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折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折嘎 折嘎藏族曲艺。“折”,藏语意为果实;“嘎”,意为洁白。“折嘎”,可译为“洁白的果实”或“吉祥的果实”。演唱折嘎有送吉祥、传好运之意。广泛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等省的藏族聚居区。起于乞丐乞讨所唱。他们手拿木棍,怀揣木碗,肩披山羊皮做的假面,口唱吉祥祝词以求施舍。藏历正月初一,折嘎艺人于启明星升起时,在各家门前高呼“拉吉啰”(胜利了),然后唱折嘎,主人便高兴地打开大门,开始庆祝新年活动。 ☚ 喊半光 喇嘛玛尼 ☛ 折嘎藏族民间说唱艺术。流行于四川藏族地区。约公元8世纪形成。原为藏传佛教中用来驱邪镇魔、祈祝吉祥的一项宗教仪式,后来发展为民间说唱艺术。每逢年节喜庆之际,折嘎艺人便登门说唱,内容为吉祥祝福之辞。有只说不唱和说唱相间两种,但均辅以舞蹈表演。康定以南的折嘎一般只说不唱,康定以北、以南则多数是又说又唱。 折嘎广泛流行于青海省藏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意为戴白胡子面具的和善老人,喜庆之时的吉祥领词者。演唱“折嘎”的艺人均为男性,有1人演唱或2人以上演唱的。1人演唱时,左肩挑有毡制面具,面具上涂有男女有别的红黑两种颜色和黑山羊毛缝制的胡须,面具前额镶有一面小铜镜,象征无穷智慧照耀四洲,面具后脑处系有黄红兰绿白5种彩带,是为叙说诸神和世界形成历史及其五谷相联系的象征;2人或2人以上演唱时,主演人头戴面具进行演说,其余人则手持乐器和道具伴舞。有领唱、合唱,有独舞和群舞。演唱“折嘎”时,艺人可根据叙述内容和具体人物对象施展自己语言和表演上的技能,以制造氛围、渲染主题。所用道具,除5色粮食和毡制面具外,还有木棒、牛角胡、宝琴、宝童等。演唱时,艺人将系有偶像的线绳拴在手指,随拨动的乐器声和唱词使其手舞足蹈,表达内容。1949年以前,“折嘎”艺人多为穷苦人,他们利用庙会和喜庆的节日,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而今他们被视为传播幸福,祝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如意宝神”及藏汉和睦团结的友好使者,倍受崇敬,“折嘎”也日益成为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娱活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