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挽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挽歌 挽歌或作“輓歌”。哀悼死者之歌。源出民歌。《晋书·礼志》: “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又崔豹《古今注·音乐》: “《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 ☚ 时曲 山歌 ☛ 《挽歌》《挽歌》
诗篇名。三国魏缪袭作。钟嵘《诗品》卷下说:“熙伯(缪袭字)《挽歌》,惟以造哀尔。”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文选》卷三说:“缪熙伯《挽歌》诗,词极峭促,亦淡亦悲。”此诗当是一首自挽之作。诗中先以生死对照,设想死后的凄凉;再以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有限相对照,表现出对自我生命的理性知觉;最后言“形容歇灭”、“齿发堕落”乃是自古而然,对死亡表现出一种达观态度。 挽歌同“輓歌”。《晋书·礼志中》:“汉魏故事: 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晋崔豹《古今注·音乐》:“《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二章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 《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见【輓歌】。 挽歌(反)颂歌 挽歌 挽歌古代为死者送葬时唱的歌。据史书记载,为高官显贵唱的挽歌同为士大夫、为一般人唱的挽歌在内容和曲调上都有明显的区别。挽歌由“执绋”者来唱。唱挽歌是送终之礼,歌词悲切哀惋,能表达出送葬者内心的悲恸和悼念之意。南朝诗人鲍照等人晚年曾为自己写过挽歌。 ☚ 抒情式悼词 欢迎词 ☛ 颂歌←→挽歌sòng gē ← → wǎn gē颂歌:用于祝贺的诗歌。 挽歌哀悼死者所唱的歌。《晋书·礼志中》:“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世说新语·任诞》:“张酒后,~甚凄苦。” 哀悼 哀悼哀挽 悼悲 悼愍 愍悼 攀慕 ☚ 伤悼 谋划 ☛ 各种用途的歌曲 各种用途的歌曲赞美的歌曲:赞歌 颂歌 ☚ 各种歌曲 民歌 ☛ 挽歌wǎn gē悼亡的歌。《晋书·礼志》:“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新礼以为~~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 挽歌哈萨克族独特、古老的丧事习俗之一,是由死者妻子、女儿、儿(兄弟)媳妇和近亲女性表达悲哀心情的具有诗歌韵律并有固定曲调的歌。如果死者是部落头人则全阿吾勒的妇女都要唱。歌词的内容一般是死者生前的业绩、行为、特长、性格、贡献、所遭受的磨难、遗孤的悲哀心情等,甚至死者生前使用过的乘骑和马鞭都可作为挽歌的内容。唱挽歌者将死者比作眼珠、星星、月亮,并将其死比做化为飞鸟飞向天空。挽歌的悲哀曲调和歌词可以寄托亲人及慰唁者的哀思。一般都是在有悼唁者场合唱,在过三、七、四十等祭日之前,死者家中的挽歌是不断的。也曾有过在过周年祭日前每日的日出日落唱两次挽歌的习俗。 挽歌 挽歌古时哀悼死者的丧歌。《晋书·礼志中》:“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崔豹《古今注·音乐》:“《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二章为二曲: 《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薤露》曰:“薤上朝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曰: “蒿里谁家地?聚殓精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后演变为文人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写作挽歌,以寄哀思。如张说《右丞相苏公挽歌》:“路泣群官送,山嘶驷马回。佳辰无白日,宾阁有青苔。” 韩愈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苍苍古原上,含酸一悲哭,峨峨开新茔,异口同哀声。”亦有文人晚年为自己写挽歌的,如晋陆机、陶潜等皆有晚年自作挽歌。 ☚ 哭无时 哭踊 ☛ 挽歌 挽歌古时用于送葬的乐歌。也就是牵扶灵柩的人唱的歌。最早的挽歌,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 “吴子伐齐,将战,齐将公孙夏命其徒歌虞嫔。”孔颖达解释: “虞嫔者,谓启嫔将虞之歌也,今人谓之挽歌。”可见虞嫔为最早挽歌歌名。《通志略·礼略四》: “汉高帝时,齐王田横自杀,其故吏不敢哭泣,但随柩叙哀。而后代相承,以为挽歌。”至少在西汉时期,挽歌已用于送葬仪式。自魏晋延及隋唐,执绋者挽歌更是流行。《晋书·礼志》: “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挽歌已正式进入宫廷丧礼。 ☚ 沐浴 小敛 ☛ 挽歌dirge;elegy 挽歌elegy 挽歌threnode;dirge;elegy 挽歌亦称葬歌、丧歌,指古代举行丧葬仪式时所唱的歌曲。上古之时,先民们盛行鬼魂崇拜,以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并相信这种不灭的灵魂仍会在别一世界生存,能够给予现世人们种种庇护或影响,因而人死后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取悦或慰藉鬼魂,求得庇佑,并表达哀思。在丧葬仪式中,除哭灵、“哭踊”(哭着舞蹈)、供祭、祷告外,还有高唱丧葬歌曲的习俗。据《左传·哀公十一年(前484)》记载: 齐国与吴国两军“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晋杜预注:“《虞殡》,葬歌,示必死。”这是文献中关于丧葬之歌及其歌名的最早记载。至汉代,这种丧葬歌曲才定名为“挽歌”。晋干宝《搜神记》言:“挽歌者,丧家之乐,执绋者相和之声也。挽歌词有《薤露》、《蒿里》二章。”晋崔豹《古今注》则更为详细地记载:“《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言人命如薤上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故用二章。其一曰: 薤上朝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其二曰: 蒿里谁家地? 聚敛精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二章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亦谓之长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定分,不可妄求也。”这段记载,不仅解释了汉代挽歌的名称、源起、用法,记录了挽歌歌词,而且透露出汉代乐府搜集、整理民间乐曲的事迹,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根据《薤露》、《蒿里》这两首挽歌的歌词来看,明显带有乐府文人润饰的痕迹。但可能正是由于经过了乐府的整理和演唱,才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一直到东汉,挽歌不仅运用于丧葬仪式,而且也运用于宴饮等场合的即兴演唱,如《后汉书·周举传》记载,汉顺帝永和六年(141)上巳节,大将军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及酒阑倡罢,继以《薤露》之歌,坐中间者,皆为掩涕”,足见曲调感人之深。至三国魏时,魏武帝曹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也曾依据汉代挽歌的题目或曲调,创作出《薤露行》、《蒿里行》这样苍凉悲壮的乐章。此外,魏陈思王曹植、晋文学家傅玄、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乃至唐代诗人孟云卿、白居易也都因其题而另拟新词,可见汉代挽歌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挽歌追悼死者的哀歌。古时送葬,执绋挽丧车前行者所唱哀悼死者的诗歌,如《蒿里》之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