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沙热lassa fever系发生于非洲的一种流行病。此病病原体为一种病毒,由啮齿动物为传播媒介。病变以血管和内脏受损害为主。临床表现:起病缓慢,体温逐渐增高、头痛、肌肉痛、呕吐、腹痛、腹泻、淋巴结肿大;重者皮肤与粘膜出血、少尿、抽搐、昏迷,病死率高。诊断:荧光抗体检查阳性或查出病毒可确诊。治疗:免疫血清有一定疗效;控制出血、保护肾脏、对症等。 拉沙热 拉沙热拉沙(Lassa)热1969年于尼日利亚首次发现。此后在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地均有报道。美国曾有实验室内感染。许多非洲旅游者感染本病,带回美、英、西德等国,因此目前认为是国际传染病,需注意预防检疫。 病原体为拉沙病毒,属沙粒病毒。自然界贮存宿主是松鼠类的粟鼠,是一种非洲农村、田野常见的鼠种。传播途径可能为直接或间接接触鼠类唾液。病人血、唾液、小便均有病毒存在,可通过污染皮肤、伤口或飞沫(气溶胶)传播而发病,因此常导致医院内流行。人的病毒血症为3周,此期唾液、小便均排病毒,尿中排病毒时间可长达32天以上。 病理改变主要为内脏水肿,体腔内常有渗出液。出血主要见于胃肠道。炎性浸润较少。 潜伏期3~17天,一般为4~10日。起病缓慢。早期症状颇似流感,有恶寒、发热、乏力、肌痛等症状。3~6日内加重,体温逐渐升高,可达39~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有相对缓脉、恶心、呕吐、咽痛、吞咽困难、咳嗽、腹泻和胸腹痛等症状。少数病人有耳聋、眩晕、耳鸣等。体征有结膜、颜面、颈、胸充血,淋巴结肿大和肺部罗音等。腰部及肝区压痛明显。重症病人可见渗出性扁桃体炎和口腔溃疡,有时有白喉状伪膜附着。颜面、颈部及前胸部肿胀。部份病人有斑丘样皮疹或出血样皮疹。严重病人有内脏出血、低血容量性休克以至急性肾功能衰竭。有时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眼球震颤、谵妄、昏迷、惊厥等。死亡多在第7~14病日,病死率可达30~50%。 本病早期血白细胞减少,以后则增加,血小板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尿中有蛋白、细胞和管型。重症病人血中肌酐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和转氨酶均上升。脑脊液正常。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凡来自疫区,有发热、咽炎、白细胞减少者均应考虑本病。确诊可由血液、咽拭和尿中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查目前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和间接荧光抗体检查等方法,后者在病后第7日即可阳性。 免疫血浆治疗有良好效果,但目前供应尚少。即使给予免疫血浆,患者呼吸道和尿中仍有病毒排出,故仍需严格隔离。亦可用恢复期血清250~500ml。因病毒存在血中时间较长,故血清必须取自3周以上的恢复期患者,最好在6周以上。病人应卧床休息,注意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对症治疗和防治休克等。 本病传染性极强,故应采取严密隔离。因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明确,应采取单间隔离,接触病人应戴口罩,穿隔离衣及手套。排泄物及污染物须经严格消毒。隔离时间3~4周。尿中排病毒时间较长,可能时应连续作尿病毒检查。 实验检查标本有传染性,应注意安全操作。白细胞计数时,应加醋酸(20mg/L,pH2.9)。检查白细胞分类涂片以戊二醛固定,加热至60℃,可将病毒灭活。检查血中电解质等耐热物质,应先加热后再检查。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主要措施为隔离病人,消灭野鼠。国际检疫时,接触者应医学观察3周。 ☚ 玻利维亚出血热 马尔堡病 ☛
拉沙热 拉沙热拉沙热是1969年在非洲新发现的一种病毒性出血热。第一个患者是在尼日利亚的拉沙镇感染发病的,故将本病命名为拉沙热。 本病是人类的一种严重疾病,住院患者的病死率高达20%,有不少亚临床感染或轻型病例。潜伏期7~10 (3~17)天。起病徐缓,早期症状不特异,如: 发热(100%)、咽痛(80%)、恶心呕吐(80%)、咳嗽(68%)、头痛(57%)、腹痛(46%)、腹泻(43%)、胸痛(39%)等。如此持续7天左右。从第二周起,大部患者症状缓解,逐渐消失,缓慢进入恢复期。 约有35~50%的住院患者从第2周起,病情开始恶化,表现为:持续高热(40~41℃,热型不特异,可持续到临死前才下降),口腔溃疡和咽炎,面部、眼周围和颈部水肿,胸水、腹水或心包积液。有出血现象(瘀点、皮下出血、鼻衄、牙龈出血、眼结合膜下出血、咖啡色呕吐物、黑便等)。以后,患者进一步出现心、肾功能异常和全身中毒症状,如:呼吸窘迫、低血压、低脉压、蛋白尿、少尿、兴奋不安或迟钝昏睡,最后休克、死亡。 本病恢复缓慢,恢复期约数周或数月。多数患者在恢复期仍长期感到乏力,少数患者可又出现急性期症状。本病可并发耳聋、睾丸炎、流产,虹膜睫状体炎、脱发等。重型病例可长期遗留全身性神经功能障碍,如震颤、步态蹒跚、阵发性眩晕、眼球震颤等。 患者的病毒血症期长达14~19天。胸水、腹水、唾液、咽喉分泌物及尿液中皆可长期含有拉沙病毒。从尿液间歇排毒长达32天。1980年在塞拉利昂发现,母乳中含有拉沙病毒。病后2~3个月方可查出中和抗体,但不确知其免疫情况。 本病应与伤寒、疟疾、钩端螺旋体病、黄热病、马尔堡病毒病、伊博拉出血热、裂谷热等相鉴别。 散发病例和轻型病例不易确诊,可作病毒分离、抗体检测,结合临床检查,临床病理检查,流行病学特征等,综合判断。 病毒分离 采取急性期血液、咽嗽液、胸水、腹水及尿液等标本;接种Vero细胞或CV-1细胞培养系统及实验动物。应反复多次送检尿标本。鉴定拉沙病毒可用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荧光法。对疑似患者可采集眼结合膜细胞作涂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原,有时结果满意。 检测抗体 取双份血清标本作补体结合试验或免疫荧光试验,如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增长即可诊断为本病。单份血清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滴度如达1∶1024,也可诊断为拉沙热。患者起病后第4~7天,特异性IgM即可出现,可用免疫荧光法作早期诊断。补体结合抗体一般在起病后第三周后才可查出,可持续存在至少6年。 临床检查 白细胞初期减少,后转为正常或略高。后期,血小板多半减少(至6万/mm3)。约有50%的患者出现蛋白尿,尿中常有红、白细胞及管型。重症患者可有血氮增高,转氨酶增高、红细胞压积上升,心电图也可出现异常。 治疗 目前主要使用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如有条件,可及时静脉注射250~300ml拉沙热患者的恢复期血浆或血清,但必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效果尚无定论。护理拉沙热患者,必须按屏障护理的原则进行。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曾用皮下注射Ribavirin治疗恒河猴拉沙病毒实验感染,结果:治疗组症状轻、病毒血症出现晚、滴度低,8/8 只存活。对照组6/10只死亡。 ☚ 拉沙病毒 拉沙热的流行病学 ☛ 0002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