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字
避讳改字方法之一。古人讲究避讳,若书信往来、写文章时遇到古代圣贤、当朝帝王或自己父辈、祖辈等名字,要为尊者讳,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空字”、“缺笔”、“换字”等,其中“换字”是最常见的。例如晋代避司马昭名讳,称王昭君为明君或明妃,又避晋简文帝皇后郑阿春名讳,谓“皮里春秋” (笔法名)为“皮里阳秋”。“换字”通常是换同音字或同义、近义词。例如汉代淮南王刘安(汉高祖之孙)因其父刘长(汉高祖子,淮南厉王)名讳,著《淮南子》一书通篇不著一“长”字,须用此字处以“修”字代之。汉司马迁因父亲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名讳,在《史记·赵世家》中将“张孟谈”改为“张孟同”,在《史记·佞幸传》中将“赵谈”改为“赵同”,因汉代时“谈”与“同”二字同音,故换。后代避讳益众,连同音字也在避讳之列,如唐代避唐明皇李隆基名讳,改“万机”为“万枢”,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为避宋孝宗赵眘(同“慎”)名讳,将“四书”中“慎”字均换成“谨”字,又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将《孟子》“一匡天下”换字为“一正天下”等。这种对前代著作因讳避而行追改的作法,常常给后人阅读古书造成很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