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投入产出经济学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投入产出经济学又称“投入产出分析法”。通过数学分析来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基本经济实体的商品和劳务产量与完成该产量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核心是投入产出表,依据此表编制经济计划,进行经济结构分析和经济预测,研究重要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确定产品价格等。 投入产出经济学研究投入产出理论与方法的学科。
(i=1,2,…,n) 在以上方程组中,若投入系数一定,就可以根据“最终需求”数字,计算出几个出产部门应有的产出量,以及“最终需求”的变动对各生产部门的影响,从而预测未来的经济形势。在计算中,里昂惕夫利用了线性代数中矩阵代数求逆原理。由于方程组所含方程数目很大,一般需用大型电子计算机求解。投入产出分析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投入产出模型与线性规划模型相结合,消耗系数变动的预测,外生变量内生化,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发展等,属于纵深方向的发展;用投入产出分析研究环境污染、能源、收益分配、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人口、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使应用范围得到很大的扩展。与此相适应,投入产出表及其模型也出现许多不同的种类。例如,统计型、计划型;实物型、价值型及实物价值混合型;世界、全国、地区间、地区、部门、部门间、公司、企业等投入产出模型;静态、动态模型;投入产出最优化模型等。 研究投入产出分析,并取得重大成果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有但泽(G.B. Dantzig)、库伯曼斯(T. C. Ko-opmans)、钱纳里(H.B.Chenery)、克拉克(P. G. Clark)以及意大利的维提·高宾纳(V.Cao-Pina)、英国的巴尔纳(T. Barna)和日本的山田勇等人。 三十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遭受到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提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制定各种反危机措施的问题。里昂惕夫提出投入产出分析,从部门联系的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以迎合资产阶级的需要,提供对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国家调节的方案。因而,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表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编制的各种投入产出表的指标概念,都是以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理论为依据的。在处理部门分类方面,也是沿用资产阶级经济统计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完全混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根本区别。同时,由于其理论完全不符合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本质,又无法获得准确可靠的统计资料,所以应用效果不好,尤其是用投入产出法作经济预测常遭失败。但是 “投入产出分析”作为一种经济数学方法和预测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和合理的内核,在计算技术上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苏联,投入产出分析被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其实,苏联中央统计局早在二十年代就编制过国民经济平衡表。苏联1926年编制的 “1923~1924年度国民经济平衡表”的棋盘式表格,在结构上与投入产出表有相似之处。但是,1929年斯大林在《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中,批判了这种平衡表,认为是从资产阶级“均衡论”出发,没有正确体现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是“数字游戏”。到五十年代末,苏联、东欧等国才开始研究和应用投入产出分析。六十年代后,苏联十分重视投入产出等经济数学方法在经济研究和计划工作中的应用,在1974年正式把“部门联系平衡表”列入计划方法论的体系中,作为国民经济计划平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在六十年代初就开始注意投入产出分析,当时,在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经济研究所成立了专门小组进行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74年我国才编制了61种实物产品的1973年投入产出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国已积极开展投入产出分析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在一些省市、部门(如山西省,化工部等)已经或正在编制地区的、部门的和大型企业的投入产出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作指导,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国家对社会生产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研究和应用投入产出分析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而且随着经济信息的逐步完备,统计方法核算体系的日益完善,又可以为投入产出分析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研究和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比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更为广阔的天地。 阅读书目:《投入产出原理及其应用》钟契夫、乌家培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投入产出法(部门联系平衡法)概论》邵汉青、钟契夫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投入产出法在中国的应用》乌家培等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投入产出经济学》(《Input-OutputEconomics》)里昂惕夫(W. W. Le-ontief)著,崔书香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投入产出经济学 投入产出经济学Input-Output Economics又称投入产出分析法,日本则称之为产业关联。它是采用数学方法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工料和产出产品之间平衡关系的一种理论与方法。它的核心是投入产出表,通过这个表,可以说明每一种产品是怎样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分配的,同时又可看出各个产业部门对每一种产品的投入。投入产出分析可为编制计划,特别是中、长期计划提供依据;可进行经济结构分析与经济预测;研究重要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确定产品的价格、计算工资变动或能源价格上升对各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等。1936年,美国经济学家瓦·里昂惕夫发表了投入产出经济学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系统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这一方法已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 ☚ 经济预测学 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