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报国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报国寺 报国寺故址在今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大街北。辽代建筑。 ☚ 知客 云板 ☛ 报国寺佛教寺院。四川著名的有两处。❶峨眉山报国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明光道人创建,名会宗堂,取儒、释、道三教会宗之意,初址在今伏虎寺右侧。清顺治九年 (1650年) 闻达和尚迁今址,塑供佛像,康熙四十三年 (1703年) 御题报国寺,故名。同治五年 (1866年) 扩建为现存规模的4重殿宇,占地4万余平方米。1986年重修山门。主要殿宇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藏经楼等。内有明永乐十三年 (1415年) 彩釉瓷佛一尊,高2.4米,全身布满小佛像约1000个,另有碑刻数十通。寺外松林中有新建大亭,将原圣积寺老宝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铸的大铜钟移此。 报国寺 报国寺佛寺名。位于四川峨眉山麓,是进入峨眉山的第一座大寺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 原名会宗堂。供奉普贤、广成和楚狂,取佛、道、儒三教会宗之义。清顺治年间,闻达和尚重建,迁至今址。康熙四十二年 (1703) 取佛经 “报国主恩” 意,御题报国寺,沿用至今。主要殿宇四重,倚山就势,由低到高掩映在翠竹古楠之间,依次为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藏经楼等。殿宇宏大,宝相庄严,装饰精致。七佛殿内外木石雕刻细腻生动,尤以石栏上人物雕刻最佳。藏经楼的木装修无论是人物还是花鸟,或浮雕或透雕,都令人叹为观止。七佛殿正面供奉并坐的七佛,七佛背面有一座独特的瓷佛像,是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 由景德镇烧制的大型彩釉瓷佛。高2.47米,佛端坐在千叶莲花台上,身缀千佛莲衣,形态生动,晶莹剔透,色泽艳丽,国内少有。峨眉山佛教协会设在报国寺内。 ☚ 万年寺 伏虎寺 ☛ 报国寺 报国寺位于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东部山麓。1941年抗日名将冯玉祥题词“名山起点”。入山牌坊“天下名山”,为郭沫若手书。寺原名会宗堂,位于伏虎寺右侧。清顺治元年(1644)迁此,康熙更今名,并题“报国寺”三字。四重殿宇依山取势,匠心独运。寺藏文物有黄庭坚所书木刻《七佛偈》、明代江西景德镇古窑烧制的卢舍那巨型彩釉瓷佛、赵孟𫗲手迹《王右军兰亭序》、郑板桥山水画幅、张大千画《墨荷》、徐悲鸿画《达摩祖师》,以及康有为诗《赠龙华上人》等。寺内外名家楹联琳琅满目,其中熊复所撰“雄姿独引登攀者;秀色偏招旅游人”有点睛之妙;刘君照囊括峨眉十景和峨眉掌故的180字长联,耐人玩味。 ☚ 3. 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伏虎寺 ☛ 报国寺 《报国寺》明刘侗撰。此文出于《帝京景物略》,记述北京广宁门附近报国寺中景观。文中对寺中二偃松和“窑变观音”的描写尤为工细。记二偃松,尽力突出其横折低垂、无意臻上的姿态,以及游人穿行其间的局促压抑感;然后以与登阁四望,意气始得扬作对比。记窑变观音像,则着力显示其与世俗人同样的闲适随便的体态,以与寻常寺庙中庄严肃穆的观音像做对比。文末云,游罢报国寺后,“别意满胸,奇情满胸”,即表现出报国寺中景观的不落俗套,耐人寻味;也显示出作者孤幽的情怀。 ☚ 三圣庵 水尽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