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拉祜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拉祜族Lahuzu

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约41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地区,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拉祜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多数人懂汉语和傣语。拉祜族以东回语音为标准语音,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拉祜族新文字。拉祜族无论男女一律不蓄长发,剃光头,妇女在头山处留一绺头发。拉祜族的舞蹈动作多与生产结合,有割谷子舞、打谷舞、丰收舞等。拉祜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射箭、射弩、打马桩、拔腰劲、打陀螺、踢架等。
❶打马桩。拉祜族传统体育活动,类似国外的“九柱戏”。
❷拔腰劲。参赛人数为二人,比赛时双方互抱,以先将对方抱起、使其双脚离地者为胜。


拉祜族射弩

拉祜族lāhù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

拉祜族lāhùzú

〈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

拉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拉祜”,拉祜语称虎为“拉”,用火烤食为“祜”,“拉祜”即“用火烤吃虎肉”之意。1990年人口有411 476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双江县等地,其余散居在西盟、耿马等地。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1957年在原有拉丁字母文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主要从事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拉祜族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已经是封建地主经济;也有一部分地区属封建领主经济;少数地区仍保留着原始公社时期的残余,尚处在“刀耕火种”、“轮歇抛荒”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改革,各项事业均有发展。国家在其聚居区建立了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并和傣族、瓦族、布朗族等一起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县。

拉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拉祜”,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他称“倮黑”、“苦聪”、“目舍”、“缅”等。源于古代氐羌系统,与彝族有着密切关系。人口411476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过去无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因欠科学,未能推广。解放后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经济以锄掘农业为主,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现在还建起了农机、制糖、制茶、采矿等地方工业。村落大都建在坝子或山坡靠近水源的地方,住房以竹楼和干栏式的木桩楼房居多。服饰崇尚黑色,以黑为美,男子裹黑色头巾,穿无领短衫和长裤,妇女穿开衩很高的黑色长衫或短衫长筒裙。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能歌善舞,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拉祜族

自称 “拉祜纳”、“拉祜西”、“拉祜普”, 旧称“倮黑”。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澜沧江东西两岸的思茅和临沧两地区, 其中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多。304,174 人(1982年)。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 其先民唐代史籍称“锅锉蛮”, 分布在今云南的金沙江南岸地带, 自后分东西两路继续南迁。先后受唐宋南诏、大理国和元明清历代封建中央王朝及傣族封建领主的统治。人民生活贫困, 十八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 曾与周围各族人民一起举行过二十多次起义。解放前占一半多的地区已进入封建地主制发展阶段, 还有近一半的地区在傣族封建领主制的支配下, 仍保留着一些原始公社的残余。操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原有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解放后在原有字母基础上进行改革。旧时多信奉多神和崇拜祖先, 大乘佛教亦相当流行,少数还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 青年男女婚前社交自由, 不久前有的地区尚残存着父系或母系家族公社。行土葬和传统的火葬。解放后先后建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实现了社会改革,解放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平低下。解放后, 不仅发展农业等经济,修筑公路,并建有农机、制糖、制茶、采煤、水泥、印刷、电站等工矿企业。民族音乐、舞蹈和民间文学亦获得继承和发展。传统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等。

拉祜族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澜沧、孟连、双江、西双版纳等4州、县、自治县。此外,散居于西盟、耿马、景东、景谷、镇沅、墨江等6地。人口为453705人(2000),其中男234144人,女219561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24人;大学本科529人;大学专科1577人;中专6519人;高中4999人;初中32189人;小学205319人;扫盲班74598人;未上过学88013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26841人;采掘业37人;制造业252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6人;建筑业67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1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26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268人;金融、保险业39人;房地产业2人;社会服务业105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88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315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7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218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11人;专业技术人员520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56人;商业、服务业人员408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26827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388人。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此基础上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拉祜族人民为反抗封建领主的统治,18世纪初至20世纪,曾与周围各族人民一起举行过20多次起义。拉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兼营茶叶、烟叶、剑麻等经济作物和松、杉、樟等多种经济林木。

拉祜族

拉祜族

拉祜族人口为41.15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澜沧县、孟连县,少数人与其他民族杂居于云南省西南边境县。使用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拉祜纳和拉祜熙2个方言。由于拉祜族人长期与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因此大多数拉祜族人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拉祜族人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式的拉祜文。20世纪50年代以前,拉祜族人信仰多神的原始宗教。后大乘佛教传入,又流行这一宗教,还有少数村落居民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拉祜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与彝族、纳西族等民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系,由青藏高原不断南迁而形成的民族。清代时的史籍记载中,拉祜族被称为“倮黑”。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称。在拉祜语中,称“虎”为“拉”,“用火烤食”为“祜”,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虎肉”。这一族名充分反映了拉祜族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狩猎的民族,被其他民族的人称为“猎虎的民族”。拉祜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20世纪40年代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封建领主或地主经济,但仍有一些地区保留着原始社会的残余,还在实行刀耕火种、轮歇抛荒的落后耕作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拉祜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 景颇族   纳西族 ☛
拉祜族

048 拉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思茅和澜沧两地区,其中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多。有人口411476人(1990年)。其先民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唐代史籍中称锅锉蛮。清代史籍中称倮黑。旧时多信奉多神和祖先崇拜,大乘佛教亦相当流行,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操拉祜语,原有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原有字母基础上进行改革。建国前部分地区已过渡到封建地主经济阶段,还有将近一半地区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残余。主要从事农业。

☚ 高山族   水族 ☛

拉祜族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省澜沧、孟连两县,人口304174人(1982年)。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1957年创制拼音文字。源于古代氐、羌人。以刀耕火种农业为主,信奉原始宗教。男子裹黑头巾,穿无领大襟衫和长裤。妇女穿长袍或统裙。1950年以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处于封建地主经济,有的残留着原始公社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人民生产、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

拉祜族

拉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澜沧江东西两岸的思茅和临沧两地区。304,174人(1982年)。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解放前,部分地区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还有将近一半人口的地区,在傣族封建领主经济的支配下,仍保留着一些原始公社制残余。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革。旧时多信奉多神和崇拜祖先,流行大乘佛教,少数还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行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解放后先后建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实行了社会改革。主要从事农业,近年注重工矿业的发展,建有农机、采煤、水泥、印刷、电站等。传统节日有火把节,也流行汉族或傣族的节日。

☚ 拉伊族   拉普人 ☛

拉祜族la hu zu

the Lahu nationality,or the Lahus,inhabiting Yunnan Province

拉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拉祜普”、“拉祜纳”、“拉祜西”。清代汉文史籍称“倮黑”,解放后统称“拉祜”。人口411476 (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思茅、临沧地区,其中50%聚居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其祖先源于由青藏高原南迁的古代羌人,汉晋时期与其他南迁的一些羌语族体被泛称“昆”或“昆明”,唐时称“锅错蛮”,分布在今云南金沙江以南地区。公元17世纪以后又分东西两路大规模南迁,逐渐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唐宋时受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清时期除受中央王朝统治外,还受傣族封建领主管辖。公元18世纪至20世纪初,曾联合附近各族人民不断反抗清王朝和傣族土司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由于历史原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放前分布在澜沧县东北及临沧、双江、景谷、镇沅、墨江、元江等地的拉祜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分布在澜沧县西南及孟连、沧源、耿马和西双版纳的拉祜族,因直接或间接受傣族土司统治,经济受封建领主支配,某些地区甚至保留有原始公社制残余。婚姻实行一夫一妻族内婚制,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包办婚姻很少。普遍信奉万物有灵和大乘佛教,少数还信近代传入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节日有火把节等。传统舞蹈有芦笙舞。语言属汉藏语族藏缅语系彝语支。有通行不广,原由西方传教士创制,解放后经过改革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成立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使拉祜族人民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