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投资体制改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投资体制改革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几次放权以后,初步形成了分级管理的投资格局。“九五”期间,新疆加大了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❶建立项目资本金制度;
❷自治区掌握的资金主要用于农业、水利、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科技教育及社会事业建设;
❸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积极推行法人责任制;
❹改进投资计划管理方式,计划编制的重点由年度工作量转向年度投资资金,从源头入手加强对投资总量和结构的调控;
❺加快培育投资市场的服务体系。目前,新疆已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决策分层化、投资渠道多源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实施市场化的新格局。

投资体制改革

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以高度集中和吃财政“大锅饭”为主要特征的投资体制所进行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改革。投资体制是指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包括法律法规、投资主体及其权益的确定、投资方式与投资项目的管理,以及投资组织机构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原有的投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为了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2004年7月16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指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通过深化改革,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该决定规定,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其中,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改为备案制。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实行备案制的项目,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对于企业使用政府补助、转贷、贴息投资建设的项目,政府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

投资体制改革

投资体制改革Investment System Reform

投资体制,在中国一般是指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投资主体行为、资金筹措方式、投资使用方式、项目决策程序、建筑施工管理和宏观调控制度等方面。投资体制是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体制改革的发展变化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改革以来一直重视投资体制方面的研究,以期通过改革我国的投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来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计划体制的内容、形式、指标、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以投资管理为中心,投资体制也就成为传统计划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最典型、最集中地代表和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全部特征。传统投资体制的特征主要是: (1) 政府是惟一的投资主体,即投资主体的单一性; (2) 投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政府手中,即决策权的高度集中性; (3)投资资金全部来源于财政,由财政核拨,即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 (4)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向投资主管部门 “争投资、争项目、争物资” 的讨价还价式的运行机制; (5) 政府直接管项目、管企业,以此直接管住投资,即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直接管理投资活动; (6)投资责任与约束机制不存在,投资失误无人负责。传统投资体制,归结为一点,就是政府 (主要是中央政府)为主体操纵投资活动全过程的相对完整的体系。
1979年开始的投资体制改革,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9~1983年): 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实行基本建设合同制、引进国外直接投资、征收“两金” 和建筑税等,特别是实行基本建设“拨改贷”,是当时投资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拨改贷” 的初衷是想通过资金的有偿使用来约束投资主体,建立起投资的微观约束机制。
第二阶段 (1984~1987年): 从1984年起,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投资体制改革开始触及投资决策中的计划与市场问题,形成了第二次改革的高潮。主要改革措施包括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的决策权、实行基本建设指导性计划、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推行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等,1987年又进一步下放了项目审批权,明确了企业投资自主权问题。
第三阶段(1988~1993年): 1988年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两点,即成立六大专业投资公司和实行“基本建设基金制”,成立六大投资公司的初衷是用经济办法对投资进行管理,基金制是为了保证重点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期间于1991年国家开设投资方向调节税,是用经济手段管理和引导全社会投资运行的又一尝试。
第四阶段 (1994年以后): 1994年是我国改革“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一年,投资体制改革是当年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国家合并计委六个投资公司,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不久又成立了另外两家政策性银行,将政策性投融资与商业性投融资分离,改革的目的是为配合专业银行“转制”,以及投融资按性质的合理分离,以正确评价商业银行的绩效以及不同投资的效果。
通过18年来的投资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1) 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元化的格局应该归功于两点,一是放权改革使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成为投资主体,二是非国有部门的发展使众多的非国有企业成为投资主体,投资体制改革对于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贡献在于投资审批权的下放和决策权的复位。微观领域的改革必然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2) 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投资资金中财政资金现在所占比重已经很小,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国内自筹资金的比重越来越大,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是财政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结果。(3) 资金使用责任化。18年来的投资体制改革,尝试了有偿使用、投资包干责任制、政府投资企业化经营的办法; 从“拨改贷” 到1994年的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及将要实行的资本金制度,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为了解决投资的责任与约束问题。但从实际效果看,这些改革的初衷并没有实现,其原因不仅是这些改革措施本身的缺陷,更主要的是缺乏建立投资责任与约束的微观基础。(4) 投资领域市场化。18年来投资体制改革在工程项目决策、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但由于我国在总体上的市场体系还未形成,因此,在投资建设领域市场机制的发挥目前还受到较大的限制。

☚ 价格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
投资体制改革

投资体制改革

改革旧投资体制建立起新投资体制的整个进行过程。过去投资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建设规模太大,投资总额失控;二是投资结构不合理,交通能源、原材料投资不足,加工工业盲目发展;三是重点建设中央包揽过多,与国家财力不相适应; 四是资金无偿使用,缺乏严格的责任制度,投资效益很差。因此,投资体制必须进行根本性改革。其主要内容是:
❶在计划管理上,对于国家预算内的投资,纳入国家信贷计划的银行贷款和国家统借统还的外资安排的建设,由国家负责平衡,实行指令性计划; 地方、部门的自筹资金,未纳入国家信贷计划的银行贷款和国家统借地方自还及地方自借自还的外资安排的建设,由地方、部门负责平衡,经国家计委审核后,列入国家指导性计划;
❷在经营管理上,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大力推行工程指标承包制,实行鼓励承包单位节约投资、提前投产的政策;
❸在资金和物资管理上,改革建设资金和物资的管理办法,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都要按照资金有偿使用的原则,改财政拨款为银行贷款,贷款实行差别利率。

☚ 运输管理体制   财政包干体制 ☛
0000033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