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核抗体检查
自身抗体是一组抗自身组织的抗体。几乎所有抗原性组织或成分都可以引起自身抗体的产生。由于检查技术的提高,这些自身抗体都可以被检测。自身抗体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❶抗自身细胞抗体,如抗平滑肌、抗心肌、抗横纹肌和抗胃壁细胞抗体等,这些抗体具有抗细胞的特异性,而无种属特异性;
❷抗组织或细胞成分抗体,如抗线粒体抗体、抗核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等,仅有抗某成分的特异性,也无种属特异性;
❸抗内分泌性和抗受体抗体,如抗胰岛素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抗胰岛素受体抗体等,这类抗体一般则具有种属特异性。多数情况下,自身抗体是由于机体组织遭受生物性、化学性或物理性的刺激或损伤,以及自身免疫功能失调而产生,对机体相应的组织有免疫性损伤和破坏。在正常人群中,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少数人自身抗体检查为阳性,但多数滴度较低,对机体并不引起明显的免疫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自身抗体检查阳性率较高,且多数病人有几种以上的自身抗体为阳性。检查自身抗体的方法虽项目不同,但方法大致相同。临床最常用的有类风湿因子(见“类风湿因子”条)和抗核抗体检查。
抗核抗体是一种抗细胞核的自身抗体。早在30多年前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血清中被检出,以后陆续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皮肌炎等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发现。抗核抗体无种属和组织特异性,在体外可与人或动物受损的细胞核物质进行反应,但不能与活细胞核起反应。抗核抗体不是单一的抗体,而是针对多种细胞核抗原成分的抗体群,依其与何种核抗原成分起反应而分为抗核蛋白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单链DNA抗体、抗可溶核成分抗体及抗核仁抗体等。
检查抗核抗体的方法较多,如荧光抗体法、沉淀法、间接血凝法、双向对流电泳、放射免疫法、放射自显影法和补体结合法等。常用的是灵敏度较高、操作较简便的间接荧光抗体法,又称双抗体法。双抗体是指与核抗原成分特异结合的抗核抗体(第一抗体)和与抗核抗体特异结合的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第二抗体,即荧光抗体)。如待检血清中有抗核抗体,则可与核抗原成分结合,抗核抗体是免疫球蛋白,所以再加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后,此第二抗体即可与已和核抗原结合的抗核抗体相结合。这样细胞核就被标上了荧光,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到特异荧光的细胞核,为抗核抗体阳性;试验结果不显示特异荧光者为阴性。如为阳性,可将被检血清稀释测抗核抗体滴度,以出现阳性反应的被检血清的最高稀释倍数来表示,1:16以上才有意义。由于细胞核中各种抗原成分的分布各有不同,被检血清中针对不同抗原成分的抗核抗体所显示的荧光类型也不一样,通常分为以下数型:
❶均质型:由抗核蛋白抗体引起,是抗核抗体中最主要的一种。其抗原为DNA与组织蛋白的复合体,即红斑狼疮细胞生成因子,此型表现为全核呈现均匀一致的荧光,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皮肌炎等;
❷绒毛边缘型: 由抗DNA抗体所产生,此型表现为核膜周围向外扩散出绒毛状荧光层,核区亮度较弱,一般只在活动期SLE病人血清中出现,故对诊断SLE特异性较高,如滴度甚高,应考虑混合型结缔组织病;
❸斑点型: 由抗可溶性核蛋白抗原的抗体所产生,其相应抗原是用磷酸盐溶液自细胞核浸出的。此型在核的中央部分染色浓厚,荧光呈斑点样,主要见于硬皮病和肢端动脉痉挛病;
❹核仁型:较少见,由抗RNA抗体所产生。正常和白血病的粒细胞中和小部分正常淋巴细胞中缺乏,故血膜片作载体不易检出此型抗体,阳性可见于硬皮病和干燥综合征等;
❺核膜型:由核膜受累所引起。此型的核膜内侧荧光显著加重,核内荧光呈细线状,可见于干燥综合征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抗核抗体的荧光抗体法敏感性较高,SLE活动期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在未用过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如抗核抗体检查为阴性,一般可排除SLE。其它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皮肌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肾小球肾炎等也可出现阳性。正常人血清稀释度为1:4时约有2%为阳性,多见于年轻妊娠妇女和老年人。
抗DNA抗体是抗核抗体的一种,它分为三类;针对双链DNA (dsDNA)的抗体又称抗自然DNA抗体,对单链DNA (ssDNA)的抗体又称抗变性DNA抗体,还有一种对ds DNA和ssDNA都起反应的抗体。这些抗体可用多种方法检测。由于双向免疫扩散法阳性率较低,对流免疫电泳法不够稳定,免疫荧光法和放射免疫法虽都敏感,但需荧光显微镜和放射性核素等特殊设备,现在多采用间接血凝法,它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操作简便快速的优点,但方法尚欠稳定。间接血凝法是用吸附有DNA的鞣化红细胞与倍比稀释的被检血清作用,如血清中含有抗DNA抗体,则红细胞发生凝集。以出现凝集的被检血清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试管法以滴度≥1:40,血凝板法以≥1∶20为阳性。用此法测定的抗DNA抗体的临床意义与用荧光法测得的抗核抗体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