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抛绣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抛绣球

抛绣球

古代一种饮酒游戏。饮酒时,以抛彩绣球为令。游戏具体方法,据任二北先生《敦煌曲初探》考证是这样的:“用绣金小球,上系红绡带二。带上缀小珠,球飞,带尚可举。夜筵在火烛下,昼筵在花下,先由伎歌舞,飞球入席,席上方传递花枝。有中球者则分数定,酒执事以筹计数,以旗宣令,客乃按律引觥。想为一极紧张热闹之酒令。《酉阳俎》(唐段成式撰)续三有‘舞杯闪球’之令语,大概指此。”唐刘禹锡有《抛球乐》词云:“五色绣团圆,飞君玳瑁筵。最宜火烛下,偏称落花前。”又“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皇甫松有《抛球乐》词:“红拨一声飘,轻裘坠越绡,坠越绡。带翻金孔雀,香满绣蜂腰。”“金蹙花球小,真珠绣带垂,绣带垂。几回冲凤蜡,千度入香杯。”南唐徐铉也有《抛球乐》词,云:“歌舞送飞球·,金觥碧云筹。”又“灼灼传花枝,纷纷度画旗。不知红烛下,照见彩球飞”云云,皆咏此游戏。另外,少数民族中也有一种抛绣球的体育活动,是分作两女男队互抛,在野外举行的。宋朱辅《溪蛮丛笑》载:“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棚,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

☚ 踏歌   酒令 ☛

抛绣球pāoxiùqiú

旧时戏曲、小说中所描写的大家闺秀选择配偶的一种做法,即于高处抛下彩绸结扎的绣球,谁被掷中谁就被选定为丈夫。蒋韵《随园》:“‘你~吗?’他忙走到窗前,揽住她的腰,他知道自己的话说重了,‘小心砸到哪个卖油郎的头上。’”

抛绣球

抛绣球

姑娘倘若对某男子有情意,以抛掷绣球的方式表示,男子接过绣球,如果也有情意,就把礼物系在绣球上投抛女方。多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 节节高   讨口彩 ☛
抛绣球

抛绣球

亦称“投绣球”。这原来是汉族古代民间择偶的一种方式。在汉族民间中,小姐抛绣球选婿的故事广为流传。相传宋代洛阳城中的刘员外搭彩楼让女儿月娥抛绣球择婿。月娥经过挑选,最后把绣球抛给了相貌堂堂、潇洒脱俗、衣衫褴楼的叫化子吕蒙正,并且誓死要与他结为夫妻。刘员外认为他们的婚姻门不当、户不对,气得将女儿赶出家门。月娥和吕蒙正夫妻俩只好住在破庙里,乞讨为生。后来,吕蒙正在月娥的帮助下,发奋苦读,终于考中了状元。现在,在我国汉族民间中,这种习俗已不多见。但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壮族地区这一习俗却流传至今。壮族人民最早是把抛绣球作为一种娱乐游戏。后来才慢慢地演变成为壮族青年男女恋爱择偶的一种方式。壮语叫“飞沱”。绣球以彩绸制成,内盛各种豆类或沙子。上端系一根彩带,下端连着一束一尺多长的穗子。壮族的抛绣球活动源远流长,据宋人朱输《溪蛮丛笑》记载:“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这种活动一般都在举行歌圩时进行。男女青年通过对唱山歌传情达意,当情深意浓时,姑娘就将自绣的绣球抛给自己喜爱的小伙子。如果小伙子无意,就不赠送礼物,抓住飘带再抛回去就行了。可是,如果小伙子愿意,就要在绣球的飘带上系上赠物,再抛回去,姑娘收到赠品,便心领神会了,俩人便双双离开球场,谈情说爱去了。一对情人通过多次歌圩对歌,彼此有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就可以定下百年之好。在喜庆的节日期间,抛绣球还是主要的娱乐活动。对歌之后,就进行抛绣球活动。男女双方分别排列为两队,由女方先将绣球抛出,男方接球后即抛回女方。其中以能接球者为胜;见势猛而不接球者为输。输者有时被罚唱歌或表演游戏节目,为了不输球,男女双方都要集中精力,这种活动紧张而又有趣。有的地方还进行抛绣球表演,即在场地上竖一根三丈多高的竹竿,竿顶拴一直径一米左右的圆环,环中糊有红纸。参加比赛者分成若干队,男女分开,人数相等,各站一方,每次由一男一女作对手投赛。投球者手执绣球飘带,前后旋转,对准竿顶圆环投去,若一方将球破纸而过,即算胜一人,投不进一方,则要罚一人出局。这样反复进行,直到一方无人为止,有人一方为胜。然后,再另换两队上场表演。

☚ 姑娘追   花儿会 ☛

抛绣球

壮族男女青年的社交娱乐活动。流行于广西大新、田阳、天峨、环江、融水、天等等地。绣球用布绣制而成,有圆形、方形、菱形、鱼形等各种形状,内装豆、粟、棉仔等物,上端系一根彩带,下端缀着一束缨穗。抛绣球多在节日期间的歌圩上进行。届时,一群小伙子和一群姑娘(包括已婚而未落夫家的妇女)自然分列两队,先对歌赛歌,互相考察了解,然后开始抛绣球。姑娘们将绣球抛向自己喜欢的小伙子,小伙子接住后又抛过来,如此往返嬉戏。如果小伙子有意思,便会在绣球上系上铜钱、纸币等小礼物抛给姑娘,赠物越多越重,就表示小伙子的爱意浓、愿望迫切。姑娘收下礼物,便双双离去,找个僻静处彼此吐露衷肠,直到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才恋恋不舍地唱着情歌告别,并约定下次相会的日期。此活动唐代即已很盛行,柳宗元曾有“男女分行戏打毬”的诗句。有的壮族地区还开展正式的抛绣球表演比赛。

抛绣球

抛绣球

近年来黟县西递村举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
该村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临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情趣。
现在的抛绣球,当然不是古代小说中的“抛彩球择婿”,而是给游客一个“喜兆”,中彩球的游客,将会幸运长驻,万事如意。

☚ 黟县民俗   打老虎 ☛
抛绣球

抛绣球

壮族歌圩活动中常见的娱乐形式和年轻男女表达爱情方式。歌圩前,壮乡少女三三两两精心赶制绣球。球如拳大小,外用绸布包扎,彩线刺绣。对歌间歇,男女青年分列歌棚两侧互抛绣球,若一方接不住则须受罚,或歌或舞。又因球如人心大小,且端系一彩带,为男女传情信物,意即两情依依一心连。若某女子暗塞绣球给一男子,便是认定意中人,男子则用手帕、毛巾等物品报答,并以对歌结“同年”、“白头”之盟。现“抛绣球”之古风已演变为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而绣球亦为馈宾赠友的吉祥礼物。

☚ 壮族三月三歌节   美食品 ☛
抛绣球

抛绣球

壮族民间文娱活动。一般在歌圩节期举行。绣球为圆形,布面,绣有花鸟,内装木棉花或豆、米之类农作物,四角缀以彩色布带,供手握抛掷。玩时,男女分成两对,双方人数相等。男女双方相距一定距离,各列 一方,每方有 一“乜同”即领队,在中间树 一高竿,作为抛球的高度标准。抛球时首先由女方领队手拿绣球,唱完一首山歌将球抛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胜利,否则女方胜。谁胜谁将对方剔出一人,然后由胜方发球。每发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轮流直至 一方“全军覆没”。这时,胜方追逐负方,抢取对方头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戏,尽兴方散。宋·朱辅《溪峦丛笑》载:“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双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此活动也是男女青年传情的方式。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将绣球有意抛去,男方接过绣球,若亦有情意,即系礼物于绣球上投报之。

☚ 赛鼓   抛帛 ☛

抛绣球

壮、布依等族青年男女间的文娱与社交活动。亦称“丢糠包”,古称“飞”。每年农历春节、三月三、歌圩或“浪沼”期间举行。绣球由姑娘们用彩绸或花布缝制,呈圆形、椭圆形或方形、菱形;内塞米糠、沙子或豆粒、棉花籽等物;球的上端系一条彩带,便于投掷,下端装饰一束五彩缤纷的丝坠。有三种活动方式:(1)男女分别站一排,往来抛接,动作优美,接住球者为胜,球落地者为输,输者被罚唱歌;(2)在场地上竖立一根约3丈高的木竿,竿顶端安置一圆圈,男女各队分别将绣球掷向圈内,投中者为胜,不中者为输,输者被罚唱歌;(3)在歌圩上,姑娘们有意将绣球抛给意中人,如得球者也有意,就将绣球留下,另以布帕或其它礼品回赠;若不同意,则婉言谢绝,并将绣球还给对方,或暂时留下,再通过中间人还给对方。此俗历史悠久,南宋朱辅《溪蛮丛笑》载:“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为两朋,各以五色彩囊(即绣球)、豆粟,往来抛接,名曰‘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