟主(一作大汉明命王,大汉永王).建立“大汉国”,颁布《行军条例》。分黄、白、红、蓝、黑五旗。次年与太平军联合在淮南进行抗清斗争。1863年清军攻陷雉河集根据地.张乐行被俘殉难。次年张宗禹部捻军与赖文光西北太平军残军合并,易步为骑,开展流动作战,为后期捻军。1865年在山东曹州全歼僧格林沁军。次年10月于许州分军,赖文光、任化邦为东捻军,转战于鄂、豫、皖、鲁等地,1868年初于扬州覆没;张宗禹部为西捻军,转战陕、晋、直(今河北)、鲁等地,1868年8月在茌平南镇一战,全军尽覆。至此捻军全部失败。

捻军

太平天国时期的北方农民起义军。他的前身是捻党,起于清代初期,本为淮河两岸反抗封建压迫的秘密团体,后逐渐扩展到山东、河南、苏北等地。其主要成员有农民、盐贩、渔夫、手工业者等。起初从事抗粮、抗差、杀富济贫活动。太平天国兴起后,捻党逐渐向捻军转化。咸丰五年(1855年)秋,各路捻军齐集雉河集(今安徽涡阳),推张乐行为首领,建国号“大汉”,张乐行称“大汉盟主”,制订《行军条例》19条,组成捻军。捻军实行五旗军制。咸丰七年(1857年),张乐行与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会师安徽霍丘郑阳关,接受太平军领导,任征北主将。捻军在转战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地,屡败清军。张乐行被封为“征北将军”,后封为汉王。张乐行被捕殉职后,捻军由张宗禹、赖文光领导,在中原继续抗清。活动在西北一带的称西捻军,活动在鄂、豫、皖、鲁等地的为东捻军。同治七年(1868年)初,赖文光在扬州牺牲,张宗禹率西捻军进入陕西,配合回民作战。张渡黄河,增援东捻军,经山西、河北、山东被左宗棠军队围困,失败于山东茌平南镇。捻军是太平军的盟军,坚持斗争18年之久,严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捻军

捻军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发源于捻子(大规模起义前一般称捻党)。捻即一群、一组之意,经常在苏、鲁、皖、豫、鄂等省抗粮、抗差、武装护送私盐。1853年5月,太平军北伐,捻党纷纷起兵响应。1855年秋,各地捻军首领数百人在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推张洛行为盟主,建号“大汉”,称“大汉明命王”,以黄、红、白、蓝、黑五色旗统领各军,拥众数十万人。1857年,接受太平天国领导,张洛行被封为征北主将,后又晋封沃王。但他们“听封不听调”,不出境征伐。1864年天京陷落后,捻军与太平军赖文光部会合,推赖文光为主要首领,采用流动奇袭战术,屡败清军。1865年6月,在曹州全歼清军僧格林沁马队。1866年10月,捻军分为东、西两部。赖文光率领东捻军转战于鄂、豫、皖和鲁西一带。1868年初,被清军击溃。张宗禹率西捻军进入陕西,配合回民起义军作战。后因援救东捻军回师山西、直隶,1868年8月在山东茌平南镇溃散。捻军坚持斗争18年,活动范围达10个省区,予清朝统治以严重打击。

☚ 天京保卫战   湘军 ☛

捻军nian jun

Nian Army (a peasant army that rose against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