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嗓
亦作“捩嗓”。指曲词不合音律,不便演唱。元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云:“平而仄、仄而平、上去而去上、去上而上去者,谚云‘钮折嗓子’是也。其如歌姬之喉咽何?”明王骥德《曲律·论平仄》亦云:“曲有宜于平者,而平有阴、阳;有宜于仄者,而仄有上、去、入。乖其法,则曰‘拗嗓’。”沈璟亦十分明确地提出:“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词隐先生论曲》)汤显祖则认为戏曲创作首重“曲意”,不必过于计较“按字摸声”。他在《答孙俟居》信中说:“弟在此自谓知曲意者,笔懒韵落,时时有之,正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当然这是汤显祖一句过激之言,主要是针对格律派束缚人情的教条而发。因而有人认为汤显祖这句话另有“微意”,如冯梦龙在“更定”《牡丹亭》时说:“若士(汤显祖)岂真以折嗓为奇,盖求其所以不折嗓而未遑时,强半为才情所役耳。”(《风流梦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