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讨使司官署名。唐贞元末始置,为统兵将领,掌招抚讨伐。自后用兵时权置,兵罢则停。宋代置招讨使司,简称招讨司,主官为招讨使,为一路至数路地区的统兵官,其性质略同于宣抚使而地位稍逊。所属有参谋、参议、主管机宜文字、书写机宜文字、干办公事、准备差使、点检医药饭食等员。辽俘降军兵,编入军籍,隶属于诸路招讨司以统领之。设官有招讨使、副使、都监等,为北面边防官。金置西北路、西南路、东北路三招讨司,掌招怀降附、征讨携贰。设官有招讨使一人,秩正三品;副招讨使二人,从四品;判官一人,从六品;勘事官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知法二人,从八品。元代设招讨使于少数民族地区,秩正三品,为军事行政机构,参用土人。设官有达鲁花赤、招讨使、经历各一人。设于土番、刺马刚等处、天全、倴不思、沿边诸溪洞的招讨使依上述编制;设于唆尼、诸番、征沔、长河西里管军、檐里管军、脱思马田地的招讨司,各置副使一员,无达鲁花赤。明代始正式以招讨使司为土司机构,设官有招讨使,秩从五品;副招讨一人,正六品;吏目一人,从九品。清代不设土招讨使司。 招讨使司官司名。为招讨使治所。北宋康定元年命使即置司(《长编》卷129乙酉)。所置官属有:随军转运使一员,参议官一员,干办公事三员,随军干办官四员,书写机宜文字一员。并听招讨司奏辟(《宋史·职官志》7《招讨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