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裂创为钝器挫压而又牵拉所形成的创。钝器挫压形成的创为挫创;钝器牵拉、伸张所造成的创为裂创。软组织在两个钝器之间挟持、压迫,最易出现挫裂创,故挫裂创常在头部。典型挫裂创的创缘不整齐,创缘两侧有表皮剥脱和皮下出血。创壁不光滑,创底不平整,创腔内有组织间桥,创角较锐,无表皮剥脱和皮下出血。挫裂创是钝器损伤的确证。根据创的性状,可以推断凶器的类型;依其创缘的表皮剥脱、皮下出血和创壁性状,可以确定暴力的打击方向;挫裂创的位置、数目及相互关系,作为分析暴力性质的依据。 挫裂创钝器打击人体,由于强力挤压使软组织裂开而造成的损伤。多发生在骨质衬垫的部位,以头部为最常见特征。为创缘不整齐,呈锯齿状,伴有挫伤带,创角较钝,创底不平,创腔呈囊状,创内有未断裂的血管、神经、筋膜连接在二壁之间(称组织间桥)。 挫裂创 挫裂创钝器打击人体,或人体碰撞于地面物体等,作用力超过皮肤弹性的极限,所造成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和神经甚至肌肉撕破和断裂而形成的创,称为挫裂创。挫裂创由具有特殊形态的创口、创腔、创缘、创壁、创角和创底组成。创壁间常有组织间桥,创深部常有骨折。多发生在头颈部,其次是四肢、躯干。常见于斗殴、交通事故、坠落、地震、房屋倒塌、工农业生产中意外或灾害事故。 挫裂创形成的方式和机理与挫伤基本相同。暴力强度小时,形成挫伤,强度大时,形成挫裂创。挫裂创形成后,创腔很快被流出的血液所充填,若未经恰当处理,极易发生感染,愈合缓慢。留下的瘢痕组织中,缺少正常皮肤所具有的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等结构。 暴力作用于贴近骨胳的皮肤时,皮肤及皮下组织首先发生位移。由于打击力和剪应力的作用,使皮肤和皮下组织与骨组织间发生摩擦、牵拉和撕裂。如作用力的强度超过组织的弹性限度,则引起皮肤、皮下组织、血管和神经纤维的撕断和破裂,形成挫裂创。结缔组织纤维、神经纤维和血管皆具有韧性,由于作用力不相等,常有一部分纤维未发生断裂,故在两侧创壁间形成组织间桥。人体头颅部基本上为圆形,并有许多突出部位。当受钝器打击时几个突出部同时受力,可形成一个以上的挫裂创。钝器造成挫裂创的方式有三种: (1) 棍棒、铁锤、砖头等钝器垂直打击人体,或坠落时人体头部碰撞地面。作用力向四周传播,使皮肤和皮下组织撕裂,形成星芒状或类似星芒状的创口,和线性或凹陷性骨折。 (2) 扁担、扁平铁条等钝器从切线方向打击人体,力沿其作用方向及凶器两端传播,造成波纹状或分叉状挫裂创,伴有皮瓣或骨折形成。 (3) 车辆辗过人体,由于高强度的牵拉、辗压和撕裂作用,使皮肤及皮下组织与深层组织剥离,形成不规则的挫裂创。此种挫裂创常伴有内脏破裂、骨折乃至肢体断离。有时,作用暴力可使皮肤及皮下组织分离,形成袋状创腔,其内为脂肪组织和碎裂的肌肉组织所充塞,锐利的骨折断端,也可刺破周围的皮肤、软组织或脏器,造成另一创伤。这类创伤具有许多刺切创的形态特点。 挫裂创多呈不规则形、波浪状、半月状、星芒状、“丫”或“ ”形。 创缘不整齐,呈细微锯齿状,内卷、创壁凹凸不平,结构模糊,有明显的血液浸润。两侧创壁间常有组织间桥。创角较钝,多于两个。创腔浅,腔中有血凝块,有时有泥沙,碎玻璃片,碎砖片等与凶器和案件有关的异物存在。这类异物,既可藉之推测凶器及创口形成的方式,也是极有价值的物证。头皮部的挫裂创可呈线形,创缘较整齐或呈细波浪状,创角亦可较锐,以致有时与切创或砍创相混淆,有时在创腔中尚可发现挫断的头发及残留的毛囊,创口出血不如切创、砍创多。挫裂创的创周,常伴有擦伤、挫伤、骨折、脱臼和内脏破裂。 挫裂创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法医学上更重视头面部的挫裂创,因其常系他杀,其次为意外,自杀较少见。胸腹部和四肢的挫裂创大多属交通事故和灾害。少数系卧轨自杀(或他杀),跳楼或蓄意与奔驰车辆相碰撞。严重的挫裂创常伴有骨折或内脏破裂出血引起休克而死亡。通过挫裂创检查可说明下述问题: ❶根据挫裂创的分布、数目、严重程度以及有无抵抗伤存在,可推测死亡的性质,是他杀、自杀或意外事件和判断暴力作用的方向,以及形成的方式。 ❷根据挫裂创的大小和形态,有时可推断钝器打击面的形状和致伤物。 ❸创口中若发现泥沙颗粒,应与发现尸体现场上的泥沙颗粒进行比对,以判断尸体曾否被移动过。
挫裂创与切创、砍创的区别 | 挫 裂 创 | 切创、砍创 | 形状 | 不规则、常呈星芒状, 波浪状或丫形,但也可呈 线形 | 常呈线状,纺锤状,与 皮肤纹路关系极密切 | 创缘 | 粗糙,呈锯齿状,或细波 浪状。常伴有擦伤,挫伤, 一般出血较少 | 光滑。不一定伴有擦 伤或挫伤,出血较多 | 创壁 | 凹凸不平,两创壁之间 常有组织间桥 | 平滑,两创壁之间无 组织间桥 | 创角 | 多为钝圆、常有撕裂现象 | 多数尖锐 | 创腔 | 较浅 | 较深 | 创底 | 凹凸不平 | 较光滑 |
☚ 挫伤 坠落伤 ☛ 00007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