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銀幣。始鑄於章宗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因私造僞假,四年後廢止。作馬鞍形,上、下寬,中束腰,面背四周圍以水波紋。面鑄文記重及“承安寳貨”字樣。自一兩至十兩分爲五等,每兩折錢二貫,公私均作現錢使用。爲我國有法定計數銀鑄幣的最早品。公元1981年,黑龍江人民銀行清理收兑金銀中發現四枚“一兩半”此幣,重近四十九克。公元1985年,在金故都上京會寧府東北郊、今黑龍江阿城楊樹鄉又發現一枚,形制、重量等皆與銀行所得品相同。《金史·食貨志三》:“〔承安二年〕十二月,尚書省議,謂始所給官兵俸及邊戍軍需,皆以銀鈔相兼。舊銀每鋌五十兩,其值百貫,民間或有裁鑿之者,其價亦隨低昂,遂改鑄銀,名‘承安寳貨’。一兩自十兩分五等,每兩折錢二貫,公私同見錢用,仍定銷鑄及接受稽留罪賞格。五年十二月……遂罷承安寳貨。”《金史·章宗紀》:“〔承安二年〕 十二月乙卯,始鑄承安寳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