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杨家府演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杨家府演义 杨家府演义长篇小说。全名《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明人作。现存最早刊本为明万历本,题“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共八卷,五十八则。系据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创作。写杨家将抗击辽、夏故事,最后以杨文广之子杨怀玉因宋帝听信谗言,愤而率领全家上太行山作结。作品塑造杨家府众多英雄形象,写杨门女将颇有风采。与《杨家将》(由《北宋志传》改编而成)内容略有不同。一些情节为后来戏曲所取材。有明万历三十四年刊本。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本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本等。 ☚ 两宋志传 杨家将 ☛ 《杨家府演义》
纪振伦 《杨家府演义》,全称《新编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今知最早刊本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本,有“万历丙午长至日秦淮墨客”序,题“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关于成书时间,有人认为至迟在嘉靖年间。此后重要的版本有清嘉庆十四年 (1809) 书业堂本。全书八卷,共五十八则(回),单句标目。此书作者,据万历本所刊印章,“秦淮墨客”为纪振伦,字春华;又据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纪振伦乃金陵人,曾校订或作有《七胜记》、《三桂记》、《折桂记》等传奇。有人认为此书为明嘉靖时书坊主人熊大木作。无论是纪振伦还是熊大木,都缺乏足够的文献根据。 明代演述杨家将故事的,还有《南北两宋志传》,重要版本有三台馆刊本《全像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世德堂刊本、叶崐池刊《新刻玉茗堂批点绣像南北宋传》等。其中《南宋志传》、《北宋志传》各十卷五十回。《北宋志传》传为熊大木作,自北汉主失政至杨宗保定西夏,主要演述杨家将故事,现北京宝文堂书店改名《杨家将演义》刊行(1980年12月版)。 自宋代起,杨家将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北宋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一文中说:“继业有子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居士集》卷29)南宋罗烨《醉翁谈录》有《杨令公》、《五郎为僧》等话本记载。元明杂剧中有《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昊天塔孟良盗骨》、《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私下三关》、《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等等,都是《杨家府演义》中的主要情节和关目。杨家将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发展,到了明代,《杨家府演义》把一系列故事串连起来,并得以初步定型,所以,本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作者。 《杨家府演义》与一般的演义小说是有区别的。它并不严格依傍史传,以虚构居多,即使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如杨业、杨延昭等,与史实也有很大距离,且杂有斗法术之类的神魔成分,称之为英雄传奇小说更为恰当。全书写北宋杨家府众多英雄抗击外敌的故事,以抗辽(契丹)为主,历经宋太祖至宋神宗共六朝,自太祖登基至神宗元丰二年怀玉上太行山止,演述杨家府自杨业至杨怀玉共五代英雄。按书中描叙的人物来看,杨家府五代主要的男女英雄可列表如下: 全书突出民族矛盾,以杨家将抗击外敌为主线,以朝廷爱国与卖国的忠奸斗争为副线,这两条线索交错推进,表现杨家将的“世代忠勇”。第1卷从宋太祖登基写起,意欲消灭北汉,统一北方。杨业乃北汉主刘钧的妹丈何元业之子,可说是皇亲国戚。杨业调兵拒宋,屡败宋军,曾射倒太祖坐骑,幸被大将潘仁美救出。杨业娶佘氏,每当出战,杨业“打着红字令旗”,佘氏“打着白字令旗”,故又名令公、令婆,号称“无敌将军”。宋兵不断搦战,北汉主上太行山,退可守,进可攻。双方僵持至开宝九年,太宗即位,征战太原。此时杨业卧病太行山,佘氏令婆出战,射中宋军北路都招讨使潘仁美左股,成为后来潘仁美陷害杨家将的伏根。宋军包围太原,北汉主投降,杨业欲杀下太行山,被佘氏劝阻,遂提出受降的三个条件。太宗接受,赐姓杨,于是杨业“倾心悦服”。 宋太宗消灭北汉之后,与杨业等同游五台山寺院。奸臣潘仁美撺掇太宗游览幽州昊天寺,被辽军包围。杨门七子拚死保驾,一郎渊平、二郎延广、三郎延庆壮烈牺牲。四郎延朗改名木易,以假投降为缓兵之计,使宋太宗逃出重围,后与辽琼娥公主结婚,在本书第六卷成为宋军破辽的内应。五郎延德被乱军冲散,后在五台山出家,率领五百头陀兵常救应宋军。幽州一役,杨业七子中保驾南归的只有六郎延昭、七郎延嗣。为表彰杨家将独力救驾殊勋,将金花柴郡主赐配六郎,敕建无佞府一座,并建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加以旌表。 不久辽兵南下,潘仁美任统军都元帅,“恨令公深入骨髓”,故意奏请杨业父子为先锋,公报私仇。杨业困于陈家谷,潘仁美见死不救,引军撤退。七郎向潘仁美求救,竟被军士灌醉,缚于树上,用乱箭射死,胸前中七十二箭。杨业孤军血战,误入狼牙谷,撞李陵碑而死。 自第六卷至第六卷前半,主要演述杨六郎(延昭)征辽故事。杨业死后,潘仁美诬告杨家反叛。六郎潜回汴京,上疏太宗。忠臣寇准勘问潘仁美害死杨业、七郎真情,拟问斩罪。因太宗“被谗言昏惑”,免潘仁美死罪,断六郎充徒郑州一年。后由八大王设计,终于杀了潘仁美。宋真宗即位,辽国萧太后挑起边衅,约宋将于晋阳比武。六郎徒限已满,即与八娘、九妹随寇准赴晋阳,大胜辽将,建退辽之功。真宗乃命六郎为高州节度使,六郎固辞,自愿任佳山寨巡检微职,因“佳山与幽州相近”,可以“直捣贼穴,收其土地,以绝万世边患”。辽国派遣奸细王钦,此时已居宋朝枢密使要职,故意将老弱不堪征战的军士拨归六郎。于是佳山寨附近的“草寇”孟良,芭蕉山的焦赞,胜山寨的陈林、柴敢,都“归顺朝廷”,成为六郎的得力部将,共同镇守佳山三关,“扯起杨家金字令旗,威震幽州。辽人畏惧,边患少息”。内奸王钦唆使枢密副使谢金吾诬告杨家,真宗命拆毁杨府天波楼。六郎与焦赞私离三关,焦赞在汴京杀了谢金吾一家老小,结果焦赞被充军邓州,六郎被发配汝州监造官酒。不久,真宗又听信谗言,令胡延赞往汝州取六郎首级。朝臣设计营救六郎,使他隐匿杨府。消息传到佳山寨,满寨号哭,孟良等人又“上反太行山,称为草头天子”。 内奸王钦的阴谋初步得逞,又暗受辽国萧太后旨意,愚弄真宗往宋辽边境观看“甘露琼浆”,辽军伏击,并包围真宗二十余日。真宗出于无奈,下令赦寻六郎,提兵调将,解围救驾。六郎召集旧部,包括岳胜、孟良、焦赞等二十一员指挥使救驾,大胜辽军。真宗授六郎为三关总管节度使之职。辽国又联合西夏等五国,聚集精兵,大举南侵;又在吕洞宾的帮助下,排定七十二座天门阵,变化莫测。六郎之子宗保遇神授破天门阵兵书,杨四郎在辽国作为内应,五台山杨五郎率五百头陀兵助战,又得木阁寨穆桂英参战。这次大战,双方倾国出动,杨家将四郎、五郎、六郎以及宗保,杨家女将令婆佘太君、柴太郡(六郎夫人)、穆桂英、八娘、九妹,反辽投宋后与六郎结亲的黄琼女,以及六郎之女杨七姐等投入战斗,英勇壮烈。柴太郡怀孕参战,阵中产儿;杨宗保十三岁挂大元帅印;佘太君不顾年迈,率先攻打通明殿;穆桂英大破青龙阵……内奸王钦是萧太后派遣的间谍,原名贺驴儿,在宋朝十八年,此时潜回幽州,向萧太后献计,愿纳辽国九州,但须遣十大朝臣到飞虎谷交纳。真宗轻信,遣八大王为首的十朝臣前往,被辽军围困。幸得辽国驸马杨四郎作内应,五郎头陀兵出动,由宗保救出十朝臣。六郎攻破幽州城,萧太后自缢身死。四郎在辽国十八年,终于回到宋朝。王钦扮作道士出逃,被宗保抓获。孟良至幽州取杨业骸骨,焦赞先到,被孟良误杀,发觉误杀后孟良亦自杀,成为“两个英雄梦一场”的结局。 第六卷后半至第七卷,宋仁宗景祐年间,邕州侬智高称王,进攻柳州。狄青引兵迎击侬王,失机大败,长净关失守。由包拯推荐,宗保接替狄青任元帅,其子文广任先锋。自此杨家府与狄青结怨,朝廷中形成包拯与狄青之间的忠奸斗争。文广困陷柳州,危在旦夕。宗保之女宣娘往救乃兄,以神术杀死侬王,平定邕州。班师回京,仁宗许舍三件宝物往东岳庙酬愿,被焦山“强贼”女将杜月英抢去,宗保荐文广领兵前去夺回宝物。为取回宝物,文广连配焦山杜月英、宜都窦锦姑、燕家庄飞云等三个女“强贼”。文广自东岳回京,与长善公主毕婚,全家受封。狄青见状,怨恨杨府,即遣家奴师金行刺杨家诸将,事发被捉。宗保惊惧,即交代后事,须臾而卒。狄青因杀尽杨家将的阴谋未能得逞,又生一计,向仁宗进奏:“文广违逆圣旨,先婚贼寇三女,罪当弃市。”仁宗允奏,幸得包拯力救。文广即纳还官诰,奋身一跃化为白鹤,飞回家中复还人身,隐匿于家念佛看经。 宋神宗宁熙五年,西番新罗国王李高材侵犯边境,遣西夏人张奉国(号八臂鬼王)率兵五十万攻莫耶关。神宗命丞相张茂率军迎击。张茂告发文广诈死,“三朝不出,欺君罔上”。幸得周王保奏,令文广领令出征,其子怀玉为先锋。文广先降纳静山“草寇”杨顺、刘青,初战告捷。丞相张茂又使离间计,写假书一封,称文广投降李高材。神宗将杨家府大小男女尽皆捉拿,下令满门抄斩。周王揭穿张茂阴谋,杨府家属幸免于难。文广之姐宣娘听说文广在白马关被围,即聚集家兵,率杨府十二寡妇西征,经过激战,双方斗法,砍了李高材,杀死了螃蟹精八臂鬼王张奉国。 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当李高材侵犯边境危急之时,神宗不得已罢丞相张茂为庶人;待事平之后,张茂恢复相位,“圣上甚是宠爱”,于是“国事日非,家邦渐渐危矣”。元丰二年端阳之夜,怀玉把脸搽黑,扮作强人,杀死张茂全家。时文广已老,卧病不起,对此全然不知,被怀玉移入安云车内。怀玉集合全家及护卫家兵,竟往太行山。待神宗命羽林军捉拿杨府全家时,扑了一个空。周王两上太行山,劝怀玉回京,遭怀玉严词拒绝。怀玉回顾自杨业至今,“世代性俱刚介,不肯阿附权臣”,“圣主不明”,屡遭迫害,故决心耕种田地,自食其力。 这部小说的主旨很明确:突出表彰杨家将的“忠勇”,写他们个个忠心为国,抵抗外敌骁勇善战,同时鞭挞那些卖国求荣、争名逐利的奸臣。书前秦淮墨客的原序说:“自令公以忠勇传家,嗣是而子继子、孙继孙……即妇人女子之流,无不摧强锋劲敌,以敌忾沙漠,怀赤心白意……”,并指出“盖非勇之难,忠而勇者实难”,这些话点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杨家府男女众将的共同点是“忠勇”,所以全书以忠奸斗争和民族矛盾贯穿始终。“忠”,表现在杨家将刚介正直,忠肝义胆,赤心为国,与奸佞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因而一无例外地受到奸臣的陷害,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勇”,表现于他们抗击外敌英勇善战,为国捐躯,前赴后继,与朝中那些贪生怕死、营私舞弊、昏愦无能的奸臣形成鲜明的对照。正因为此,全书充满着壮烈的悲剧色彩。 表现忠奸斗争和民族矛盾,是明代许多长篇小说的普遍主题,曲折地反映了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政治现实。自从“英宗失政”,明王朝江河日下。一方面,政治黑暗,朝政腐败,厂卫特务横行,奸佞专权,任意诛杀大臣,封建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国内农民、流民暴动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外患不断,倭寇从海上骚扰入侵,鞑靼、瓦剌威胁北方边境,满州崛起。明代中叶以后讲史类小说蜂起,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小说家们为了避开厂卫特务的迫害,用历史题材托古讽今,憎恶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歌颂民族英雄,以描写古代英雄人物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愿望。明乎此,我们对《杨家府演义》的出现就不难理解了。 本书的思想倾向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全书笼罩着浓厚的忠君观念,忠君与报国不可分开,但是,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忠君与爱国的矛盾。当忠君与国家安危相矛盾时,杨家将往往以国家利益为重。如杨六郎受到陷害而发配到汝州,不久又被赐死,他口称“君王听信谗言,下命赐死,吾岂敢辞?”但当汝州太守以“值今国家多难之秋”为理由劝他,他即潜逃回家,决心“付理乱于不闻”。及至边情紧急,出于保国大义,又走上抗敌前线。又如杨怀玉率全家上太行山,宋神宗派周王上山劝说怀玉回朝,怀玉严辞拒绝:“圣朝调遣,拜命而行;倘或来宣入朝受职,将臣碎尸万段,决不遵依。”明显地置国家利益于忠君之上。小说中的皇帝,无论是太宗、真宗,还是仁宗、神宗,都是“无道昏庸之君”,他们宠信奸佞潘仁美、王钦、谢金吾、狄青等人,而八大王、周王、寇准、包拯等朝廷忠良与奸臣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尽管潘仁美、王钦、谢金吾等得到了可耻的下场,但杨家将付出了更为惨重的代价。“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奸佞专权使得“国是日非,邦家渐渐危矣”,杨家将空有报国之志而不得驰骋,这是这部小说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也是影射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政治现实的。第二,书中抗击外敌的骁将,几乎都是所谓“草寇”。重要人物如孟良、焦赞都是“剧盗”;真宗下令拆毁三关要塞,大将岳胜反上太行山当“草头天子”;以至杨门女将之中,杨宗保夫人是打家劫舍的“木阁寨主”的女儿,杨文广的二夫人杜月英、窦锦姑、飞云也是“强贼”出身。作者对这些草泽异材并无丑化,他们“归顺”后个个都能“忠勤报主”,正气凛然。正如鲁迅所说:“外敌凭陵,国政弛废,转思草泽,盖亦人情,故或造野语以自慰。”(《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还曾指出:“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所以盗又为当时所称道了。”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小说歌颂这些“草寇”抗击外敌,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由于《杨家府演义》以整理加工民间口头创作为主,由“讲史”嬗变而来,在人物刻画、结构安排方面尚嫌粗疏,但保存了说话艺术的故事性和生动性,显示出独具的质朴之美。 这部小说演述杨门五代英雄的传奇故事,只用了十八万字左右,就小说整个间架而言,结构上不够谨严,接榫处时有脱节,甚至前后矛盾,次要人物驱之即来,挥之即去,但是,在情节的处理、材料的选择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优点: 第一,情节段落内部的处理相当紧凑、集中。全书大事有宋太宗招降杨业,朝廷忠奸斗争,征辽、征侬智高、征李王等等,相互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小说后半部尤其如此。然而,作者对一个具体战斗过程的演述,对一个相对独立的情节段落内部的材料处理,却能详略得当,颇具匠心。作者写一次战斗过程或一个事件,不作面面俱到的描叙,而是用浓墨重彩集中描叙一、二个人物。如全书的主要部分征辽,主要描写六郎、焦赞、孟良、穆桂英,一个情节段落描叙一人,构成若干个情节段落。讨救兵,集中写孟良;杀谢金吾,集中写焦赞;求降龙木,集中写穆桂英。再如破辽国七十二座天门阵,详写穆桂英破青龙阵、令婆攻打通明殿,避免平铺直叙,增强了故事性和生动性。 第二,在材料的选择方面,这部小说以加工民间口头创作为主,并参照已有的话本和戏曲作品改写,并不直接依据史书改编或摘录复述史书。正因为此,小说的主要情节带有浓厚的传奇性和神异色彩。不少情节荒诞不经,不合情理,但有些子虚乌有的故事情节,如杨业撞死李陵碑、十二寡妇西征等,充满传奇色彩,写得也生动感人。 第三,戏剧化的情节处理。这部小说在写人物斗智斗勇或人物之间的误会时,情节和场面描写富于戏剧性。如穆桂英擒杨宗保,经过一番周折,两人终于结成百年之好。全书从整体上说,笼罩着悲剧气氛,然而不少情节处理得很有喜剧效果,这是本书在情节处理上的一大特色。如杨六郎被辽兵赚入双龙谷中,危在旦夕,孟良到五台山向五郎求救,五郎要以八大王的“万里云”为战马。孟良星夜回京,八大王拒借,情况紧急,令婆佘氏忧心如焚,悲哭不已。紧接着就是一个富于喜剧性的场面:孟良心生一计,在八王后花园放火,乘乱偷得千里风,跑马出城,被八大王发觉,骑万里云追到,于是转入孟良赚得万里云,“扬鞭勒马而去”,“八王跌足懊悔”的喜剧场面。全书富于喜剧效果的描写随处可见,如兄妹晋阳比武、六郎三擒孟良、文广与飞云成亲等等,都是一些具有浓厚喜剧意味的情节段落。小说也有壮烈的悲剧场面,如杨业受命抗辽,奸臣潘仁美“只要设谋报复私仇,不想误国大事”,使杨业陷入辽军重围,坐视不救。七郎向仁美讨救兵,仁美喝令军士将酒灌醉七郎,“缚于树上,乱箭射之,胸前攒聚七十二箭……”杨业退入狼牙谷,被辽将射伤左臂,走入李陵庙,题诗一首,绝食三日不死,最后撞死李陵碑。又如内奸王钦致六郎于死地,消息传到佳山寨,岳胜等满寨大哭,三关被拆毁,边防废弛。再如,正当宋真宗大封征辽功臣,孟良前往幽州望乡台取回杨业骸骨时,不料焦赞先至,孟良误杀了焦赞后自杀。作者安排悲剧场面的意图很明显:杨家将不死于外敌之手,而死于朝中奸臣的陷害;杨家将屡屡击败外敌,却不能消除边患,原因在于奸臣的作梗,皇帝的昏庸。 正因为《杨家府演义》的情节处理富于戏剧性,以叙描悲剧或喜剧场面见长,所以有关“杨家将”的传统曲目就特别多。在小说《杨家府演义》出现以前,元明杂剧中就有一批有关杨家将故事的曲目,小说作者显然采撷了这些戏曲中的情节,形成了小说具有戏剧化情节的特色;又因小说的情节处理具有戏剧化的特色,又为后世的戏曲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应该说,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如今我们看到,《杨家府演义》中的主要情节段落,几乎都已编成传统剧目,搬上了舞台,这在明清小说中是罕见的。 在人物刻画方面,作者倾全力描叙一个人物在一次或几次战斗中的表现,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一个情节段落重点描叙一、二个人物,不作面面俱到的描叙。如巾帼英雄穆桂英,作者主要是通过三个情节表现的: 一是打败孟良,捉得少年英雄杨宗保,并“强逼成亲”;二是桂英领兵投奔六郎,六郎因她“引诱”儿子宗保,出马交战,结果反被射中左臂,落马被擒;三是辽国与西夏联军排出七十二座天门阵,穆桂英大破辽军铁门阵,又破青龙阵,救出柴太郡。通过这三次真刀真枪的拼杀,三个激烈的矛盾冲突,一个英姿飒爽、所向无敌而又深明大义的女英雄形象就凸现在读者面前。作者重在演述故事,在情节的进展中,在人物的行动中刻画人物,一个情节段落只侧重描叙一个或两个人物,所以能钩画出人物的特点,像杨六郎的“忠勇”在于忍辱负重,与杨业的“忠勇”在于宁折不弯有所区别。孟良与焦赞都是读者喜爱的人物; 这两个形象都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特有的传奇色彩,他们的共同点是重义,且能“忠勤报主”,但两人的个性迥异。作者善于选择那些能充分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情节和细节,安排富于喜剧性的场面,使孟良的机智诙谐、随机应变、胆识过人,焦赞的忠厚朴实、有勇少谋、豪爽耿直、嫉恶如仇的个性特征,鲜明地区别开来。当然,这部小说的描叙还不够细密,有些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有的还比较模糊,有的流于脸谱化。如岳胜是贯穿全书主要部分的重要人物,由于作者没有安排足以表现其个性特征的情节和细节,这个人物形象仍然不够鲜明。文广之姐宣娘是后半部的重要人物,只以“法术”取胜,形象就显得苍白,缺少血肉。至于书中的“忠臣”,无论是寇准还是包拯,都是脸谱化的人物。 《杨家府演义》明显受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小说的影响,这主要反映在某些情节安排和细节描写相似、人物形象塑造相类等方面。举例来说,杨六郎三擒孟良,有如《三国演义》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再如整个征辽过程中的不少情节,像陈家谷、飞虎谷宋军被困,与《水浒》卢俊义兵陷青石峪相似。这类模仿《三国》、《水浒》的情节,还可举出不少。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焦赞随六郎回汴京,与《水浒》李逵大闹东京相似,焦赞这个形象分明又是一个李逵。本书第六卷以后,转入以神魔故事为主,与《西游记》的某些情节如出一辙。如第八卷八臂鬼王张奉国与杨文广、宣娘斗法,“文广忽变出十余个文广,围住奉国。奉国大惊……遂亦化十余个奉国接战。”宣娘与八臂鬼王激战,与《西游记》第6回二郎神、孙悟空斗法又何其相似。 从总体上说,《杨家府演义》的艺术成就并不高,但这部作品流传极其广泛,书中许多情节和人物为人民所喜闻乐道,说明这部小说也自有其不容忽视的优点。另外,本书对于研究中国演义小说的发展,以及对于传统戏曲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杨家府演义全称《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小说。明佚名撰。八卷五十八折。原题“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书叙杨家将抗击辽、夏故事。歌颂杨家将抗辽英雄事业,对宋真宗的昏庸、潘人美的奸诈亦有揭露。最后以杨文广之子杨怀玉因宋帝昏庸,听信谗言,愤而举家归太行山作结,具有一定叛逆精神。有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精刊本,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杨家府演义 《杨家府演义》yangjiafu yanyi明代小说。全称《新编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作者不详。小说从杨继业与辽作战,身陷重围,撞李陵碑殉国写起,以十二寡妇征西,克敌凯旋结束,描写了杨家将世代保卫祖国抗击辽、夏的故事,在表现抵抗外族的斗争的同时,也描写了朝廷内部的忠奸斗争,小说热情地颂扬了杨家世代保卫国土,前仆后继的顽强斗争精神,谴责了陷害忠良,危害国家的奸臣。小说产生在外有强邻窥伺,内有奸佞擅权的明代中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反映了当时人们要求抗御外侮、谴责权奸、表彰忠烈的情绪。小说塑造了众多的杨家英雄人物,其中杨六郎、女英雄穆桂英等最为光彩夺目。 ☚ 封神演义 金瓶梅 ☛ 杨家府演义 《杨家府演义》Yangjiafuyanyi全称《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明代讲史小说。关于作者,有人以为是万历时文人纪振伦, 有人以为是嘉靖时书商熊大木,但都缺乏确切的根据。杨家将的故事在南宋以后就被广泛传诵,并进入小说领域,金代还多次被搬上舞台。到了明代以后,由于北方蒙古鞑靼族和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的不断搔扰, 人们强烈要求抵抗强虏, 保护家园,因此就借杨家将抗辽保宋的事迹表达自己的愿望。《杨家府演义》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书中描绘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如老英雄杨继业以及儿子四郎、五郎、六郎等,他们忠心耿耿,为了御侮安邦,一代接着一代,守卫边关,直至血洒疆场。特别可贵的是,书中还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群像,如佘太君、柴郡主、穆桂英、杨排风等,她们不仅有高超的武艺,而且智谋过人,既可以跨马出战,又可以运筹帷幄,为一般男子所不及,所以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和尊敬。这在中外文学史上还是极为少见的。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情节,如杨令公撞死李陵碑,穆桂英婚配杨宗保,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等,至今还在民间广泛流传。作者在歌颂杨家将忠心报国的同时, 还以极大的篇幅写了潘仁美陷害忠良、馋言误国的丑恶行径,并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和谴责。这些,都是针对明朝时政的。在艺术上,此书尚嫌质朴,除了个别形象如孟良、焦赞还比较生动外,其他人物形象都缺乏个性;情节上也有许多雷同重复之处;特别是充满了种种迷信色彩, 如神仙吕洞宾和钟离汉下界作战,杨家将大战蟹精等,就使一部比较严肃的作品充满了滑稽意味,破坏了全书应有的价值。此书版本主要有明万历三十四年卧松阁刊本, 清乾隆四十一年宝兴堂刊本,乾隆五十一年天德堂刊本等,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亦排印出版, 较流行。 ☚ 关汉卿 醒世姻缘传 ☛ 杨家府演义 《杨家府演义》明代历史小说,全称《新编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作者不详,小说从杨业与辽(契丹)作战,身陷重围,撞李陵碑殉国写起,以十二寡妇征西,克敌凯旋结束。《杨家府演义》通过抗击辽、西夏的杨家一门众多英雄豪杰、巾帼女将忠勇战斗事迹的描绘,表达了人民抵御强虏、谴责权奸、表彰忠烈的要求和愿望。小说描写了老英雄杨业身经百战,智勇双全,却被奸臣潘仁美迫害,身陷重围,最后以身殉国。杨业的后代,从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直至杨怀玉,都继承了这种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使英雄业绩代代相传。小说还描写了众多杨门女将。她们继承父兄遗志,投身保卫中原、建立功勋的斗争生活中,其中穆桂英是最为突出的人物。她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在大破青龙阵的战斗中,奋勇冲杀,于危难之中,夺得胜利,显示了英雄本色。作品在反映激烈民族斗争的同时,也反映了朝廷内部忠奸之间的冲突,揭露了皇帝的昏庸。这部小说艺术描写上显得粗糙,表现在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上欠细腻妥贴,且时有漏洞,组织结构也不严谨,但语言还比较生动活泼。 ☚ 东周列国志 隋唐演义 ☛ 杨家府演义长篇讲史小说。全称《新编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明人作。八卷五十八回。写北宋名将杨业及其子孙杨延昭、杨宗保、穆桂英、杨文广等世代英勇抗击外患的故事,起于杨业身陷重围、撞李陵碑殉国,迄于十二寡妇征西、克敌凯旋。情节生动、流传较广,但艺术描写较粗糙。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本。又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本,题《杨家将演义》。内容与《杨家将传》(一作《杨家将》,由《北宋志传》改编)略有不同。后者今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本。 杨家府演义 杨家府演义长篇小说。全称《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8卷,58则。作者不详。写北宋初年名将杨继业一家世代忠勇抵抗辽、西夏入侵的事迹。作品以民族矛盾为背景,热情歌颂了抗击辽国、西夏入侵的杨家将,对宋真宗的昏庸误国和奸臣潘仁美、内奸王钦的奸诈以及迫害忠良的阴谋予以抨击。书中着力描写智勇双全、身经百战的老英雄杨继业和屡建奇功的杨六郎以及杨门后辈杨宗保、杨文广、杨玉环等人的形象,还成功地塑造了杨家女英雄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成为后代戏曲题材的重要来源。该书语言通俗朴素,也有描写生动的地方,但结构不够严谨,情节安排也有不少漏洞。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校点本。 ☚ 封神演义 金瓶梅 ☛ 杨家府演义八卷五十八回。题“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秦淮墨客即纪振伦,字春华,江宁 (今江苏南京)人,明代小说家,生卒年不详。又有说作者是熊大木 (见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无确证。又说作者为无名氏。该书为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又名《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杨家通俗演义》、《杨家将演义》等。叙事的时代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受禅建立宋朝开始,直到宋神宗朝,跨越一百多年。主要讲述了杨继业子孙五代与辽和西夏等国英勇作战及宋朝廷内部忠奸斗争的故事,最后以十二寡妇征西,杨怀玉率全家入太行山隐居作结。书以讲史为名,实际多是虚构。以宋代的民族矛盾为背景,热情歌颂了抗击辽国、西夏入侵的杨家将,对杨家将英雄群像的塑造,是该书的最大成功之处:杨继业身经百战,智勇双全,最后兵败不屈,撞碑殉节;六郎杨延昭雄才大略,忍辱负重;杨宗保少年破天门阵,至老仍跃马出征;杨文广也是一生征战,东挡西杀。杨门女将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尤其是大破天门阵中的木 (穆)桂英,显示出罕见的巾帼英雄风采。十二寡妇征西则集中表现了杨门女将慷慨悲壮的牺牲精神。与杨家将的一门忠勇相对应,该书对宋朝皇帝的昏庸误国和潘仁美等奸臣的奸诈擅权、陷害忠良也予以了抨击指斥。该书产生于明代后期,朱明王朝日趋腐败,危机四伏,所以该书借描写杨家将历史,表彰忠烈,斥奸骂谗,有明显的借古说今之意。同时也有愚忠愚孝、神鬼迷信、华尊夷卑等消极思想成分,内容比较复杂。艺术上,语言通俗简朴,描绘亦有生动之处,但总地看尚显粗疏,结构不甚严谨,情节有雷同重复和明显破绽,人物刻划不够细腻。特别是后半部写神仙下凡助阵等妖异故事,荒诞不经,使其失色不小。但尽管它在文学史上没有很高地位,所写杨家将故事却在民间流传甚广,甚至家喻户晓。该书最早刊本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卧松阁刊本。另有清乾隆宝兴堂刊本,乾隆天德堂刊本,清嘉庆十四年 (1809)书业堂重刊本等。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清嘉庆本为底本,用明万历本校勘,分段标点出版。1981年,北京出版社和豫章书社亦出版此书,题《杨家将演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