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扶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扶余Buyeo都城名。古称泗沘。在今朝鲜半岛西南,锦江下游左岸。公元538~660年为三国时代百济的都城。附近有百济军仓、皋兰寺、百济王陵、无量寺、石雕大弥勒佛像等古迹。 扶余地名。在吉林省北部。辽为达鲁噶部地,金属肇州所辖,元隶开元路,明初属撒叉河卫,后为蒙古人领有。清初抚定蒙人,设伯都讷站。康熙三十二年(1693)在站南20里处另建新城,谓伯都讷新城,移吉林副都统镇守之。雍正四年(1727)添设长宁县,隶奉天府,辖今之扶余、榆树两县。后于乾隆元年(1736)裁撤。乾隆十二年(1747)吉林厅派出分防巡检驻伯都讷地方,主刑狱事务。乾隆二十六年(1761)裁伯都讷巡检,改置理藩院委署主事,以理当地蒙人事务。嘉庆十六年(1811) 又改置伯都讷厅理事同知。光绪四年(1878)改伯都讷理事同为抚民同知。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伯都讷厅,设新城府。1913年改新城府为新城县。1914年因避与直隶新城同名,改称扶余县,隶吉林省滨江道。1945年10月归吉合区。旋即改归吉林省、归吉江区、归嫩江省、归黑嫩省第四专区。1949年4月归吉林省。1956年划归怀德专区。1958年改归白城专区。1987年升市(县级),归白城地区行署领导。扶余地势平坦,为松嫩平原的一部分。松花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围绕县境三面,仅东部为一些缓坡漫岗。为吉林省主要产粮区和商品粮基地之一。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高粱、小麦、谷子、糜子等。石油储量丰富,跨越扶余县西侧三乡一镇(善友、大洼、伯都、扶余镇)的扶余油田产量较大,是东北地区的石油工业基地之一。交通便利,航运较为发达,水上航线上行至吉林市,下行至黑龙江省青河。长岗子古文化遗址、石头城子遗址、大金得胜陀颂碑等古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扶余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名、政权名。亦作“夫余”、“凫臾”。始见称于《史记》,西汉时活动在东北平原中部。在长城以北地区,南与高句丽相连,西与鲜卑相连,东与挹娄相界,北至弱水(今黑龙江)。属玄菟郡管辖,有户8万,在东北各族中,农业发达最早,除五谷外,又出名马、赤玉、貂、美珠等。其君王以六畜名官,有牛加、马加、猪加等。围栅作城,有宫室、仓库、牢狱。法律严苛,杀人者偿命,其家人还尽沦为奴婢。祭天,杀牛以蹄占凶吉。死者有椁无棺。杀人殉葬,富者杀人殉葬有时多达百数。实行转房婚,兄死妻嫂。东汉末年,更属辽东郡管辖,曾助汉破高句丽。后鲜卑、高句丽兴起,受其攻击,逐渐衰弱。285年,为鲜卑击破,国王依虑自杀。346年,再被鲜卑大败。483年,为高句丽所灭。5世纪末,居地为勿吉所占,被迫北迁至今嫩江支流富裕河一带。 扶余 086 扶余中国东北古代民族。亦作凫臾、夫余。来源于西周之符娄、秦汉之秽貊。其语言属秽貊语族,与蒙古语接近。汉代,扶余在松嫩平原上,建立了区域政权,称王于秽貊之地,持有“濊王之印”,有故城名叫濊城(今吉林省农安古城址)。农业发达,种五谷,兼事畜牧,出名马,手工业发展,出赤玉大珠以金银为饰。形成早期城郭,围栅作城,有宫室、仓库、牢狱。其王以六畜之名为官名,如马加 (加,扶余官名)、牛加、猪加等,其邑落皆主属诸加,邑落有豪民,各下户皆为奴仆。用刑严急,被诛者皆没其家为奴,杀人殉葬多者以数百,已发展到奴隶制阶段。其俗以弓矢刀矛为兵,以殷正月祭天,逢战亦祭天杀牛以蹄占,蹄张为凶,蹄合为吉。饮食歌舞,名曰迎鼓。丈夫可纳妾,兄死弟娶其嫂。自东汉光武帝建武25年(49)扶余王遣使朝汉奉贡,终汉世不绝。北魏太和7年(483)被高句丽所灭。立国凡600年,扶余王室之后于太和17年(493)被勿吉逐出故地,北迁至今嫩江支流富裕尔河一带。扶余初属玄菟郡后属辽东郡,其北方有北扶余或称索离。因高句丽、百济之王室均出自扶余,所以高句丽、百济在文献上也时有称扶余者。 ☚ 挹娄 勿吉 ☛ 扶余又作“夫余”、“凫臾”。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名与国名。西汉时已有,分布在长城以北,松花江中游平原,以农业为主,法律严苛,5世纪末被勿吉人所灭,居民分散迁徙至嫩江支流富裕尔河流域。 扶余即“夫余”(223页)。 扶余古代东北民族。即夫余。 扶余城名。在今吉林四平市西一面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